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嗎,進來感受抹茶攻擊

博物雜誌 發佈 2020-07-30T14:09:03+00:00

吃貨當久了,有時候不需要舌頭,單憑一雙火眼金睛就能識別味道:蛋糕、餅乾、冰激凌、奶茶…只要看起來是翠綠色的,就明白了:「哦,抹茶味的。」

吃貨當久了,有時候不需要舌頭,單憑一雙火眼金睛就能識別味道:蛋糕、餅乾、冰激凌、奶茶……只要看起來是翠綠色的,就明白了:「哦,抹茶味的。」(深藏功與名)

面對如此清新甜柔的美味,這誰扛得住啊?本抹茶愛好者,什麼都要抹茶味的。

啥也別說了,先來感受一波抹茶攻擊,再順便看看抹茶「漂洋過海」的故事吧。

01 原是「中國末茶」

抹茶是食品界的「和風」代表,看到抹茶就會想起日本。但日本抹茶的源頭,其實是中國。在隋唐時期,茶就已經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了。當時制茶會把茶葉磨成粉末,所以叫「末茶」。

宋代,末茶發展達到鼎盛,文獻中留下了詳細的製法記錄:蒸煮新鮮茶葉(稱為「蒸青」),進而研磨成膏,再壓製成塊,烘焙脫水儲存,待要飲用時,再碾成細粉。由於當時最流行製作精緻的圓形茶餅,所以末茶也被稱為「團茶」。

宋代劉松年《攆茶圖》描繪了點茶場景

喝末茶可不是拿熱水沖一下就完了,沖泡還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點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描述了點茶的過程:點茶者拿著竹製的茶筅,靈活地轉動手腕,快速攪打茶湯,就像打雞蛋一樣,要攪到碗中泛起白沫,泡沫潔白、細膩均勻為佳。很多日本茶師製作抹茶的流程,也和這個非常相近。

聽著好像不麻煩,我們來看幾個制茶器具,感受一下:

唐代銀茶匙(用來舀茶粉

唐代銀茶籠

(盛放茶餅)

宋代白釉茶碾

(碾磨茶餅)

宋代油滴盞

(用於點茶)

制茶的每一步都有專門的器具,工藝複雜,背後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到了明代,朱元璋崇尚勤儉節約,便下令「罷造團茶」。這時,沖泡散裝茶葉開始流行,末茶被散茶取代,就在中國逐漸失傳了……

02 遠渡日本「末」變「

誰想到,在中國失傳的末茶,卻漂洋過海到日本落地生根了。

南宋時,日本一位榮西禪師曾兩次來華學佛,回國時帶去了茶籽、茶具以及《茶經》手抄本,並寫成了日本的第一部茶經《吃茶養生記》,詳細記載了末茶的製法、吃法與效用。日本抹茶文化就這麼開始了。

為什麼中國「末茶」到了日本,就變成了「抹茶」?

主流說法是同音字錯用、以訛傳訛,但也有人認為,「抹」是在強調用手轉動石磨的動作,
因為最初的末茶,需要飲茶者自己研磨茶粉。

1215年,鎌倉幕府將軍源實朝因宿醉而患病,榮西禪師用抹茶茶飲治癒了他,同時獻上了《吃茶養生記》。從此,抹茶被當成解酒良藥、養生飲料,在日本形成了全民飲茶的風潮。

19世紀畫作《御茶壺之卷》局部,描繪了日本武士的飲茶場景。

03 抹茶冰激凌事件

日本近代明治維新後,很多服務於地方領主、貴族的茶師紛紛失業。在西方浪潮的影響下,普通百姓更願意喝咖啡,對茶道失去興趣,日本茶道一度走向衰敗……(前浪被拍在沙灘上)

後來抹茶莫名其妙受到了西方的追捧,成為日本第二大出口商品(僅次於絲綢),但在這之後的100多年間,抹茶還是非常小眾。

重點來了!終於1996年,運營「哈根達斯」的公司在日本推出了一款抹茶口味的冰激凌,大受歡迎!有企業以高出市場40%的價格,買走了茶葉主產區京都的大部分抹茶粉,造成轟動,這一事件被稱為「哈根達斯之變」。抹茶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

跪謝哈根達斯

很快,很多食品公司紛紛效仿,將「抹茶味」推廣到了全世界,日本抹茶也越來越有名。

04 日本特殊的抹茶工藝

抹茶在日本發揚光大,與其制茶工藝是分不開的。日本抹茶雖然和中國末茶相似,但也有幾個不同的工藝:

// 覆蓋栽培

抹茶只用高品質的綠茶茶種製作,必須在採茶前2周就蓋上厚厚的草墊或黑紗,遮去陽光,遮光率要達到90%以上。

覆蓋栽培能減少光照,茶葉中的葉綠素、青草香氣的二甲硫都會增加,抑制茶氨酸轉化成苦澀的兒茶素,葉片含水量也會增加,纖維素減少,色香味便能全面提升。

// 蒸汽殺青

中國古代的蒸青和現在的炒青,制出的茶葉都相對偏暗,呈黃褐、黃綠等。

摘下的新鮮茶葉,要馬上進行「殺青」:破壞生物酶的活性,避免茶葉發酵變味。中國古代採用的是蒸煮鮮茶葉,但由於能達到的溫度有限,蒸完茶葉會變成黃褐色。

現代日本採用的是蒸汽殺青法,溫度極高的水蒸氣「橫掃」茶葉,能迅速破壞生物酶,儘可能地保全了葉綠素,還會增加產生香味的氧化物與酮類化合物。

// 石磨研磨

磨茶的石磨

殺青後的茶葉,並不像中國宋代末茶那樣磨成膏再壓成餅,而是保持著茶葉本身的形狀,直接乾燥,製成「碾茶」,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現在日本高級抹茶工廠仍然堅持使用石磨研磨,每小時只能生產40克抹茶。雖然慢,但石磨不易導熱,能最大限度地保全抹茶中的活性物質。

05 抹茶怎么喝

無論是制茶工藝還是日本茶道,都非常複雜,如果你想自己體驗一把,我們準備了一套「初級入門教程」。

首先你要準備三樣東西:

抹茶粉、一個大口略有深度的茶碗、用來攪拌的茶筅(竹穗根數在80~120穗)。

(千萬不要看到茶筅就後退了)

將常溫水倒入茶杯,浸泡茶筅,讓竹條吸水軟化,更具彈性。若是全新或很久沒用的茶筅,穗尖很容易折斷,需要浸泡20分鐘以上。

將一小匙(約2克,一毛錢硬幣大小)抹茶粉末舀入茶碗中。

向茶碗中注入一點點常溫水,注意不要直接澆在茶粉上,而是讓水沿著茶碗邊緣緩緩流入。
用茶筅的前端攪拌30秒,拌開結塊的粉末,使茶粉與水充分混合成濃稠的「糊糊」。
繼續注入50~60毫升的熱水(70~80℃即可)。熱水溫度越高,抹茶的香氣就越明顯,也更容易攪出泡沫。但如果用太燙的水,茶湯會發澀發苦。
用茶筅迅速攪拌30秒,將空氣打入茶碗底部,產生大量細膩的泡沫,並使茶香進一步散發。

等茶湯冷卻到60℃,開喝!

(繪圖/鄭秋暘)

抹茶攻擊最後一波,biu~

溜了溜了

買抹茶去了!

撰文 | 余青葭

責任編輯 | 林依婷 林語塵

微信編輯 | 謝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