「颱風」成東南亞最差新式戰機?印尼買光奧地利空軍,引發爭議

陶式防務評論 發佈 2020-08-09T23:00:05+00:00

奧地利「颱風」戰鬥機近日,印度尼西亞宣布將從奧地利購買15架二手「颱風」戰鬥機,這批「颱風」是奧地利空軍的全部現役戰機。這個消息在雙方都引發了很大爭議。


近日,印度尼西亞宣布將從奧地利購買15架二手「颱風」戰鬥機,這批「颱風」是奧地利空軍的全部現役戰機。這個消息在雙方都引發了很大爭議。

一方面,奧地利國內輿論對「賣光空軍」表示非常不滿;另一方面,印尼國內則對二手「颱風」的性能表示了質疑,認為這些戰機是東亞和東南亞新一代戰機里最差的。


二手「颱風」是東南亞最差的新式戰鬥機?

印尼國內和部分西方媒體有評論稱,印度尼西亞購買奧地利的二手「颱風」戰鬥機並非明智之舉。關鍵問題在於,這些「颱風」屬於早期生產型,機載設備並不新。與東亞和東南亞的各種新式戰機相比,這批「颱風」可以說是性能最差的。

這種早期型「颱風」配備的還是老式「捕手」都卜勒雷達,而多數新式戰機都已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包括後期型「颱風」和印尼空軍新採購的蘇-35都是如此。「颱風」的「捕手」雷達雖然在都卜勒雷達里算性能不錯的,但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就遠比不上升級為相控陣雷達的「捕手-E」。


此外,2007年後生產的部分「颱風」還配備有「海盜」前視被動紅外觀測系統(IRST)和瞄準吊艙等設備,能夠探測和跟蹤隱身飛機。奧地利採購的「颱風」是2007年交付的,基本沒有這類設備。

另外,後期型「颱風」的撒手鐧武器——「流星」遠程空空飛彈,也不是早期型「颱風」能使用的。奧地利的「颱風」只能使用美制AIM-120C中距飛彈,性能差距較大。


總體來說,印尼從奧地利購買的二手「颱風」,與蘇-30、「鷹獅C/D」、「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屬於同一級別,都是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無法匹敵蘇-35、殲-10C、F-15SG、F-15K等在21世紀才出現的升級版三代機。這些更先進的戰機都紛紛加入了一些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尼自己也訂購了蘇-35。所以說,這批二手「颱風」被說成「東亞最差新式戰機」雖然有些誇大,但距離真相也並不遠。

不過,「颱風」戰鬥機的發動機性能優異,機動性出色,而且擁有玻璃化座艙和數據鏈系統,升級改進的潛力很大。如果印尼肯花錢升級AESA雷達、IRST裝置和「流星」飛彈的話,這批二手「颱風」還是能提升到很強戰鬥力的,但費用至少要幾億美元。


四國戰機在印尼湊齊一桌麻將?

不過,印尼採購二手「颱風」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戰鬥機的性能,而是給後勤增添的麻煩。

印度尼西亞空軍目前總共有70多架戰鬥機,卻包含了至少三個國家的五個型號,分別有俄羅斯造的5架蘇-27和11架蘇-30、美國造的9架F-16A/B、24架F-16C/D和8架F-5E/F、韓國造的15架TA-50(正升級為FA-50),另外印尼還訂購了11架俄制蘇-35戰鬥機(用於淘汰F-5)。可以說,印尼採購戰鬥機的特點就是型號和來源國家多,單個型號數量卻頗少,基本每種都只有10來架(剛好一個中隊),最多的F-16C/D也只有24架。


因此,15架二手「颱風」戰機的到來,延續了印度尼西亞空軍的傳統採購作風。這麼一來,印尼空軍僅用區區90架戰鬥機的編制,就囊獲了俄羅斯、美國、韓國、英國等四個國家的產品,剛好湊齊一桌麻將。

來自四個國家的戰鬥機,需要不同後勤保障體系作為支持。印尼空軍不僅要面對好幾套不同的零部件標準,而且要同時和好幾家外國軍火商保持維修聯繫,其中複雜程度和維護難度非同一般。要知道,這才是僅僅90架戰鬥機。


另外,「颱風」戰鬥機的維護成本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據奧地利方面指出,15架早期型「颱風」30年全壽命使用期的維護成本高達50億歐元,採購總成本才不過17億歐元,這也是奧地利急於淘汰這批戰機的根本原因。這批「燙手山芋」算是全交給印度尼西亞了。

由此可見,印度尼西亞買光了奧地利空軍「家底」,將「颱風」戰鬥機引入到了東南亞,確實是有些冒失。性能問題還是小事,平白無故給自己增添了巨大的後勤保障麻煩和成本,才是最要命的後果。(作者:陶慕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