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海原大地震,有人被關在了窯洞裡,1個月後彈胡琴求救活命

路生觀史 發佈 2020-08-08T18:35:24+00:00

100年,是一個時間點上的紀念,在這個整數里,更需要人們用心去感悟與回憶。但是,在今天這個100年的整數里,我忽然更深刻地覺得,紀念除了為科學提供研究之外,更多是為了活著,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為了心中能有更多的愛,讓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生與死、現實與歷史都成為不可割裂、斷絕,不能孤立的。

今年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是一個時間點上的紀念,在這個整數里,更需要人們用心去感悟與回憶。

關於這次大地震,我寫過很多記述性的文字,但總停留在皮毛之上,有時候感動著的也只能是自己。

今天亦是。

但是,在今天這個100年的整數里,我忽然更深刻地覺得,紀念除了為科學提供研究之外,更多是為了活著,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為了心中能有更多的愛,讓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生與死、現實與歷史都成為不可割裂、斷絕,不能孤立的。

生命會因此更加豐富和完美。

雖然是為痛苦而紀念,但是生活在這裡的人肯定會因此而更快樂,而且,還有生存的智慧。


01資料

海原大地震發生於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海原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該地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波及甘肅、陝西、青海、北京、上海等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面積的25%,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

極震區的海原、固原和西吉縣有嚴重滑坡,僅在西吉縣的夏家大路至興平間64公里範圍內,滑坡就達31平方公里,在靖遠、會寧、靜寧、隆德4縣竟發生503處的滑坡。在固原縣的石碑塬一帶,發生了一個長達3500米的滑坡體,在會寧縣清江驛響河上游,滑坡體將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並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更是將東穴舟山區村鎮埋沒,海原、固原等縣城全毀,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極重。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3.4萬人。


02震前

關於海原大地震的震前,最有名的莫過於那首兒歌:「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據說,這歌在當時莫名地就被娃們唱了起來,但人們都不知道唱的是什麼意思,震後,好多的娃們都沒了,這歌也就莫名地消失了。

我是甘肅靖遠人,小時候常聽老人講這歌,後來,老人們也都走了,聽不到了。記得,當時老人們還講過一個故事,即是當時12月16日下午五六點,天空里的幾朵雲就落在了山頭上,變成了幾個幾米高的人形,仿佛對附近的村莊指指點點,也像相互交流著什麼。



當年,這個故事把我聽得毛骨悚然,長大後,也曾懷疑過其真實性,但那首歌以及震前的傍晚,雞不上架、狗不進窩,豬在圈裡亂跳一定是真的,我採訪過的很多人都這麼講。還有一點也可以肯定,那就是震前的幾天,人們總能聽到一些山谷里傳來雷聲一樣的巨響,但卻不知道為什麼,更不知道將來要發生什麼。這些,總讓我想到一本書——《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本書從地震前兆的觀察方面來探討地震預報這一關係到群眾安危的重大科學課題,結合我國在地震前兆觀察上如地電(潮汐力諧振共振波)、電離層、熱紅外、YRY—4型四分量鑽孔應變儀、GPS(全球定位系統)高採樣率單曆元解計算地殼運動的理論與設備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分章加以詳述,並提出要開展群測群防工作,專群結合,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作者是趙得秀、強祖基,出版社是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探討或者探索無論如何都是沒有錯的,《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一書至少可供地球物理、地震、地質學界參考。而這也是人類面對地震最大的科學心愿。


03震時

震後干鹽池真的幹了

震時的我不想講得很多,因為我沒有親身有經歷,所有的故事也都是聽來的。

《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中有這樣的描述:「同日晚7時大震,突見大風黑霧,並見紅光。大震時約歷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動之方向,似自西北而來,往東南方去,有聲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動,尤以土山崩潰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縫,長短不一。平地裂縫多有泉涌,其色或綠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處甚多,尤甚者為南鄉。楊明後堡崖窯上,東鄉王浩堡何家溝二處,山崩壅塞河流,積水深數十丈,長五六里,寬十餘丈,水倒流。突見大風,土山崩潰。南鄉水井震後多干,縣知事鍾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羅某均因衙署受震傾倒同時被難。城中房屋幾全數削平,城垣原系土築亦大半毀壞。」

《固原縣誌》中也有「自西北而來」、 「有聲如雷」的記載:「其始震也,由西北而來,往東南而去。狀如車驚馬奔,轟聲震耳,房倒牆塌,土霧彌天,屋物如人亂拋,桌動地旋,人暈難立。震盪傾足下,土瓦臨頭上,急呼狂奔,茫無所適。有鞋提足跣者,有頂被呼救者。男跳馳,女匍喊……慘哉!天災之烈,如此其甚。」



