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試的北歐教育被全球吹爆,但你肯定沒抓住重點

米粒媽頻道 發佈 2020-07-17T10:37:31+00:00

這幾年北歐教育被全球熱捧,它就像全球教育探索者的朝聖地,每個人都想知道它憑什麼這麼牛。尤其是芬蘭教育,簡直被吹爆了,甚至一提起芬蘭教育,大家就很自然地跟「世界第一」划上等號。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這幾年北歐教育被全球熱捧,它就像全球教育探索者的朝聖地,每個人都想知道它憑什麼這麼牛。

尤其是芬蘭教育,簡直被吹爆了,甚至一提起芬蘭教育,大家就很自然地跟「世界第一」划上等號。

之前米粒媽看過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有一集拍攝的就是芬蘭的學校。

芬蘭小學不考試,不排名,避免一切競爭;他們提倡積極教育,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引導學習……

但北歐教育中,真正讓米粒媽覺得震撼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們居然把課堂搬進了森林。這種把自然融入生活、把知識融入自然的教育,真的太硬核了

比如,老師把孩子們帶到森林裡,發一些色卡,讓孩子們尋找跟色卡上相匹配的顏色。

通常,孩子們以為森林裡只有綠色和土地、樹幹的顏色,但只要用心去尋找,會發現森林裡其實充滿了各種色彩。

找完顏色,再找氣味,孩子們不僅要在森林裡尋找不同氣味的東西,還要用自己的語言形容出來。

給孩子們列出一些形容詞,讓他們在森林裡尋找符合這些形容詞的東西,而這些詞也不都是正向、美好的,也可能是噁心的

芬蘭的老師說,上一次課他們在森林裡學了數學,她說,在森林裡,什麼課都可以教。

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係,這樣他們才能更懂得尊重自然、保護環境。

其實,這樣的自然課,也並非一定要在森林裡進行,每個地方可以參照自己當地的特色,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跟他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聯繫。

說實話,米粒媽覺得,在真實的環境中、在實踐中學習,對事物的印象和理解簡直太深刻了,獲得的知識、成長和收效甚至是課本內容的幾何倍數

我小時候每周末都去少年宮上課外班,其它課米粒媽都沒太多印象了,但我至今記憶猶新、念念不忘的是我自己憑興趣選的生物課。

老師每周都會帶我們去不同的地方上課。去河塘撈蝌蚪,帶回家觀察蝌蚪怎麼變青蛙;親手栽種草莓,最後吃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抓各種昆蟲,孵化蝴蝶,一起討論他們的習性……

那時候,周末的生物課是我一周的期盼,一個學期30塊錢,簡直太值了!哈哈哈哈~

後來米粒媽到美國上大學,居然又找回了當初上少年宮生物課的那種感覺。

我當時選修了一門營養學課程,沒想到,我們學校居然有自己的農場,校園裡賣的各種牛奶、酸奶、奶酪、冰淇淋,全都是自己的牛和羊、產自己的奶,自己加工而成的,簡直太牛了

營養學課上,我們看奶酪是怎麼做的,親自動手做冰淇淋,這麼多年過去了,在學校里學的營養學知識,到現在都還記得。

雖然比不上北歐的自然森林教育,但小學的生物課和大學的營養課,是我印象中離自然、離生活最近的了

米粒媽看過一本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作者提出了兒童自然缺失症的概念,讓我印象深刻。

米粒慢慢長大,我也一直在思考,家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把孩子小心翼翼包裹在我們構建的安全世界中,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一切優渥條件,但這些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嗎?

其實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接觸,需要和環境共處。

自然教育,不一定要遠足,家門口的綠地、附近的公園,隨時隨地都有親近自然的機會。

走出家門之前,米粒媽先給大家安利幾套跟自然有關的書和繪本,一定要跟孩子看起來呀~

  • 《DK博物大百科》

孩子認識大千世界的路上,DK必須擁有姓名,哈哈哈~老粉們都知道,米粒媽每次推書單,都會給DK系列很重很重的位置。

(冰山一角,被翻爛的就不拿出來獻醜了,不看不知道,原來家裡、辦公室各個角落都是DK)

這次米粒媽強推的一本是《DK博物大百科》

這本書將近7斤重,600多頁,涵蓋6000多物種。孩子擁有了它,就像把一個巨大的自然博物館搬回了家。

《DK博物大百科》由史密森學會編著,說起史密森學會,來頭可大了:1846年成立,擁有19所博物館和畫廊,一個國家動物園,博物館藏品超過1.4億件

書里六大主題:有生命的地球,礦物、岩石和化石,微生物,植物,菌物,動物;可以說,孩子在自然中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幾乎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米粒媽還特地寫過一篇關於DK的文章《DK系列我買到破產,你居然說能免費看?》,大家看了都說太太太驚喜了,關鍵還有重磅福利哈哈哈

  • 《給孩子的自然圖鑑》

要說米粒最喜歡的一套自然書,非《給孩子的自然圖鑑》莫屬了。

裡面收錄了400多種動物和300多種植物,畫面美翻了!

