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獻策東莞農旅融合:依託製造業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旅遊

東莞時間網 發佈 2020-06-14T08:09:13+00:00

正是荔枝好時節,東莞荔枝素來有個大汁多的美譽。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打造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閒聚集區,實現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正是荔枝好時節,東莞荔枝素來有個大汁多的美譽。近日東莞多地的荔枝已經成熟,荔枝文化節也相繼開幕。舞麒麟、聽山歌、啖荔枝、看錶演、玩攝影,樟木頭的荔枝文化節就在本月開幕。

農旅融合是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打造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閒聚集區,實現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今年的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將選取若干鎮村為試點,依託豐富山水資源,打造一批風光優美、高端購物、高雅藝術等為品牌的特色小鎮。那農旅融合帶來的效益如何?東莞發展農旅融合有何優劣勢?東莞如何發揮本土優勢實現長效發展?本報邀請到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封小雲、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為我們一一解答。

高效益的城郊經濟發展必由之路

記者:農旅融合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如何?

陳及:農業與旅遊的融合,首先要求在區位上有一個合理的安排。一般來講,大城市周邊一些郊區游比較適宜。其次是農業本身屬於高附加值,如果蔬生鮮蔬菜來。城市的發展,大規模種植的空間被壓縮,農旅融合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做觀光農業、生態農業,滿足城市的消費群體傾聽自然、體驗消費和購買,是城郊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銷路開拓的話,可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可觀的,打造農旅融合項目,可以提供的生態環境的綠色空間,吃住行一條龍產業化服務,不僅可以激勵消費也可以為快節奏的工作人群提供良好體驗。

林江:農旅融合把農業與旅遊業進行融合,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用。目前東莞已經不再是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東莞居民也並非靠東莞的農業生產來維持自身的糧食供給,然而,東莞不少鎮的農業主要是以特色農業為主,包括觀賞性質的農業,以及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特色農業生產,例如在工廠廠房裡種植金針菇,在工廠車間裡培植觀賞性質的花卉。換言之,東莞的農業如果能夠與旅遊業緊密結合,既可以體現都市農業、觀賞農業的特色,發揮其高附加值的作用,也可以推動東莞旅遊業的興旺發展。觀賞性質的農業與旅遊結合,將在振興東莞自身的旅遊業的同時,也可以助推東莞的特色農業的崛起,而特色農業又與工業製造緊密相連,顯然東莞農旅融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盤活東莞特色旅遊資源

陳及:東莞農旅融合發展的優勢在於產品的品質優勢,由於東莞特定的氣候、土壤,可以種植出來的有獨特品質農產品,例如荔枝,有幾百年的良好名聲了,具有很強的一個市場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實際上輻射半徑越高,能夠把東莞和非東莞的周邊的消費群體都帶動起來。其短板在於東莞製造業發達,很多工廠工人的支付能力不足以及消費觀念保守,尤其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對於農業觀光式、體驗式旅遊的這種相對來說高價格的產品,不易於被接受。

林江:東莞農旅融合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東莞嘗試推動工業旅遊,向遊客推銷東莞的工廠製造過程,反響不俗。現在,到了農旅融合發展的階段了。東莞有不少鎮街儘管農業占其GDP的比重不高,但是農業,特別是生態農業已經頗具規模,完全可以藉助東莞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的優勢,把特色農業和都市農業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再對接東莞的旅遊業。如果農旅融合得順利,將進一步盤活東莞的特色旅遊資源,既可以帶遊客去參觀工廠,也可以帶遊客去參觀農場,例如可以讓下一代的年輕人通過農旅融合的旅遊業了解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讓繁忙的都市人在節假日到農旅融合後所打造的特色農村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場應該具備的條件以及東莞樣本的發展情況。東莞農旅融合的劣勢在於:近年來東莞農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削弱,如何突出農業與東莞製造業的關聯,成為一大挑戰;此外,東莞的旅遊業的特色也不太明顯,除了少數與歷史有關的著名景點外,東莞本身的旅遊資源並不豐富,如果要大力發展農旅融合,就需要動動腦筋,挖掘東莞文化、東莞產業里的旅遊要素;最後,農旅融合是需要人才的支持的,創意人才、金融人才等比較缺乏,制約了農旅融合的進程。

封小云:東莞農旅融合最大的不足在於東莞大力發展工業,農業發展力度欠缺,工廠擁擠,農業資源較少,農業基本在鎮街變成區塊化。其次是自然優勢欠缺,缺少山水一類較有特色的自然景觀,單純的農業旅遊相對來說比較單薄,加上東莞的特色農產品沒有形成自己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荔枝、香蕉、龍眼南部各地都有,東莞的農產品很難打出去、走出去。再加之其農業文化的底蘊不夠,傳承不足,真正做出有強勁吸引力的農旅產品比較難。畢竟周邊城市如增城、肇慶等,具有很強競爭力,知名度也比較高,很難吸引外部市場。

借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做東莞特色農旅

當如何解決這種不足?如何利用東莞優勢資源建立農業和旅遊發展的有效體系?

陳及:如何克服消費群體不足的問題,可以利用產品優勢擴大輻射半徑,吸引其他地方高消費人群。但是,從長遠的發展看,隨著生產效率提高,工人階層的收入也在提高,消費觀念也會轉變,市場消費率會不斷提升,支撐農旅融合的市場也會不斷擴張。最需要的是把產品、配套/服務、品質和性價比做好。東莞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調度,藉助行業協會、專家資源區做一個精心的規劃,做好市場戰略和市場推廣,精心培育下可以期待東莞的農旅融合市場很快爆發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另外,發展模式上,應該是多元化的,針對不同消費客群。深度體驗、農業觀光、養生健康、民俗旅遊等多方結合,多元模式發展,百花齊放可能會更加適合社會總體的消費需求,實現效益最大化。

林江:東莞的優勢資源在於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農業與旅遊的融合還是要建基於東莞在製造業領域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勢,換言之,如果農旅融合得以體現東莞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勢,其農業和旅遊發展的有效體系也就水到渠成。這次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村鎮為試點,依託山水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小鎮,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說明東莞已經不再只是以GDP作為其發展的唯一的指標,而是會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農村與城市的共生共榮,看來,農旅融合可以是東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契機,這也是我們看好東莞利用優勢資源建立農業和旅遊發展的有效體系的重要原因。

封小云:東莞可以借鑑肇慶、增城等地,建立山清水秀的農業聚集區,建造山水景地,配套旅遊業發展,打破東莞只有工業的刻板印象。再者,在品牌打造上發力,打造屬於東莞特色品牌的農產品,將其推向更廣闊的外部市場,有名氣才能發展旅遊系,將品牌形成旅遊的宣傳口。最後是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像廣州一樣,依託文化歷史形成特色品牌,形成良好的旅遊生態環境。

全媒體記者 向連/文

全媒體編輯 寧新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