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爆發前後的蘇軍,步兵部隊如何發展?編制為何顯得混亂?

戰史說書人 發佈 2020-07-17T06:07:37+00:00

衛國戰爭爆發前後的蘇聯陸軍步兵單位,都經歷了哪些重大變化?蘇軍在戰前和戰時為何有大量部隊處於不滿編狀態?

衛國戰爭爆發前後的蘇聯陸軍步兵單位,都經歷了哪些重大變化?為什麼他們的編成總是顯得非常混亂?蘇軍在戰前和戰時為何有大量部隊處於不滿編狀態?


一、戰爭爆發前的蘇聯陸軍


1934年,蘇聯組建的國防人民委員會,取代了原本的地方軍事委員會和士兵委員會,並開始著手進行軍事改革,打造一支完全統一號令的蘇聯武裝部隊。1939年的時候,蘇軍的改革初見成效,原本各地方陸軍部隊編制隨性混亂的情況受到了限制,國防人民委員會規劃並頒布了統一的蘇聯陸軍步兵師編制條例。

根據規定,蘇軍39年式步兵師下轄有3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和6個獨立營,4個獨立連,滿員兵力為1.88萬人。新編步兵師共裝備有1萬支步槍,1204支衝鋒鎗,558挺輕重機槍和210門火炮與迫擊炮。當時歐洲主流列強國家的步兵師似乎都喜歡往近2萬兵力上堆,一些特殊的師可能人數更多,比如德國漢斯擁有一支兵力多達3萬人的師。

當時蘇軍在巴甫洛夫的主導下,奉行將坦克下放步兵師的政策,因此在紙面上蘇軍每個步兵師可以獲得16輛坦克和13輛裝甲車的支援。但後勤運輸車輛就窘迫多了,當時蘇聯的卡車製造業受制於橡膠供應的限制,每個步兵師只能得到幾十輛卡車,更多的後勤運輸只能依賴馬車來完成。(事實上,蘇軍卡車產能在39年完成了合成橡膠技術後開始逐漸增加。)

不過在39年時期蘇軍面對的軍事壓力主要來自芬蘭和波蘭,尤其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前,蘇聯的外部軍事壓力還是比較寬鬆的,所以部隊的改編進度處於一個較為緩和的狀態。但是蘇芬戰爭爆發後,芬蘭人狠狠的敲打了一下蘇軍,也讓一眾蘇軍將領和史達林意識到了自身戰爭潛力的低下和外部局勢的變化,因此下發了擴軍備戰的命令,直接導致蘇軍步兵師數量在短期內激增。

於是出現了40式蘇聯陸軍步兵軍編制,在紙面上,40式步兵軍下轄2個到3個步兵師,兩個炮兵團和一個防空炮兵營,書面總兵力為5萬人左右。但大擴軍帶來了一個嚴重的負面影響,蘇聯陸軍39年式編制改造還沒有全部完成,貿然擴大軍隊加大了編組訓練工作難度。僅在1940年末的時候蘇軍就有多達177個師處於不滿員狀態,很多部隊只有六七千人,一些部隊人數更低,比如戰爭剛剛爆發時的蘇聯第40集團軍兵力只有5000餘人。

另一方面問題不止出現在人員上,裝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在1941年戰爭剛剛爆發時,蘇軍步兵師的火炮缺失率達到了50%以上,卡車缺失率達到了60%以上。當然這些也並非全是大擴軍帶來的影響,其中一些是地方軍區司令像個倉鼠一樣把大量裝備囤積在倉庫里,拒絕下放給部隊造成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部軍區司令大將巴甫洛夫,他將軍區中的大多數卡車和火炮都藏在倉庫里,結果戰爭一爆發裝備來不及下放,統統成了德國人的戰利品。

而第三個問題就是指戰員缺乏經驗了,儘管很多軍官都接受過完整的理論教育,但是他們大多沒有參加過戰鬥,缺乏實戰經驗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空有一腔熱血和殺敵報國的勇氣,卻對指揮實戰完全摸不到頭腦,只曉得一味地蠻幹。


二、 戰爭爆發時的蘇聯陸軍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軍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就陷入了令人絕望的局面。擁有62萬人之眾的蘇聯西方面軍,也就是原西部軍區,在1周內就損失了50萬人,還丟掉了明斯克要塞。而蘇聯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狀況更糟糕,他們在9月的第聶伯河保衛戰中遭到了德軍的圍殲,整個烏克蘭戰場上蘇軍兵力損失超過了120萬。

很多人都將衛國戰爭初期的損失歸罪於史達林嚴禁部隊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撤退,但其實這條命令是有道理的,因為很多軍官不但缺乏戰鬥指揮經驗,甚至連撤退經驗都沒有,如果允許他們盲目地撤退,就會發生西方面軍在撤退途中遭遇德軍裝甲集群進而被殲滅的情況。

但現在蘇軍損失非常慘重,因此原本的大擴軍已經不適用於戰時,於是蘇軍總參謀部開始著手重新規劃蘇聯陸軍的編制組成,取消了原本的步兵軍(在41年9月之後,原本的62個步兵軍僅剩下了6個),將現存步兵師直接納入到最高統帥部管轄下,也就相當於一個還算可觀的預備役部隊,然後再利用這些步兵師重新組建集團軍。根據實際作戰需求,陸軍集團軍可以下轄4到7個步兵師,在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更多。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部隊編制顯得很混亂,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在整個蘇德戰爭時期,蘇軍統帥部對步兵單位的構成進行過多次的調整。比如戰爭初期的時候,蘇聯統帥部為了簡化部隊的組建難度,大量的以步兵旅取代步兵師,每個步兵旅由3到4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營組成,總人數大約在5000人左右。

而在1942年,蘇軍開始恢復組建步兵師,每個師下轄3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和1個迫擊炮團,一個反坦克炮兵營,一個防空炮營,一個工兵營和一個教導營。到了43年的時候,蘇軍開始將之前組建的步兵旅擴編為步兵師,至年末的時候蘇軍步兵師的數量激增到了150多個。

蘇軍步兵單位的作戰寬度也遠比41年開戰前更加合理,41年時由於蘇軍大將巴甫洛夫的錯誤觀念,蘇軍邊防部隊每個師要在寬達30公里的戰線上作戰,而每個步兵軍都要防守70到90公里的防線,戰爭爆發後蘇軍總參謀部才意識到這種部隊是嚴重的錯誤並立刻進行了糾正。到了1945年的時候,蘇軍步兵師不論進攻還是防禦,作戰寬度一般是3公里,並且擁有榴彈炮,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支援。

但實際上即使到了1945年,蘇軍也只有大約30%的步兵師處於滿編狀態,由於長期的作戰和部隊人員調動頻繁,很多部步兵師也只有大約7000人左右(例如1941年莫斯科戰役初期突擊第二集團軍擁有約8萬餘人,但是該部隊在抵達莫斯科不久就被拆分掉大約40%)。有些長期在前線作戰沒有輪換休整機會的步兵師只有三四千人,但在戰爭時期,前線部隊長期處於不滿員狀態也可以理解。


結語

蘇聯陸軍步兵單位在衛國戰爭前後進行過多次調整,很多記錄顯得非常混亂,蘇軍部隊編制擊敗固定下來要等到50年代中後期了。


參考文獻:

《俄羅斯軍事歷史》

《蘇俄陸軍1941-2017》

《1941-1945偉大的衛國戰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