米粒每次去公園,都把書里見過的植物、花果指認個遍,各種給我和米粒爸現場「教學」,積極性超級高。說實話,我也惡補了不少自然知識呢

  • 《昆蟲記》

如果孩子是個昆蟲迷,那一定不能錯過法布爾的《昆蟲記》

法布爾是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米粒媽覺得,所有的昆蟲在他筆下都充滿了靈性,可愛至極。

《昆蟲記》被稱為昆蟲界的「荷馬史詩」,教育部給小學生的書單中,法布爾《昆蟲記》可是必讀書目呢。

市面上版本很多,米粒媽的建議是:學齡前的孩子看《最美的法布爾昆蟲記》(左圖),松岡達英等人繪圖,畫面不要太美

書里還有特別給孩子設計的實驗環節,指導孩子如何捉昆蟲、養昆蟲、觀察昆蟲,特別贊!

6歲以上的孩子,看橋樑版,字不算很多,還有配圖(中圖);8歲以上直接看文字版(右圖)。

  •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傳統文化+自然教育,米粒媽強烈推薦這套二十四節氣。

我們這代人對節氣可謂一問三不知,之前米粒問我什麼是寒露,我一時沒答上來,最後不得不求助度娘

別說孩子了,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全都患有「自然饑渴症」,了解一下何時種豆子,何時收麥子,何時摘西瓜,體會一年四季的變化,孩子會非常開心,我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自然教育包括運動,但不僅限於運動,所以不管是旅行還是爬山,重要的是讓孩子真正親近自然,觀察身邊的各種花鳥魚蟲。

前段時間,米粒媽給大家安利了不少大場面的自然紀錄片

其實自然紀錄片不只是上天入地下海那種史詩級的畫面會打動人,一些細膩的、唯美的、真實的花草樹叢,昆蟲鳥獸,更讓人覺得震撼。

  • 《植物私生活》

比較老的一部BBC紀錄片,但堪稱經典,豆瓣評分9.5

這部紀錄片使用延時攝影技術,讓我們見識了植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植物的求生欲,植物與動物怎麼鬥智鬥勇,太神奇了。

  • 《植物王國》

這部可以說是《植物私生活》的2.0版本,畫面更高清更震撼。其中捕食植物那裡,米粒媽居然看出了懸疑劇的緊張刺激,整個汗毛的豎起來了

  • 《昆蟲帝國》

同樣是BBC的經典之作,豆瓣9.0,密恐的麻麻慎入哈哈哈,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這部紀錄片乾貨滿滿,通過對昆蟲的細微觀察,了解它們身體的架構如何適應環境,適於生存。

真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啊!千萬別小看這些小蟲蟲,各有各的本事,有些甚至天生就擁有「高科技」武器

  • 《花花世界》

一共10集,世界80處園林,從墨西哥、古巴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從中國、日本到印度,美國到印度,再到地中海;從南非到北歐。

信息量很大,重點是,太美太美了!從花的世界,還看到了背後的各國文化。

  • 《神話的森林》

德國紀錄片,用顯微鏡式的鏡頭,配合慢放和視角切換,把森林一年之中的林林總總細緻清點了一遍,嗯,的確是德國人才有的細緻

這部紀錄片簡直太養眼了,又充滿情趣,米粒媽覺得像走進了童話世界。

  • 《食材花園》

豆瓣評分9.1,米粒媽覺得這就是西方李子柒啊

餐桌上食物的前世今生,清清楚楚呈現出來,溫暖又治癒,適合一家人一起看,我和米粒都好喜歡裡面的狗狗

這幾部或唯美或震撼,超級漲知識的自然紀錄片,觀看地址我都給你們找好了,在文末哈~

說了這麼多,不管是書和繪本也好,紀錄片也好,米粒媽覺得,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自然,對自然產生興趣和嚮往。

最終,當然是和孩子們一起真正接觸自然,融入自然。

米粒從小就喜歡在外面撿葉子、撿花、撿樹枝、撿種子……每次他都會自己帶個小盒子,把在公園或樹林裡撿的寶貝帶回家,分類整理,做成乾花標本

後來撿的寶貝太多了,他乾脆把這些做成小冊子,有標本,也有他拍的照片,感覺像去戶外上了堂豐富的自然課。

小朋友來家裡玩,米粒還會把自己的寶貝拿出來顯擺。告訴人家這是什麼花,那叫什麼樹,哪裡撿的拍的,有什麼特徵吧啦吧啦~很有成就感

自然+藝術,米粒媽寫過《帶孩子這樣玩,不花一分錢,還能進行藝術啟蒙!》;

自然+運動,可以看這篇《20個風靡全世界的戶外遊戲, 郊遊就帶孩子這樣玩!》;

最後再給大家安利一個超好用的App——形色,帶孩子去戶外,這個App絕對是老母親必備

大概從3歲起,米粒出門逮著什麼都要問:「媽媽媽媽,這是什麼呀?」問的我頭皮發麻,畢竟大部分時候,老母親也不知道啊

有這個APP就方便多了,每次他問我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樹,這是什麼葉……我直接讓他自己拿手機拍照識別。

比如這個,米粒之前周末陪我來公司加班,偷拍了我們課程小姐姐桌上的花,哈哈。

今年疫情初期,各種不方便出門,米粒媽最大的體會是,我們像需要呼吸一樣,需要自然,孩子需要在自然中奔跑,需要聞一聞土地的味道。

周末就帶孩子去自然中撒歡吧,如果天氣不好,還可以在家裡讀讀自然繪本、看看自然紀錄片。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愛分享)


百萬媽媽關注@米粒媽頻道

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