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父母:不要赴美留學,美國人會把中國人的皮剝下安在狗身上

作家李書緯 發佈 2020-07-18T08:33:35+00:00

在當時,人們對西方世界還十分陌生,在人們對留學海外談虎色變的現實環境裡,該如何選派學生赴美呢?在民間甚至有謠言說美國人會把中國人的皮剝下,「安在狗身上」,然後在大街上展覽。

大清朝同意派遣留學生赴美留學的奏章得到批准後,曾國藩、李鴻章即開始著手留學生的選派工作。在當時,人們對西方世界還十分陌生,在人們對留學海外談虎色變的現實環境裡,該如何選派學生赴美呢?

選派學子赴美留學,畢竟是中華之創舉。曾國藩、李鴻章既然表示了支持容閎的教育強國設想,又聯名會奏了朝廷,他們認為就要把這種事情辦好。畢竟留美生的選派,直接關係到這一創舉的成敗。因而,留美生的選派成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曾國藩、李鴻章在給朝廷的《選派幼童赴美肄業酌議章程折》所附十二條章程中提出派遣留學生的具體方案。方案指出,在上海設立出洋肄業局,負責幼童的招選、派送等事宜。對於幼童的招選,由通商大臣負責管理,在上海、寧波、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帶招選,年齡在十三四歲到二十歲之間,曾經讀過中國書,並且其家屬願意送其出洋讀書的幼童。


根據章程和朝廷的諭令,曾國藩、李鴻章立即在上海開設了出洋肄業局,肄業局的設立,主要是負責在沿海各省每年選派幼童赴美學習。

根據計劃,留美幼童招選派送120名。自1872年開始每年派30名,到1875年派完。這120名官費留學生,留學費用完全由官方承擔,留學年限為15年。這樣的條件是十分優厚的,但在當時,普通百姓還不知留學為何物,許多人把留學看作是危險的事情,認為西方都是「蠻夷之邦」。在民間甚至有謠言說美國人會把中國人的皮剝下,「安在狗身上」,然後在大街上展覽。此番美國之行,一別就是15年,幼童們的家長擔憂,在所難免。

中國百姓之所以對西方世界談虎色變,對留學事業產生恐懼,傳統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影響。在許多人的眼裡,科舉入仕才是正途。而西方文化的傳播,當時還十分有限。社會風氣的影響使人們對西學所不齒。普通百姓如此,官宦人家、地方士紳都不屑為之。此番要選派留美幼童,難度可想而知。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被招選時的情景,說:

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他們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布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1]

當時有一位留美幼童這樣認為:那時的中國閉關自守,對世界事務一無所知。朝廷中有一些保守派官員認為西方教育會對中國起破壞作用,所以根本提不到議程上來。此外通過幾萬里的海洋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能不能安全到達還真是個問題。尤其在農村,對外界了解很少,沒有學生敢出國。


要實現幼童的順利招選,必須打破這種疑慮。經曾國藩舉薦,被朝廷任命為留學生副監督的容閎,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服那些家長,說西方並不可怕,也不會剝人皮展覽。容閎還以相同的方法到自己的家鄉廣東以及幼年生活學習過的香港招選學生。經過一番努力,第一批30名幼童總算招滿了,後來,容閎又相繼招選了三批。這些招選的幼童中,一部分是容閎的同鄉,他們的父母接受了容閎現身說法的勸導。還有一部分是出自有家人或親友在洋人處做事,或與西人有過接觸,因而對外國情況有所了解的家庭背景。當時上海有名的買辦商人唐廷樞,就樂於送自己兒子出洋留學。後來非常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學則緣於一位在香港做事的鄰居的大力鼓動。詹父本希望兒子將來走科舉正途,猶豫不決,這位見過世面的鄰居再三勸說,並承諾待詹天佑學成歸來將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詹父才下定決心。

當時的留學生李恩富就有著這樣的經歷,他是在上海經商的堂兄回鄉說服了他的寡母后報名的。他回憶:

投考出洋的人中以沿海省份最多。事實上,父母很不希望讓兒子出去離開他們那麼長時間,並且去到他們並不了解的而且他們聽說又是野蠻人居住的地方。我的兄長那時在上海經商,他的想法不同,他沒有被這種思想所嚇倒。他帶著這種閃光的思想回到家裡,說服了母親,使我投考出洋有了金色的希望。我那時12歲,我父親3年前已去世,我母親還負擔3個孩子,但不管她內心是否真捨得我離去,她並沒有阻攔我,而對這件事作出了決定。這或許是一種冒險,想見世面是我惟一的願望。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那聰明的母親可能還有顧慮,但她已像勇敢的婦女一樣,她要把好事留給孩子,她已為我往上海而做準備了……我一生中這是第一次離家,寂寞、淒涼、悲哀充滿了我的腦海。[2]

這些家長同意選派自己的孩子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政府要這些孩子的家長都立一「具結」,向政府做出保證。詹天佑的父親詹興洪所立「具結」如下:

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聽命,此結是實。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歲,身中面圓白,徽州府婺源縣人氏。

曾祖文賢,祖世鸞,父興洪。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興洪親筆畫押。[3]


從這個具結的文本可以想像,當時出洋留學的確是充滿艱險、命運未卜的冒險之事,對於幼童和他們的父母來說,很有些生死離別的情景。

李恩富回憶說:「在和我的叔叔、嬸嬸、兄弟姐妹以及街坊鄰里告別後,我用傳統的方式向我母親做最後的告別。」「我十分留戀地四次回頭,環顧我的四周。母親隱約出現,但我可以看到她眼裡含著淚花」,「母親給了我一些零花錢,讓我別變成壞孩子,並要經常往家裡寫信」。[4]

兒行千里母擔憂,何況是在中西文化隔膜的時代。正如李恩富在自傳中所回憶的那樣,幼童們是在父母的淚水和叮嚀聲中走出國門的。幼童招滿後,在他們赴美之前,1872年7月,《申報》以「上海西學局學生赴美國」為題報導了幼童的成功招選。文中開列了30名幼童的姓名、年齡、籍貫。報導說,第二批留美幼童計劃明年招選派送,從此後將源源不斷地選派幼童出洋學習西洋各國的先進技術。


參考文獻:


[1]劉真主編:《留學教育》第一冊,第83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 年版。

[2]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84 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3]徐盈、李希泌:《詹天佑》第8頁,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6 年版。

[4]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學生》第 28 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7 月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