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中國?印度可能會先喊痛

築城戒毒之聲 發佈 2020-08-01T14:20:59+00:00

從民間到政府,印度國內出現的抵制中國潮,表面上看是邊境衝突後印度國內民族主義高漲導致的連鎖反應,但其深層原因,則需要放在莫迪政府推進「新印度戰略」背景下,從印度國內政治生態、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的維度加以分析。

抵制中國?印度可能會先喊痛

今年6月,中印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嚴重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印度媒體「讓中國付出代價」等復仇反華輿論空前高漲,印度民眾抵制中國製造愈演愈烈,莫迪政府也出台包括禁用59款中國開發的App等多項措施對中印經貿與投資關係設限脫鉤。

從民間到政府,印度國內出現的抵制中國潮,表面上看是邊境衝突後印度國內民族主義高漲導致的連鎖反應,但其深層原因,則需要放在莫迪政府推進「新印度戰略」背景下,從印度國內政治生態、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的維度加以分析。

1


印度政治生態:

「印人黨特性」+「莫迪特徵」

2014年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莫迪上台執政,2019年又以絕對優勢贏得連任。過去6年多,印度政治生態和對外政策悄然變化。概括地說,當下的印度國內政治生態具「印人黨特性」,莫迪政府的對外政策具「莫迪特徵」。

「印人黨特性」表現為「強調印度教至上」「推崇印度教特性」「倡導復興印度教文化」以及「印度教民族主義強勢崛起,世俗主義與民族宗教多元主義明顯式微」「印度人民黨崛起,國大党進一步衰落」等。「莫迪特徵」可以概括為「堅定」「積極」「進取」和「務實」的莫迪方式,具體表現為地區內持續打壓並孤立巴基斯坦、積極謀求與美國戰略協調,以及對華政策更具現實主義色彩和更具冒險性。

可以說,這是理解當下莫迪政府對華奉行「經濟脫鉤」與「軍事對抗」一系列政策措施或行為的關鍵。

2


印度對華政策出現冒險、冒進傾向

長期以來,中印兩國儘管在「需要增進戰略互信」和「願以積極態度解決突出分歧」等問題上有一定共識,但戰略與政治互信仍是中印關係的「短板」,這導致中印戰略互信與政治互信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為此,莫迪政府對華政策基本上是奉行經濟上合作和戰略上平衡的「雙軌政策」。尤其是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後,莫迪政府對華奉行經濟上「脫鉤」和軍事上「對抗」,其對華政策開始走向戰略對沖與戰略競爭,尤其是在邊界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戰略冒進」與「軍事冒險」傾向。

7月14日,人們在印度班加羅爾等待購買食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