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金融機構需要的「航空母艦」,來了

輕金融 發佈 2020-07-31T22:25:08+00:00

2020年2月至今,作為阿里雲新金融「一號位」,劉偉光一共拜訪了65家客戶,深刻感受到了疫情倒逼金融機構加速線上化和數字化進程。

「2020將是中國金融行業數字中台建設元年。」

本文由「輕金融」出品

作者:李靜瑕

2020年2月至今,作為阿里雲新金融「一號位」,劉偉光一共拜訪了65家客戶,深刻感受到了疫情倒逼金融機構加速線上化和數字化進程。讓他感觸更加深刻的,是收到多家大型銀行關於「數據中台建設」的溝通需求和邀請。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數據中台建設的需求發起部門是銀行的業務部門;而在以前,銀行上馬此類科技型項目通常由科技部門發起。

「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意味著銀行想把數據變成資產,應用在所有的業務流程當中,打通各種業務。」身為阿里雲智能新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劉偉光說。

「中台」是阿里巴巴在2015年率先提出來的概念,歷經多年內部實踐之後,沉澱成為集方法論、工具、組織於一體的智能大數據體系。阿里巴巴於2018年正式通過阿里雲對外開放「中台」,助力金融、零售、政務、網際網路等行業數字化轉型。

過去兩年,中台大熱,很多公司效仿阿里推出了各類中台。在金融行業,關於中台的爭議也有升溫:銀行已經搭建了數據倉庫、數據集市、數據湖、大數據平台等,再建數據中台是否存在重複建設?

7月30日,阿里雲「2020數據中台高峰論壇」在西子湖畔舉辦,給眾說紛紜的數據中台一個清晰的答案。

「我堅信2020將是中國金融行業數字中台建設元年。」在劉偉光看來,不僅是銀行,包括保險和券商等金融機構都迫切需要建設數據中台。

1、待挖掘的數據寶藏

金融業流傳著一種說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在數據上,即「數據為王」。但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該怎樣才能把數據真正變成資產?

此前,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在數據挖掘上有過長時間探索。早在2001年3月,工行率先在銀行業內建設數據倉庫,以打破「信息孤島」,掀起了一波為期十年的數據倉庫建設的浪潮。

如今,數據中台已經成為了金融業的普遍共識。在銀行業,包括農行、建行、招行等在內的大行都在向「數據」要生產力,沉澱數據、運營數據,使用數據;在保險行業,保險公司在尋找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去簡化與優化保險理賠、核保、出險過程;在資管行業,多家基金、信託、券商都尋求在數據中挖掘新機會,在新一輪的競爭當中破局。

事實上,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數據平台的建設周期和歷史不比網際網路行業時間短,在數據使用上,這些行業的機構基本上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歷史原因,這些數據都分散在不同部門。

「數據寶藏在那兒,但卻不知道如何挖掘。」一位銀行科技部的高層對輕金融表示。

對各類金融機構來說,今天都面臨這樣一個挑戰,即怎樣把數據真正變成資產,因為數據資產是所有變革背後最重要的紐帶。

金融機構該怎麼辦?答案是把數據進行打通,建立統一的數據中台。

「金融機構要通過中台把數據變成一個自由流動的資產,把數據智能等能力嵌入到業務流程之中,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分析、預測和決策支持,而不是割裂在很多系統當中。」劉偉光表示。

也就是說,以後金融機構的業務團隊也是數據科技團隊。

2、金融數據中台:讓機構沒有部門牆

一家位於上海的銀行,零售業務非常突出,但是他們面臨新的煩惱。

這家銀行發現,行里到處都在做風控。跟螞蟻、跟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的人在做二次風控,信用卡團隊在做風控,自建場景、開放銀行等團隊也在做風控,面臨著很多重複建設。

這家銀行找到阿里雲並提了一個需求,能不能全行建立一個統一的風控平台?

另一家大型的保險公司也發現,公司建了非常多的數據系統,也建了數據倉庫,但卻無法找到真正對壽險、財險交叉銷售有幫助的真正數據資產。

其實,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重複性建設帶來IT投資的浪潮,更嚴重是導致數據割裂、不能復用。有金融從業者估計,超過70%的數據價值沒有被利用起來。

用劉偉光的話說,今天的金融數據還沒有像自來水一樣,能夠自由的流到每一個角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數據中台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通過數據讓企業沒有部門牆,所有的業務可以共享數據。

為什麼金融數據中台很重要?

