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7周的薩多瓦戰役:德意志「內戰」

《軍事文摘》 發佈 2020-06-13T05:20:59+00:00

在持續了7周時間的普奧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戰鬥發生在7月3日這一天,普魯士人稱此戰為科尼格拉茨戰役,奧地利人的表述則是薩多瓦戰役。

1866年的普奧戰爭是德國(普魯士)崛起過程中的三場戰事之一,和另外兩場戰爭不同,普魯士同奧地利的對抗堪稱德意志的「內戰」,決定著兩個中歐大國誰將成為德意志的主宰。在持續了7周時間的普奧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戰鬥發生在7月3日這一天,普魯士人稱此戰為科尼格拉茨戰役,奧地利人的表述則是薩多瓦戰役。

分進合擊

普魯士和丹麥在1864年打了一仗,獲勝的普魯士從後者手中攫取了兩個北方省份霍爾斯坦和什勒斯維希,此舉引發奧地利的強烈不滿,從而為兩年後的普奧戰爭埋下了導火索。普魯士的首相,傑出的外交家奧托·馮·俾斯麥對此早做準備,他同義大利人締結了盟約,規定一旦普魯士和奧地利發生戰爭,義大利有義務進攻奧地利的南部。

普魯士軍隊同樣做好了準備。在另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普軍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的統籌下,普魯士軍隊在1866年春季充分動員,到了6月便主動採取了行動。除一部兵力攻擊奧地利的同盟漢諾瓦公國之外,普軍的主力向南直取奧地利的波西米亞地區。

毛奇的作戰意圖是三路並進,分進合擊。具體來說,赫爾瓦特·馮·比滕費爾德將軍的易北軍團通過薩克森指向西南,構成普軍右翼;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1軍團在中路挺進;腓特烈·威廉王儲的第2軍團向東面進發,是為普軍左翼。

分路行動的目的是要實現快速進軍,爾後,這三路軍隊應該合力面對奧地利軍隊的主力,以實現「共同打擊」。毛奇的意圖是要搶在奧地利實施充分動員之前,便把足夠多的士兵投送到他們最應該去的地方。

作為拿破崙戰爭學說的崇拜者,毛奇倡導分道行軍,合力打擊,充分運用速度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一切照計劃進行,普魯士人將以近25萬人的兵力來執行一次大會戰:中路部隊將鎖定當面的奧地利人,而右翼的易北軍團和左翼的王儲軍團將取包抄之勢,從而實現一場現實意義上的「坎尼包圍戰」。

當然在敵前分道並進也有著顯而易見的風險,分散開來的三路部隊都要冒著遭到奧軍主力搶先攻擊的危險,也就是說普軍在「合擊」之前就有在「分進」過程中被各個擊破的可能,更不用說三路大軍之間還存在著聯絡與協調不便的情況。

毛奇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危險,但他深信自己的總參謀部可以憑藉出色的參謀工作來化解上述風險。同時,毛奇也一直注意在普魯士軍事體系中培養各級領兵主官的靈活性和主動性。這位總參謀長始終鼓勵下屬做「進攻性思考」,在總參謀部設定的框架範圍內做出自己的決定,毛奇的一句名言是,「沒有哪一項作戰計劃能夠在與敵人的第一次接觸中倖存下來。」

奧軍布陣

不過,分路進軍的危險性似乎超過了毛奇的預計。當普魯士部隊穿越幾處山口進入波西米亞地區時,他們在多處地段都提前遭遇了奧地利軍隊,並在6月的最後幾天裡進行了一連串情況頗為混亂的遭遇戰。

雖然普軍總體上取得了成功,奧地利軍隊從多處退卻,但是普魯士人隨後就失去了與敵人的接觸。到7月2日這一天,毛奇等人並不知道奧軍主力在哪裡,而與此同時,三路分進的普魯士部隊仍未能完成會合。當時,右路易北軍團的部分兵力已經與中央的第1軍團建立了聯繫,兩者合成了一支約有13.5萬人的部隊,但是左路王儲第2軍團的10萬大軍仍不知在什麼地方前進著。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統領著奧地利大軍的路德維希·馮·本尼德克將軍果斷地發動進攻,那麼普奧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會大不相同。匈牙利貴族本尼德克在奧軍中曾以果敢善戰而聞名,但他卻不是面對普魯士人時的理想帶兵將領。

