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悄然改變內蒙古人的生活

內蒙古日報 發佈 2020-08-04T13:08:38+00:00

在地處偏遠、地廣人稀的牧區,用電不便,一直以來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通過高新科技打造創新產品,一幅關於牧區智慧生活的場景鋪展開來——冬天,由新材料製成的蒙古包內部可以達到16度的恆定溫度,且能滿足包內其他生活用電;

環境友好新能源的綠色崛起——

走進高新技術企業系列報導·新能源高效節能產業

風光互補新型保溫隔熱蒙古包。

在地處偏遠、地廣人稀的牧區,用電不便,一直以來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通過高新科技打造創新產品,一幅關於牧區智慧生活的場景鋪展開來——冬天,由新材料製成的蒙古包內部可以達到16度的恆定溫度,且能滿足包內其他生活用電;到了夏天,將能量切換至日耗電量僅有8度、容量達10立方的太陽能冷庫,用於儲藏屠宰的牛羊肉;倒場時節,拉上一台能儲電、有逆壓轉換功能的移動式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牽引車,不僅可以隨時解決旅途中的用電需求,還可以搭載其他貨物;到達新場,用太陽能泵水機取水,太陽能搗酸奶機自動定時製作酸奶……

這是呼和浩特市博洋可再生能源公司利用新能源為牧區未來生活勾勒出的美好場景。

「草原光照好、遮擋少,且風力較大,有著利用新能源的先天便利條件,風光互補發電立竿見影,不僅有效、省錢、解放雙手、保護環境,安裝使用還特別簡便。」該公司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套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不僅能保證牧民的基本生活用電,還可以連接水泵、剪羊毛機、粉碎機等生產性負載,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質量。

新能源的開發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趨勢,伴隨國家各類民生和扶貧政策在中西部地區的進一步實施,在未來,風光互補供電系統產品將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路驅車向烏拉特草原深處前行,一望無際蔚藍色的「海洋」躍入眼帘——占地800畝的光伏板鱗次櫛比,在7月熾烈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這是我們位於烏拉特中旗的40MWp 光伏發電項目,平均每小時可為蒙西電網輸送2.5萬度電。」自治區首批高新技術企業、內蒙古眾躍電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武超為記者介紹道。

移動式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牽引車。

光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通過單晶矽板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是目前發展迅速、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產業。近年來,我區憑藉太陽能資源占有量居全國第二和矽礦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打造光伏產業基地。

「不論是獨立使用還是併網發電,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它們主要由電子元器件構成,不涉及機械部件,所以,光伏發電設備極為精鍊,可靠穩定壽命長、安裝維護簡便。」武超告訴記者,光伏電站建設期對環境沒有危害,而光伏電站運行期發電時,本身又不需要燃料,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污染空氣,不產生噪聲,不會出現嚴重的霧霾,能夠真正實現環境友好,可有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運用擁有專利的BIM技術,該光伏電站從設計到施工建設僅用了半年時間,發電量也由2016年建成當年的4949.91萬度提高到2019年的9051.89萬度,總產值8000萬元,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生產。

偌大的生產場地,人工巡檢一次下來至少需要1至2小時,而該電站僅有2位巡檢人員。隨著無人機、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智能化建設元素不斷聚集,不僅提高了發電量和巡檢效率,還有效降低了事故發生率。

無人機拍攝的光伏電站。

光伏產業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50年,我國力爭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00GW(百萬千瓦)。預計到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裝機將占全國電力裝機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將占到5%。未來十幾年,我國太陽能裝機容量的複合增長率將高達25%以上。

內蒙古發展光伏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如今,全國光伏產業已呈現向我區轉移集聚的趨勢。目前,我區多晶矽生產能力已達到2.2萬噸,在建擬建規模10萬噸,已初步構建起了以多晶矽材料為核心,矽片、太陽能電池片和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配套的光伏產業鏈。

「十三五」是我國能源轉型關鍵期,也是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期。近日發布的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發展指數報告指出,我區將堅持現代能源經濟綠色創新發展,建設綠色電廠、綠色電站,協同推進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護,構建覆蓋能源綠色生產與消費的全鏈條銜接體系。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能源供給和消費綠色轉型,做好新能源產業文章,必將助力我區譜寫出新時代現代能源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記者:白蓮(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苗旭

校對:劉玉涵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