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怎麼死的?

老王聊歷史 發佈 2020-07-20T08:12:43+00:00

關於漢高祖劉邦的死因,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因為劉邦在討伐英布之前已經重症纏身,《資治通鑑》上說:「帝有疾,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

關於漢高祖劉邦的死因,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

他乃是壽終正寢,病逝宮榻,享年五十二歲。《史記高祖本紀》上清清楚楚寫著「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漢書》也有著同樣的記載。

但仍有不少朋友對於劉邦的死因感興趣,主要受一件事的影響。這件事就是所謂的「劉邦忌醫」。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英布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謾罵之曰:『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這就是『劉邦忌醫』的由來,有許多朋友認為正是因為漢高祖諱疾忌醫,不願正視自身疾病,不配合醫生的治療,將本來屬於可以救治的箭傷硬生生延誤拖延成致命的傷害,這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這種說法究竟對不對呢?

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不全面。

因為劉邦在討伐英布之前已經重症纏身,《資治通鑑》上說:「帝有疾,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英雄一世的漢高祖此時已經是趨於油盡燈枯,連床都不願意下,大臣們都不願意接見了。

劉邦病重這是太祖十一年五六月間的事,到了七月淮南王布反,也就是英布造反了。為了評定叛亂,劉邦就想讓太子代替自己出征,「是時,上有疾,欲使太子往擊黥布」。這時候太子也就是孝惠皇帝的四個老師,傳說中的「商山四皓」就勸說太子的舅舅呂釋之(因為當初就是他去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讓他馬上進宮懇請呂后出面阻止這一命令,「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商山四皓這話說得太好了,理由也太充分,劉邦當然無法拒絕,縱然心有不甘,也只能譏諷道:「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他只能拖著重病之軀,奔赴沙場。

那麼問題來了,商山四皓為什麼要阻止太子將兵,而英布又為什麼要謀反,漢高祖劉邦又為什麼非要拖著重病之身御駕親征,連太子領兵他都不放心呢?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把目光重新回到秦末漢初的那一段歷史。初秦暴政天下皆反,最終卻落到楚漢爭霸的局面來。西楚霸王,真英雄也,天下群雄為之膝行側目。底層草莽出身的漢高祖,屢敗屢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果實。楚漢之爭以楚滅漢勝為歷史選擇,這其中的理由以後人讀史來看,當然可以總結出許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一條,那就是劉邦採取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我們稱之為「宛城效應」,乃是當初劉邦初起兵進軍關中時,在宛城陳恢給他的建議:「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足下通行無所累。」劉邦不但採納了陳恢的建議,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推行到各個方面,也正因為此,他才能取得天下人(當時的精英階層)之心,打敗各方面都占據優勢的霸王,建立漢朝天下。

在打天下之時,劉邦「宛城效應」這個大招使出來,當然無往而不利。但是一切都是有兩面性的,在政權歸劉,漢王朝建立之後,當初這個大招對敵傷害有多鋒利,如今對己傷害就有多無情。劉邦稱帝之後,放眼全國,到處已經是諸侯林立了,祖龍始皇帝耗六代經營才滅掉的六國,消滅了封建制,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權,到此時似乎一切都白費了。

視始皇帝為人生偶像的漢高祖當然不能接受這一現狀,他在大漢政權剛一穩定之後就開始動手了,他最重要的三個目標人物就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先後滅了彭越、韓信,而英布就成了他最後的目標。如果能順利的剿滅英布,那剩下的不管是陳豨還是燕王盧綰都不足為道,天下可定。況且英布當時掌握的還是戰鬥力最強的楚軍,就是項藉項羽的部下。

可商山四皓為啥會反對太子領兵呢?書面上的理由他們在勸說呂釋之時已經講的很明白了,不用重複。更深層次的原因,無非就是吸取秦太子扶蘇的教訓,在明知道漢高祖劉邦已經病入膏肓的情況下,仍帶兵出征先不說成敗,一旦劉邦駕崩,太子又不在中央,各種不可預測的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而劉邦此前已經多次想廢太子而立趙王如意。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求穩守住中央基本盤才是上上策。

沒辦法,就像商山四皓說的那樣「上雖苦,為妻子自強」劉邦只能強拖病體,帶領大軍討伐英布。

自劉邦領兵離開關中之日起,其死亡幾乎可以判定。留候張良已經預感,「留候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候行少傅事。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軍霸上。」這一對兒最親密的朋友兼戰友已經在安排布置身後事了。

果然在攻打英布的過程中,劉邦被流矢所傷,加劇了病情的惡化,這才發生了所謂的「劉邦忌醫」。但當時的情況下,劉邦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安天下之心,因為他已經明確的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只能通過這樣的舉措來穩定人心,給自己從容安排身後事創造條件和機會。

關於這一點,我們重新讀下《史記太祖本紀》即可明白。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盧綰與數千騎居塞下候伺,幸上病癒自入謝。

看到沒,在劉邦謝絕醫生之後,呂后馬上就向劉邦徵詢身後事的安排部署問題了,再結合盧綰的表現,我們還能說劉邦是因為諱疾忌醫,相信天命不相信醫生才造成他的死亡嗎?

我們如今來探究漢高祖劉邦的死因,結合前文所述可以得知,有生病的緣故、有戰爭的緣故、有未能及時就醫的緣故,但更多的還是政治鬥爭的緣故。

人啊,不管是誰,即便你貴為皇帝,但想掌握自己的命運,仍如登天一般,難,難,難!

悲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