1866年的本尼德克飽受悲觀主義和消極情緒的困擾,在受命出征之前,他就多次預言「災難降臨」,而且還上書建議他的皇帝弗朗西斯·約瑟夫一世「謀求和平」。有了這樣一個統帥,奧地利軍隊在開戰後過分謹慎的表現也就並不令人意外了,本尼德克一直表現得很遲疑,更別提抓住主動進攻動的機會了。

當普魯士人兵分三路進軍時,本尼德克就拒絕了下屬發起進攻的建議,他的回應是要保留實力,「以絕對優勢擊敗入侵者」。然後在7月2日,當他對卡爾親王的第1軍團占有近2:1的兵力優勢時,他仍然選擇結陣固守,而把戰場的主動權拱手讓給了普魯士人。

奧地利大軍面朝西方,對著卡爾親王的軍隊布陣,本尼德克把軍隊放在了兩條河流之間的丘陵地帶,其西側是比斯特里茨河,東面是易北河。這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首先本尼德克對於普魯士王儲可能從北面發起的側翼進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另外,一旦戰況不利,易北河將成為阻礙奧軍撤離的障礙。客觀上來看,缺乏信心的本尼德克,已經給其對手提供了實現坎尼式包抄的可能性。

當然了,奧軍的陣地主體還是很強大的。奧地利人的戰線布設在連綿約9千米長的低矮山丘上,其間分布的樹林和村莊增強了奧軍固有的防禦優勢。本尼德克還下令開挖了多處戰壕,並放倒樹木以構建障礙。

不過奧軍的防禦存在一處明顯的缺陷,那就是位於奧地利防線最北端的霍倫諾韋斯高地。這是一處可以俯瞰奧軍全貌的緊要所在,卻沒有任何奧地利士兵駐紮。鑒於本尼德克想要依託地形固守當地,棄霍倫諾韋斯高地於不顧這一做法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士氣高昂

當普軍的偵察分隊在7月2日晚上帶回有關奧地利軍隊部署的消息時,毛奇同時發出了兩道命令,一是要求威廉王儲火速趕往戰場,「儘可能快地攻擊」敵軍的側翼,二是下令卡爾親王第二天清晨就對比斯特里茨一線的奧軍發動正面攻擊。

決戰的那一天到來了,7月3日上午陰雲密布,而且氣溫驟降,卡爾親王的普魯士第1軍團於7時過後開始朝奧軍的陣地推進。普軍開始前進後,陣風夾裹著細雨而至,普魯士步兵帶著尖刺的藏青色頭盔在自然界的淒風冷雨中倒頗為應景。

1個小時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和他們的隨從抵達卡爾親王的前線指揮部。國王一身戎裝,跨騎黑色駿馬而至,令普軍士兵士氣大振。當時隨普軍同行的英國《泰晤士報》的戰地記者記錄下了這樣的場面:「當前進中的步兵營看到他們的國王時,他們高喊起來,很快又被後面營隊的聲浪趕上,並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這種喊聲不久後膨脹為狂喜的歡呼聲,直到被更加響亮的軍隊歌曲所取代……再也沒有哪支沖向敵人的軍隊能比我當日所見的這支大軍裝備更精良、士氣更高昂、勇氣更昭著了。」

威廉一世命令全軍展開進攻。另一位受僱於《倫敦時報》的英國戰地通訊員寫道:「有如魔術師發出的咒語,10萬名普魯士戰士從谷地里冒了出來,席捲著目力所及的所有地方,朝著駐紮著奧地利人的一線高地而去。」

薩多瓦/科尼格拉茨戰役開始了。此戰被有的人描繪成普魯士人一邊倒的勝利——在嚴謹的參謀部統領下的條頓戰士壓倒了雜亂無章的多民族帝國軍隊,然而事實上,薩多瓦之戰的雙方幾乎有著同等的獲勝機會,這場戰役是一場兇猛的搏鬥,從戰鬥一開始便是這樣。

卡爾親王的普軍第1軍團和比滕費爾德的易北軍團聯手進攻,後者序列中的第16師和第7師進攻內查尼茲村和貝納泰克村,而第1軍團的第3、第4和第8師分別衝擊莫科洛沃、多哈利茲卡和薩多瓦。

這片戰場上分布著眾多的村舍、農莊、樹林和沼澤,總體上看是易守難攻的地方。本尼德克布下了一層又一層阻擊線,目的就是要使進攻的一方在到達本方主陣地之前就遭受可怕的殺傷。