太可怕了!「狀如車驚馬奔,轟聲震耳」,我曾採訪過一位親身經歷過此次地震的老人,他當年十六歲,已經是一個有力量的小伙子了,從土炕之上,他被搖到了門上,又從門上被搖到了炕上。姐姐在睡夢中,忽然地被地震掀翻了被子,同時,房頂也不見了,姐姐看見滿天繁星。記得,有雜誌曾報導此次地震,用在《在山走動的地方》做標題,地震讓山都晃動、行走了,人在屋子會被搖成什麼樣呢?

採訪過的老人雖然在屋子裡像個器物一樣,被搖來晃去,但他還是很幸運地活了下來。根據當地資料的記載,震發當晚,固原一個有頭臉的人物請當地名流吃飯,共請23位,請到了固原所有的名流,地震來了,轟隆隆一下子,這23位包括請客人的全都走了,把固原當時的名人全帶走了。

這些遇難的人當時都在房子裡,房子相對來說要比窯洞安全多了,但在當時的海原一帶,絕大多數人都住窯洞,他們的景況可想而知。


04震後


震前是可怕的,震後是慘烈的。

2015年夏天,人們在海原縣九彩鄉修路,在一崖畔挖出了4座窯洞,據銀川晚報當年的報導,窯洞為民國時期一般土窯洞民居,周圍未發現其他古遺蹟。同時,現場勘驗發現,窯洞內有少量的人骨和牲畜骨,並有黑瓷壇和碗碟等殘件,這些殘件經勘驗均為民國時期燒制瓷器,未發現其他文物。

據當地老人回憶,窯洞系海原大地震窯洞遺址,主人姓楊,一共有8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在包頭等地做買賣,其他人都種地,家庭比較殷實。當時,山丘下是一處平台,楊家兄弟都住在沿山開挖的窯洞中。大地震時,山體發生滑坡,36口人有35口被埋在窯洞中,只有1人住在平台上一處「高房子」內,才幸免於難。當時,和人一起埋在山下的還有80多隻羊、四五匹馬和幾頭毛驢。震後,活下來的那位娶妻生子,讓楊家有了香火的延續,每逢大地震紀念日,其後人都會到現在窯洞遺址處上墳。

生命在這裡被記憶對上了號,報導說:「在大平台西側一處豁口處,還有3塊大石板,從石板上的燒痕和周邊褐紅色的土質判斷,這3塊大石板可能是灶台石……另外,記者還在土堆中發現一個用來夯土的石杵,完好無損。」生命與生活就這樣一起被埋在了地下,近一個世紀後才重見天日。



這就是當時居住在窯洞裡的人們的景況。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有這樣一份檔案記錄了當時震後的慘狀:「連日各地仍震動不息,人心惶恐,幾如世界末日將至所選。災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見、耳不忍聞。甘人多倚火坑(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旦失此,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飢瑟縮露宿,匍匐扶傷哭聲編(遍)野,不為餓殍亦將僵斃。牲畜傷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這段記載同樣出現在《陝甘地震記略》一文中。

當然,也有讓人感到欣慰的:在這次大震中,還流傳著一個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的一個月後,一支商隊來到了海原極震區。映入商客們眼帘的到處是斷壁殘垣,人煙斷絕,雞犬滅跡的悲慘景象。突然隱隱傳來一陣陣如泣如訴,悲苦悽慘的胡琴聲。商客們尋聲覓去,發現琴聲竟來自一間震塌了的窯崖內。商客們急忙動手挖開塌土,救出了一位蓬頭垢面的倖存者。原來,這個人的窯門被埋堵後,他僥倖存活下來。一月多來,他靠吃窯內僅存的半罐酸菜維持生命。

求生的琴聲分明就是生命頑強不屈的歌唱,但願人們都能記得它。而與它相伴的還應該有類似於此的智慧——震後,人們重修《隆德縣誌》,特意在其中輯錄了這樣的「震兆六端」:

1.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濁如綠墨,泥渣上浮;

2.池沼之水,風吹成轂,行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

3.海面遇風,波浪高涌,奔騰萍溷,此為常情;若風日晴和,台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

4.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

5.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

6.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粟。

據說,在海原大震前,這些「震兆」都有所體現,只是當時的人們並未察覺。100年了,再次的紀念除了人文的故事,更多的還在於科學的總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