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假期補習班2:高壓之下,是心智的磨練,還是天賦的退化?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發佈 2020-07-19T15:36:05+00:00

前兩天,我發了一篇文章《瘋狂的假期補習班:慕名而來,深度揭秘,一地雞血,何去何從?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出無奈,不送去補習班,孩子放假去哪裡呢?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前兩天,我發了一篇文章《瘋狂的假期補習班:慕名而來,深度揭秘,一地雞血,何去何從?》,收到很多網友的評論。

從留言區來看,大多數網友是反對刷題和超綱培訓的。不少學霸家長留言說,孩子並沒有上過什麼輔導班,靠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到了初中成績也還是名列前茅。

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出無奈,不送去補習班,孩子放假去哪裡呢?難不成就放任打遊戲嗎?這豈不是危害更大?還有部分家長堅決擁護課外輔導,認為考上好學校才是正道,別的都是扯淡。

我借這篇文章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期待大家的評論與指正。

1、學習是不是真的要刻苦勤奮?

上篇文章我提到,語文補習中的古文賞析讓我大開眼界。三天的旁聽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咱們的老祖宗那是相當的意志堅強、勤勉求精、勵精圖治啊。隨便數數古代講刻苦學習的典故,十個手指頭就不夠用了。

試想,一個老師經常跟你說,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韋編三絕、削荊為筆……你會不會覺得,不刻苦學習都不好意思?又或者覺得,只有勤學苦練才能進步?十年寒窗苦,方得一朝金榜題名。古往今來,看起來都是這樣。

學習一定要和「苦讀」掛鈎嗎?每個孩子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除了拼時間,我們還能追求些什麼?

西方的教育觀念給了我一些啟示。

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沙哈爾教授提到一個心理暗示的問題。他說,我們常常把努力與痛苦、休閒與快樂聯繫在一起,這是一種人為造成的偏見。當把學習和工作中的積極體驗痛苦化、負面化的時候,我們也正在限制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

仔細研究那些真正讀書厲害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靠勤奮,而是靠方法、靠效率。學習於他們而言,並非痛苦,而是一件有成就感、幸福的事情。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心流體驗」。他認為,當一個人能夠將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個活動上,會出現高度的興奮、樂趣以及充實感。這是做一件事情的最佳狀態。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讀一本好書時,連別人叫你都聽不見?當你和好友聊天,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這就是心流體驗。我們總在說培養孩子的自驅力。我想,這應該才是學習最好的驅動力。

曾聽一位老師說,如果把小學的知識比作一個點,那初中就是一條線,高中是一個面,大學則是一個立體。相比較來說,小學的知識真不算多,都是基礎。如果這時都要花如此多的精力補習、刷題,我也很難想像要如何順利完成初中、高中的學業。

或許,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引領孩子做更多的探索,要來得更重要。

2、 嚴加管教,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跟老師說,我這孩子有點淘氣。還請您能嚴加管教。不聽話,儘管罰!

在當下的社會,家長嚴加管教孩子,不僅是期望孩子能成才,有時還關乎家庭當下的利益。深圳紅嶺附近某小區就曾爆出,小區業主成立了一個「 「家長治學糾察隊」。每天輪流執勤,把那些在外面玩的孩子全攆回家學習。他們這麼做,不光是為孩子考慮,更是為各家的房價考慮。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去了,才能突顯學位房的優勢,房價才有保證!

嚴加管教不僅目的複雜,手段也變得複雜。

這幾天在補習班,一個家長說打算回去買個攝像頭安在兒子房間。因為晚上帶女兒去上興趣班,兒子在家總是磨磨蹭蹭,好晚都做不完作業。這位媽媽一說,立馬有幾個媽媽也響應,紛紛討論哪個品牌的攝像頭比較好。

這已經不是我頭一回聽到家長說裝攝像頭了。我的一個同事從兒子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一直用攝像頭監督他午休、晚上做作業。有一天中午,同事在辦公室大吼一聲,把周圍的人都嚇了一跳。我們才知道原來是在監督兒子。我估計那一聲吼,她兒子也應該嚇了一跳。又或者已經習慣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們嚴加管教也是為孩子好。從小不吃點苦頭,怎麼培養抗挫折的能力?難不成放到社會上,再吃虧受氣?

聽起來蠻有道理。我從小沒少被父母責罵、懲罰。如果說我現在抗挫折能力比較強,估計多少也跟這個有些關係吧。當然,我也必須要說,這絕對要因人而異。對於臉皮厚、內心力量感比較強的人來說,有用。對於心理脆弱又很迷茫的孩子來說,很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指出:20世紀以來,每一代人的心理壓力指數都高過他們父輩。如果說20世紀是「焦慮的時代」,21世紀已經變成「哀傷的時代」。

現代社會的進步帶給人們更多的生存壓力,但與此同時,人們的抗壓能力並沒有增強。孩子也是一樣。長期在被約束、被監督的氛圍中生活,一定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解決問題要治本,雖然很難,但方向錯了更麻煩。

3、深諳「出題套路「和」做題規律「,是好事情嗎?

