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網友為抗疫捐出18億 技術和市場機制促公益慈善進化

封面新聞 發佈 2020-07-15T05:18:43+00:00

數據顯示,社會各界通過各級慈善組織和紅十字會,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善款18.67億元,參與人次達到4954萬人次。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實習生趙紫萱

當公益面臨現實的挑戰,總會有科技助力其永不掉線。

7月14日,在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公布了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網友通過網際網路公益平台捐款抗疫的情況。數據顯示,社會各界通過各級慈善組織和紅十字會,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善款18.67億元,參與人次達到4954萬人次。

超6成公益組織遭遇生存挑戰

亟需數字化「藥方」

疫情的爆發對公益慈善組織也造成了巨大衝擊。不久前發布的《疫情下公益組織的挑戰與需求調查報告》指出,因為疫情,有超過6成公益慈善組織遭受重大或者比較大的影響。在項目的執行方面,有67.5%的項目無法進社區開展活動,36.1%的項目因為疫情的原因而被迫暫停與社區合作。

得益於網際網路企業的技術支撐,才讓不少公益慈善組織在疫情期間擺脫困境。「本次疫情嚴峻,是名副其實的一場「大考」,但公益夥伴們在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助力下加快自我進化。」峰會主席、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透露,截至6月初,在騰訊公益平台上有累計近1300萬人次為馳援戰疫捐贈善款,共計超過6.06億元。具體到各省市,以騰訊公益平台為例,北京、廣東和江蘇三個省市的貢獻排名前三,累計貢獻1.6億元,四川排在第11位。

事實上,除了騰訊公益之外,阿里巴巴公益、水滴公益等網際網路公益企業和平台也在為抗擊疫情努力。阿里巴巴昨天發布的2020財年公益「財報」顯示,截至財年底,各項抗疫投入總計超33億人民幣。在水滴公益平台上,也募集了3千餘萬元,參與捐款次數也超過100萬次。

據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介紹,近3年來,中國通過網際網路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募集金額更是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8%。他認為,網際網路公益持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慈善樣本、貢獻了慈善力量。

做公益就像做企業

應走多元化、專業化道路

不過,要實現「公益慈善數字化」僅僅依靠幾行代碼和技術能力還遠遠不夠,更需要思維的躍遷。

經濟學者薛兆豐指出,商業跟公益慈善其實都是遵循人的行為規律的。公益行業應該充分地利用商業社會裡一些成熟有效的環節和方式,去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走更多元化、專業化的道路。

據《2020胡潤企業家戰「疫」特別報告》顯示,在國內疫情爆發階段,國內70%的企業家參與了各種類型的戰「疫」公益活動。顯然,只有企業家做得好,公益慈善組織才能得到更多的「活水」。

「做公益要和做企業一樣,必須要能夠整合資源。」復星基金會創始人郭廣昌表示,企業的專業能力、資源能力和組織能力是企業發揮公益行動力的三大能力,企業家掌握的不僅是財富,更珍貴的是資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市場機制能夠幫助公益組織完成公益事件中的風險或然率評估、對受益人提出和力行為約束,並分攤相應損失,但損失不可能毫無節制。因為公益組織之間也有競爭,減少經濟損失則是目標之一,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更在於有能夠利用大量的專業知識和科技的公益人才支撐。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教授建議,慈善組織要加快提升學習現代信息科技的能力,不斷吸引高科技領域的一些人才。同時,希望更多的企業能開啟志願服務模式,讓具備數字化能力的員工以志願方式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之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