從軍事科技的角度看,普奧戰爭堪稱小口徑火器技術革命的開端。自18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起,前膛裝彈的燧發槍就一直在歐洲戰場上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在1866年,它已經被普魯士軍隊所使用的新一代後膛裝步槍所壓倒,後者的射速是其前輩的好幾倍。

普軍普遍裝備了著名的「德雷賽針槍」,憑藉創新的後膛裝填術和撞針裝置,其開火效率是奧地利步兵手中古老的後膛步槍所無法相比的,而這正是普軍在薩多瓦戰場上的一大優勢,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掉奧地利人在其既設陣地上以逸待勞的優勢。

普軍的士氣也更高,普魯士人普遍具有很強的統一民族認同感。相對來說,奧地利帝國是由多民族構成的,其軍隊中的許多「異鄉人」都不願意服從奧地利人,不少人更曾在1848年的民族獨立鬥爭中和奧地利人打過仗。

但是奧地利人也有他們的軍事技術優勢,那就是構成奧軍防禦主要支撐的770門大炮。這些幾乎全都是新型的線膛炮,其射程和精度都超過普魯士軍隊裝備的舊式火炮。戰鬥開始後,奧地利炮兵猛烈開火,他們發出的炮彈越過本方的前哨陣地,在擁擠的普魯士步兵編隊中炸開花,造成了可怕的殺傷,這讓普軍一時難以有效推進。

「王儲來了!」

比斯特里茨河沿岸的戰鬥呈現出兇猛的樣貌,普魯士步兵雖然不斷倒地,但是後續波次仍滾滾向前,這使他們占據了一些優勢。上午的晚些時候,普軍拿下了河沿的幾處村莊,與此同時,儘管奧地利人一再向後退卻,但是卻退而不亂,而且由於快要退到他們的主陣地,奧地利人的戰線反而在收縮的過程中變得更為堅硬了。

奧軍的炮擊越來越猛,普魯士人也向前推進了自己的大炮,但是奧地利大炮的威力更足,奧軍炮手能夠準確地朝普軍發射炮彈,讓後者被籠罩在密集而可怕的彈雨中。戰鬥至此陷入僵局,易北軍團在側翼完全沒有任何進展,卡爾大公的部下在中路戰場上蒙受殺戮。

在國王身旁觀戰的俾斯麥異常著急,他打算以吸菸來掩蓋自己的心情。這位鐵血首相掏出雪茄盒,遞向總參謀長毛奇。毛奇精挑細選,最後抽了一支他認為品相最好的。此舉幫助俾斯麥安定下來,他後來回憶說,「當我看到毛奇如此鎮定時,便相信一切都會沒事。」

威廉一世也很著急,看著部眾不斷傷亡,他開始向毛奇詢問撤退的安排。毛奇回應道:「不會有撤退。」聽聞此言的國王再次對戰況表示了擔憂。毛奇則再次表示:「普魯士的存在正受到威脅。陛下今天不僅將贏得戰鬥,還將贏得戰役。」

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表現出了鋼鐵般的冷靜,不過戰場上的普軍確實危機嚴重。這場交戰的進程和結果都取決於威廉王儲麾下的10萬名士兵能否出現在本尼德克的側翼並發起攻擊。也就是說,薩多瓦戰役將取決於此刻並不在戰場上的人,就像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取決於當時正趕往戰場的布呂歇爾元帥一樣。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俾斯麥不斷舉目遠眺,終於,他在北面看到了動靜。據他的隨從說,遠方只是幾個在田間耕種的鄉下人。但是俾斯麥確信他們的人數在不斷增多。然後,有幾門奧軍的大炮開始轉向北面射擊。這下首相可以肯定了:「王儲來了!」這個重大消息迅速傳到了普軍前沿。

威廉王儲帶領他的第2軍團趕來了,他後來寫道:「我有兩種選擇。我可以繼續按原定路線去同卡爾親王會合,但是距離太遠了,我怕不及了。於是我選擇徑直向前,從側面直接打擊敵人。」

王儲對他的部將們下令,「看著遠處的那些大樹,那裡就是奧地利人的右翼。鼓譟而進吧,讓卡爾知道我們在這裡!」

這正是毛奇希望第2軍團做的事。也許當時普魯士王儲尚未完全理解毛奇計劃的大膽性,但是普軍所奉行的軍事學說使他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假如無從判斷局勢,就主動發起進攻。

