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易中天先生口中飽受詬病的乾隆皇帝,真的一無是處嗎?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08-03T20:28:50+00:00

近日,一位自稱是乾隆皇帝後人的民眾發起了聲討著名歷史學者易中天先生的倡議,其提出易中天先生在言論中對於自己的祖先多有不敬,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針對這一情況進行處理。

近日,一位自稱是乾隆皇帝後人的民眾發起了聲討著名歷史學者易中天先生的倡議,其提出易中天先生在言論中對於自己的祖先多有不敬,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針對這一情況進行處理。此事發生之後,立即引起了多方熱議,之所以人們會對這個問題如此感興趣,就是因為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存在。

其雖然實際做皇帝的時間只有六十年,並沒有其祖父康熙在位時間長。但是在其擔任太上皇之後其仍然掌握著清政府的大權,因此其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掌握實權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其在位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但是在其去世之後不久,清政府就迅速走上了下坡路,這讓人們對他的執政褒貶不一。

而乾隆堅持閉關鎖國,導致清朝錯過工業化革命以及航海發現時代的問題也是易中天先生批評他的主要原因。但是乾隆在位時期,也確實被稱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盛世,那麼他又為清朝的統治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減免賦稅,贏得人心

在封建王朝中,一個朝代的興盛與否是完全取決於其農業生產力的。只有百姓們生產了足夠的糧食,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定,以及穩定的稅收。而國庫的充盈才能讓軍隊,官員獲得生活保障,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之中。因此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稅收以及國庫的經濟管理都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乾隆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由於明朝的國庫已經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搜刮一空,清政府不得不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問題。當時的清軍還要與南明軍隊作戰,這需要耗費大量的軍餉,因此國庫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因此從順治帝開始,便提倡節儉的作風,並且十分重視貪腐等問題,以此來保證國庫的充盈。

在康熙在位中後期,國內政治局面變得穩定,而且人口也已經恢復到了十分可觀的數目,這讓清政府的稅收比清朝初期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當時清朝國庫的庫銀存量基本可以維持在四千餘萬兩左右,而最多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五千萬兩。

之後即位的雍正也是一名勤政節儉的皇帝,其對於貪腐問題更為重視,而且十分看重農業生產問題,這讓清朝的生產力在雍正一朝的時候再次得到了提升。雍正在位期間,清朝國庫存銀的平均值為四千餘萬兩,而雍正七年,八年的時候,國庫存銀更是達到了六千餘萬兩。這種延續兩朝,長時間的國庫充盈狀態,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因此可以看出,在乾隆即位的時候,留給他的經濟條件是十分優越的。而且在乾隆即位之後,國家並沒有遭受特別大的戰事,人口也處於平穩的上升之中,這都讓乾隆一朝的經濟基礎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狀態。

一般在封建王朝經濟最為繁榮的時候,會催生出耽於享受的君主,而乾隆在其執政的前中期則沒有重蹈覆轍,走上昏君們的老路。其在看到國庫充盈的狀態之後,其並沒有想著用這些資金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或者大興土木,建設大型的工程,而是打算讓天下的百姓一起享受這份富足,於是在乾隆在位期間,先後五次做出了免除天下一年稅賦的決定。

但是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同時免稅難免會造成國庫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因此乾隆的免稅多是分三年完成,在每年免去部分地區的稅收。對於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乾隆也曾經給出過這樣的解釋:

朕以愛養百姓為心,早夜思維,惟期薄海內外,家給人足,共享昇平之福,故特頒發諭旨,將天下錢糧通行蠲免。

在中國歷史上,免除賦稅的舉動並不是乾隆的首創,即便在清朝,其祖父康熙在位中後期的時候也曾經免除過百姓的賦稅。不過與康熙在位時不同,乾隆進行免稅的時候國庫的存銀只有三千萬兩,比康熙時期的四千餘萬兩要少得多。而且其共進行了五次免稅,也是歷史上最多的,這充分說明乾隆對於民生的關注。

而乾隆的這一舉動也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出現了"萬民舞"的歡樂景象。除了全國性的免稅政策之外,乾隆在出現水旱災害的時候,也會免去受災地的稅賦,並且進行積極的賑災,這也極大地減輕了災民的負擔,對於災後重建工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且乾隆在位時期,對於水利工程的興建也十分重視,尤其是對於黃河的治理,其更是十分傷心,還專門列出了名為"河工"的固定專項經費,並投入超過四千萬兩白銀,讓黃河的泛濫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對於中原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幫助。

