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看到父親留下的日記,才第一次走進他內心深處

彩色港 發佈 2020-06-15T22:43:52+00:00

老照片的故事 ⑬ 父親這輩子。大家庭雜事多,每到晚餐後,她在灶間還要忙到很晚,父親就在一旁陪著她,等她忙完,兩人才一塊上樓。

老照片的故事 ⑬ 父親這輩子

▓ 王增陵

從永定土樓走出來的王氏三兄弟,文叔命運最坎坷,但成就最大;成叔事業小成,卻英年早逝;唯有父親鬱郁終生,活得憋屈。

父親是長子,自小脾氣倔犟,不討祖父歡心。他和母親是長輩指腹為婚,從小青梅竹馬,一塊長大。偏偏兩人性格不合,一點兒也不投緣。母親個性剛強,不會溫情脈脈、小鳥依人。據母親回憶往事說,當初,父親還是很喜歡她的,處處護著她。大家庭雜事多,每到晚餐後,她在灶間還要忙到很晚,父親就在一旁陪著她,等她忙完,兩人才一塊上樓。看到祖母指派母親出去放牛,他不想讓母親出去辛苦,就故意把衣服脫下,往盆里一丟,說衣服髒了,要母親洗。母親偏不領情,還是去放牛。父親考上了漳州的中學,要離家去讀書了。臨走,他悄悄問母親:「你看我什麼時候回來啊?"沒想到母親回了他一句:「你一輩子不回來,我都不會想你的!」

也許正是這句話,傷了父親的心。一語成讖,他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漳州中學畢業後,父親考取了上海建設高中。上海建設高中畢業後,恰逢抗日戰爭開始,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投身抗戰洪流。

這張照片,父親身穿軍便服,留著短髮,面帶微笑,雙目炯炯有神,英氣逼人。這是父親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抗戰八年,父親最高做到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102師609團通訊連上尉連長。那時候,上海名牌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在部隊里也算稀罕的文化人。父親說,也是因為脾氣耿直,屢屢頂撞上級,終致升不了官。即便如此,現在看來,這也是父親生命中最得意的一段時光。

抗戰勝利,父親離開部隊,來到南京,以修理汽車為生。鼎革之後,他先是做了幾年小生意,後來成為南京市建一公司加工廠的機修工,直至退休。退休後的收入少得可憐。父親便和幾位朋友一起,到處幫人修汽車,一直干到近80歲。修車是個辛苦活,父親不辭勞苦,是為了掙點活絡錢,維持一個男人的尊嚴。真沒想到,抗戰八年在部隊學來的技術,伴隨了他一生。

父親關心時政,愛讀報。最愛看《參考消息》。他有幾個朋友,不知從哪兒搞來《參考消息》,湊在一起就高談闊論。赫魯雪夫發表什麼講話,葛羅米柯(蘇聯外長)訪華如何如何,談得一頭勁。好像一個時事專家。全然忘記自己只是個底層百姓。

我和父親是隔膜的。我出生才幾個月,他就把我們母子倆送回福建老家,直到我11歲才把我接出來讀書,但卻給我找了個後母。在這個家,我感受不到溫暖。讀到初三時我就住校了,一直到下鄉插隊,再沒回家住過一天。插隊十年,偶爾回南京,也是住同學家。父親本就少言寡語,父子間從來沒有推心置腹談過一次話。年少時,我對他只有怨恨;回城後,多了一些同情和諒解。一直到他去世,父子倆的心結一直沒有解開。

直到整理父親遺物,看到父親寫下的日記和回憶錄,才第一次走進他內心深處,理解了他的寂寞和痛苦。我後悔自己一直沒有主動與父親交談,打開心結,讓父親晚年活得輕鬆愉快一些。父親的日記觸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是一個具有家國情懷、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啊!

他的日記並不連貫,時斷時續。感時傷世,顯露真情。我讀到他記載成叔不幸去世的前因後果,心中的悲痛,對迫害者的憤恨,令我潸然淚下。三叔燦成是沈尹黙的學生,寫得一手好字,是上海粹文中學的名師。成叔遭到迫害,英年早逝。父親帶回三叔的這張照片,並題上「成弟遺像"幾個字,以作紀念。

「半世惶惶驚炮火,一生碌碌累妻兒。"父親回憶錄里的這句詩,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透出的無奈和淒涼,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父親是突然離去的。儘管他已是83歲髙齡,又診斷出肝癌,但是,並不見他有太大痛苦,只是吃著藥。生活基本還可以自理。1993年春節前後,病情加重,臥床不起,我們已聯繫好醫院,準備送他去住院,卻在一天下午突然走了。等我從會場趕到家時,已是天人兩隔。他是在沒有親人理解的寂寞中,離開這個世界的。每念及此,我就會感到有一種錐心的痛。

其實,回城以後,我對父親和繼母的怨恨之情,早已消失了,而代之以理解和同情。隨著歲月流逝,感恩之情愈加濃烈,他們畢竟把我接出來讀書,畢竟把小妹撫養成人。女兒五年級時,我們搬出去住了,女兒一直是由他們照顧的。遺憾的是,彼此依舊缺乏溝通,父親和繼母並不了解我的心情。結果留下這無法挽回的傷痛。

父親去世後,小妹和我們對繼母更加關照,鄰居們都誇她有福氣。即便如此,繼母的心結依舊未解開。在她臨走的前一天,她歪在床上,叫我搬張椅子坐到床邊,憋了很久,才吐出一句話:「你還恨我嗎?」我拉著她的手,說:「早就不恨啦!你跟爸爸吃了一輩子苦,對小佳又這麼關愛。怎麼還會恨你呢?」聽我這麼一說,她的臉上露出寬慰的笑容。繼母走得平靜,享年87歲。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於江蘇南京。插隊老知青,資深媒體人,奇石愛好者。著有《人生處處有風景——王增陵隨筆集》《奇石雅記》《金陵石痴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