希勒·馮·加特林根將軍的第1近衛師首先投入戰鬥,並且在下午13時衝上了霍倫諾韋斯高地。前面說過,這是一處對奧軍側翼來說至關重要的地方,本尼德克選擇無視這裡,現在普魯士人控制了高地。

奪取高地後,第1近衛師又居高臨下地衝擊附近的楚爾姆村,同奧軍在那裡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一名普魯士的戰地通訊員寫道:「這是一個可怕的時刻。勇士們看到了自己的優勢,立即沖向楚爾姆的中心地帶,奧地利人的抵抗徒勞無功,他們跑向後方,希望得到大炮的幫助。我們的軍團從四面八方而來,頭盔閃閃發光,炮隊迅速上前,開始轟擊斜坡上的奧地利主陣地和預備隊。四下望去,滿眼都是我們的人。」

政治成果

王儲軍團的加入確實成了薩多瓦之戰的關鍵點。在首次接到相關報告之後的兩個小時裡,本尼德克都幾乎沒有採取什麼行動去增強受到威脅的側翼,這讓他的軍隊陷入了他曾經預言的「災難降臨」狀態。

直到楚爾姆村以及鄰近的羅斯貝里茨村相繼陷落,本尼德克這才想到要在側翼發起反擊,以免普魯士人徹底衝垮奧軍的陣形。於是在一番猛烈的炮擊之後,奧地利第6軍的步兵發動了規模浩大的反攻,然而這支部隊遭受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卻沒能取得進展。

本尼德克隨後派出第3軍發起第2次進攻,他們同樣也未能打退普魯士第1近衛師在楚爾姆和羅斯貝里茨的抵抗。最後,本尼德克向自己的右翼派出了最後一支預備隊第1軍,希望這支生力軍能夠衝垮威脅著自己的普魯士人。

奧地利步兵在反擊中保持著緊密的隊形,這讓他們在普魯士近衛軍「針槍」的齊射下死傷相繼。第1軍是在奧軍反擊中表現得最英勇的部隊,也是反擊各部中損失最大的,整個奧地利軍隊在薩多瓦之役中傷亡人數的1/4都來自第1軍。

但即便是這種程度的努力也無法打退普軍。普魯士第1近衛師打得很艱難,同樣損失很大,但是王儲軍團的後續部隊正不斷上前,這就鞏固了近衛軍所奪取的陣地。在得知身後出現了友軍之後,第1近衛師英勇的加特林根將軍號召部下發動反擊,就在那一刻,他被一片飛來的炮彈彈片殺死了。

戰役的進程已不可逆轉,普魯士人在奧軍側面施加的攻擊分量變得越來越重。下午16時30分,本尼德克確信大勢已去,現在他的首要任務不再是戰勝敵人,而是在為時已晚之前撤出他的主力。他留下部分炮隊繼續轟擊對手,同時派遣奧地利和匈牙利騎兵發起衝鋒,以此來掩護大規模的步兵撤退。

面對著以針槍為主的普魯士火網,全歐洲40個一流的騎兵中隊發了一系列自殺式的衝鋒,騎士們損失慘重,不過有效延緩了普魯士大軍的行動。這是值得奧地利軍隊自豪的時刻:奧地利後衛部隊的技巧和勇氣,確保了大多數部隊得以從戰場上離開,他們雖然打輸了,但是薩多瓦畢竟沒有成為毛奇的坎尼。

薩多瓦戰役以普軍的勝利而告終。根據戰役結束後的清點,普魯士軍隊損失了9000餘人,而奧軍則折損了4.3萬名士兵,其中一半是傷亡人員,另一半則成了普軍的俘虜。

薩多瓦之戰後,奧軍仍保有相當數量的部隊,具備同普軍再戰的實力,但是奧地利上下已經很少有人對第二次戰役的結果抱有信心了。而在精明的普魯士統治者看來,他們也不想要第二場戰役。

不少欣喜若狂的普軍將領主張趁勝追擊,但是眼光長遠的俾斯麥主張克制。他知道,假如徹底擊垮奧地利,俄國、法國和英國都不會坐視中歐的力量天平失去平衡,如果多國干涉,普魯士並不具備與之對抗的能力。

於是普魯士人巧妙地將薩多瓦的軍事勝利轉化為政治成果:奧地利承認失敗,就此讓出了在德意志世界的領導地位。1866年7月3日清晨,普魯士還是一個歐洲二流國家,而到這天的日落時分,她已經躍居為一等強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德意志就此強勢崛起。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2020年7期《軍事文摘》雜誌。作者:鴻漸。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