從上面的政策中,我們可以看出乾隆掌權的六十餘年時間中,其對於農業生產十分關注,並且對於百姓的生活狀態也十分關心,這也是他多次提出免除稅賦的重要原因。而乾隆的這種做法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質量,也讓他們更加擁護清政府的統治,對於政局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嚴懲貪官,肅清吏治

在近年來的文藝作品的幫助下,乾隆皇帝和和珅之間的故事廣為流傳,這也讓乾隆給人們留下了任人唯親,放任貪官斂財的印象。但是實際上在乾隆在位的較長時間中,其都是一個嚴抓貪腐的皇帝,並且對於皇親國戚也能做到秉公執法,肅清了當時的政治風氣。

乾隆在位時期,其在反貪腐問題上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其敢於懲治大員。在清朝前期,雖然順治、康熙等皇帝也十分重視貪腐問題,但是他們更多地都是拿小官開刀,很少直接處罰重臣。

而乾隆則不同,其先後懲辦了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等三品以上的大官百餘名,而其中的官員甚至會因為貪污一千兩白銀就被處以極刑,要知道在富足的乾隆一朝,這並不是十分巨大的數字,由此可見乾隆在治理腐敗問題時的決絕態度。

而乾隆處理貪腐問題的第二特點在於其不會包庇皇親國戚,能夠做到相對的公平。當時擔任內務府總管大臣的高恆是其愛妃之弟,其在乾隆巡幸江南的時候盡心竭力地侍奉乾隆,深得其歡心。但是其在不久之後被人舉報貪污銀兩,事情坐實之後,乾隆便革去其官職,並下令將其斬首。

當時皇后的弟弟,身為首席大學士的傅恆曾經向乾隆求情,希望其看在高貴妃的面子上免去其死罪,但是乾隆拒絕了其建議,並反問如果皇后弟弟犯罪,又該怎樣,這讓傅恆十分驚恐,放棄了求情的打算。這件事在《嘯亭雜錄》中有如下記載:

"願皇上念慧賢皇貴妃之情,姑免其死。"帝曰:"若皇后兄弟犯法,當如之何?"

從乾隆嚴懲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的舉動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執政早期的乾隆對於貪腐問題還是十分重視的,其嚴厲的處罰很好地震懾了當時的貪官污吏們,讓他們不敢有過分的舉動,對於國家財政,以及官場風氣的建設都有積極的影響。雖然在乾隆晚年的時候,由於其好大喜功,讓諂媚小人身居高位,出現了一定的貪腐問題,但是其在位早期的優秀表現還是值得肯定的。

堅持改土歸流,穩定疆域

在雍正在位時期,曾經在西南的貴州等地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希望將當地的百姓納入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但是這個政策在推行的過程中卻遭到了當地百姓的強烈反對,並且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這讓雍正有了退縮的念頭。

而在雍正去世之後,即位的乾隆迎難而上,其並沒有放棄雍正的規劃,而是向貴州等地增派了大量部隊,對當地的農民起義進行了鎮壓。在武力協助下,完成了改土歸流的改造,讓貴州地區從區域民族自治轉變為了中央集權統治的組成部分。

這個改造過程讓貴州地區的苗族等少數民族百姓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並且增強了當地的軍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其真正成為了清帝國版圖的核心部分。在鴉片戰爭之後,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都曾經被西方列強質疑其獨立性,這給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而完成改制的貴州則因此免遭西方侵略者的騷擾,為當地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條件。

結語

乾隆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由於其政治經歷豐富,而且距今時間較短,因此留下了許多傳說,這些傳說讓人們對於乾隆的執政有了更加生動的認識。但是隨著流行文化的衝擊,其中難免出現一定的偏差。

雖然乾隆晚年的時候確實和之前的梁武帝等長期執政的帝王一樣,有了好大喜功,任人唯親的問題,變得昏聵起來。但是在其早期的執政生涯中還是不乏亮點的。首先乾隆作為盛世之君,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多次減免稅賦減輕了百姓們的生活壓力,這讓清政府收穫了百姓們支持。

與此同時乾隆還嚴厲地懲治貪官污吏,對於高官和皇親國戚也毫不手軟,這讓當時政府的政治風氣得到肅清,國家的財政收入得到了保障。而其堅持推行的改土歸流等政策穩定了清政府在貴州等地的統治,保全了祖國的版圖,整體上還是為清政府的延續和繁榮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的。


參考文獻:

【1】《清高宗實錄》

【2】《嘯亭雜錄》

【3】《清史稿》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清論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