因為數據中台是一個真正的金融機構全局視角的工程,強調數據能力高度復用、資產復用,站在用戶視角,為每個業務提供數據資產級別的決策支撐。

在阿里雲看來,中台是一個系統,包含了技術、方法論、組織建設,以及打破部門牆的文化建設,包含「一把手」驅動的文化。

「金融數據中台最重要的變化是把數據變成全行級,讓所有的員工都能使用數據服務。這本身就是要打破機構的部門牆、數據牆。」劉偉光稱。

但是在談及數據中台的時候,與之對比甚至爭議的是資料庫、數據倉庫、數據湖、數據集市等名詞。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數據委員會委員長朋新宇告訴輕金融,從管理決策權方面來說,企業構建數據倉庫、數據湖等,為管理層提供決策為主;而數據中台的建立,則能夠快速為一線前台員工進行服務決策。

數據中台能夠激發出對業務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當然,也必然意味著企業組織架構的調整,朝著敏捷時代進發。

那麼,金融數據中台如何給金融機構帶來業務價值?

有這樣一個案例,可以更清晰的看到金融數據中台帶來的價值。

某省級農信社以前信貸審批全靠人工,線上業務剛剛開展缺乏線上風控能力,營銷篩選也靠人工,大數據平台則主要靠寫代碼操作,維護成本高,且存在指標口徑不統一等難題。

阿里云為其提供了智能決策平台,綜合農信社的業務偏好,建設了線上業務風控體系;使用QuickDecision引擎部署信貸全流程風控策略、模型,實現統一數據規範、統一口徑、統一管理。

最終,該銀行的智能貸款實現了實時信貸風控;信用卡刷卡消費實現實時營銷,支持圈選目標客群進行定向營銷。

3、讓數據像水電一樣伸手可得

「隨時看到我想看的所有數據,隨時調取,沒有任何時間的延遲,這是數據服務的力量。」

在今天,阿里巴巴每個員工對數據就像「水」一樣伸手可得,未來數據中台的建設會成為繼數據倉庫之後新一輪的建設高峰。

阿里雲當前為金融機構提供的數據中台服務,正是阿里集團這些年沉澱下來的數據能力。

不過,阿里的數據中台建設也並非一蹴而就,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2013年,阿里實現數據存儲計算平台統一,內部稱為「登月」;

2012年~2014年這一階段,阿里提出數據服務化,數據中台方法論這個時候被提出,並嘗試落地;

2014年~2015年,阿里升級集團數據公共層,開啟了集團數據建設與管理體系統一,這是基於電商體系的方法論升級與實踐;

2015年~2017年,數據公共層升級到阿里系,更多多樣業務的工具化升級實踐;

2017年,基於阿里經濟體,全面啟動了集團中台戰略,提出阿里經濟體的數據中台建設。

目前,阿里數據中台具有兩大優勢,一是從工具到應用都更加全面;二是阿里真正做成過數據中台,一步步走過了跟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一模一樣的路,最後走到數據中台。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阿里雲金融數據中台核心價值有四個,其中兩個是降本和提效,另外兩個價值則是阿里雲獨有的——實現業務增長和組織升級。

朋新宇告訴輕金融,阿里雲當前為金融機構提供的數據中台服務,正是阿里集團這些年沉澱下來的數據能力。阿里雲把自身在數據中台建設過程中積累的好的方法、好的產品模塊,最終沉澱成了多款產品,即「兩橫兩縱」,構成了數據中台的核心組建能力。

一方面,數據採集、數據管理成為阿里雲橫向的數據平台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阿里雲不僅把業界經常流行的問題研發成一套獨特的分析方法、框架和模型,還較好兼顧了運營與洞察能力。

今年6月,阿里雲宣布數據中台已經深度聯合螞蟻生態,為金融機構,提供理財業務「線上用戶增長」、整體的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這也是市場看重的優勢。

在沉澱上述能力之後,阿里雲還在推動企業數字化升級,推出基於數據中台業務模式的解決方案和雲上數據中台的賦能業務。

阿里雲正在做的事情,是把中台項目背後的產品真正變成一個通用的商品,能讓客戶在阿里雲的平台上快速地實現從1到N的複製。

當然,金融機構在釐清數據中台的同時,更要理清自身的需求,如果簡單跟風模仿,「為中台而中台」,那麼中台的價值是難以實現的。

4、結語

很多人問劉偉光,提到數據中台,在他腦海中會浮現什麼形象?劉偉光想到的第一個形象就是超級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上面有飛機維修、加油、供給等很多職能,數據中台就像航空母艦一樣,是輸送炮彈、輸送能力的平台。」

當然,就像航空母艦需要不斷維護與升級一樣,中台建設也不能一勞永逸,而是需要不斷疊代,提升與業務不斷融合的能力。

最終,真正的中台不是一個外掛在核心系統之外的數據平台,而是將數據能力嵌入到每一個業務流程中的智能大數據體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