雖然我不能免俗地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但是仍隱隱擔心。如果從小學就開始語數英全科補習、刷題、研究出題套路和做題規律,幾年之後,孩子還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嗎?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家長留言說,應試教育之下,談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種奢侈。

但也有家長非常認可。她們清楚英語是提前學,小學階段完成高中的內容,她們認為奧數學是培養思維,語文是拓展和積累。這一切在她們看來,都非常有必要。不提前學,後面想補也來不及了。

到底誰是對的?

說說最近我帶兒子和他的小哥們做分享閱讀的感受。

一天,我們讀莫言的《忘不了吃》。我被莫言描述的60年代大饑荒深深地震撼了。濃濃的鄉土氣息,真實而又強烈的情感表述,讓我不得不感慨:最質樸的表述,才是最直擊人心的。

我問兒子的同學,你讀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他立馬啟動閱讀理解答題思維,答道:「我覺得這篇文章反映出作者樂觀積極、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嗯,言簡意賅,一聽就是語文應試喜歡的答案。

相比較,沒受過什麼應試訓練的兒子的回答明顯沒有章法。他先是說:「我覺得莫言的文字很幽默,還有點諷刺。你看他說,那些年裡,我的嘴巴把我自己搞得人見人厭,連一堆臭狗屎都不如。吃飽了時,我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見好吃的,立刻便恢復原樣。「

讀完,他就哈哈大笑。緊接著又讀了一段描述吃樹皮的文字:從吃的角度來說,榆樹皮是上品,柳樹皮次之,槐樹皮更次之。很快,村裡村外的樹都被剝成裸體,十分可憐的樣子,在寒風中顫抖著。

兒子說,」這段也很有意思。這就跟我們寫作業是一個道理。從作業的角度來說,數學最難,語文次之,英語更次之。很快,我們的草稿紙就只剩下薄如蠶絲的幾頁,十分張揚的樣子,在電扇下仿佛在說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

就這樣,我的問題在兒子這裡最終也沒尋得一個準確的答案。但好像他又給出了答案。莫言的文字不就是這般「屎尿橫飛」的魔幻現實主義嗎?

這就是「應試」與「非應試」的差別。從答題角度來說,顯然兒子再怎麼潤色,也不如同學答得好。但從對文章的感受力來講,兒子更純粹一些。

千人千面,對文章的解讀,一定只有一種答案嗎?太多套路式的刷題,會不會讓孩子慢慢就失去了想像力和感受力,把理解都變成了一種模式呢?

是不是數理化關注的就只是定理和公式?所謂奧數培養的邏輯思維是不是就只局限於雞兔同籠、行程問題,工程問題這些?所謂的英語學到高中水平,本質上是不是在拿語法作為評判標準?

如果是這樣,那如何談語言的美學修養和表達能力,理科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

4、 評論區被討論最多的關鍵詞: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篇文章的留言區里,一位老師的留言讓我深受啟發。她說,如果超前學習和重複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就沒有學習的效率和思考的餘地了。孩子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把所有的知識和方法都沒有遺漏的教給孩子的老師一定不是一位好老師。對於孩子長遠發展來說,這種教育方法是一個錯誤。

還有一位家長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問題的本質:如果一切問題都是老師告訴答案,家長幫忙解決,那只能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很多孩子小學、初中成績都還不錯,到了高中一落千丈,正是這個原因。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確要比老師「滿堂灌「,孩子不停地刷題來得更有用。連孩子都說,老師說的知識點雖然當時知道了但很容易忘,自己想出來的才不容易忘。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

「education」教育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語的educere,是「引出」的意思。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著名的教育家盧梭也說,教育即生長。意思就是,教育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如果大多數的學習都是被動理解和記憶,很難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時間用來做什麼,的確會影響到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從這個角度想,是不是就會覺得應試教育還是缺少點什麼?

有些媽媽說,不去上補習班,我們暑假去哪兒?我想引發的思考是:站在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父母給予孩子的引導還有沒有其他方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的思維都是受局限的,那麼如何讓孩子有突破思維的能力?

寫在最後

有人說,女人之間的較量是這樣的。20歲之前,拼爹;30歲之前,拼老公;40歲之前,就是拼娃。我想說,何止40歲,往後餘生的幸福都和孩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應該也是萬千媽媽在「育兒」這件事上心生焦慮的原因。

被時代裹挾著前進,是我們迴避不了的現狀。但我們還能否留有一絲清醒和理智?大概這才是決定孩子未來能否「更好」的關鍵。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