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和宮崎駿的雙面人生:做好半徑五米內的事情

新經典 發佈 2020-06-15T10:18:22+00:00

還記得《龍貓》中的那棵樹嗎?那是龍貓住的「家」。圓滾滾、毛茸茸、龐然一大隻,它能變成威風凜凜的巴士,也能在樹梢上吹出悠揚靜謐的樂曲。不「外出」時的龍貓就住在樹洞中,只有純真的孩子才能遇到它。好想進入那個樹洞,遇見它,模仿它的樣子奮力大喊,趴在它的肚子上做個漫長的美夢。

還記得《龍貓》中的那棵樹嗎?

那是龍貓住的「家」。


圓滾滾、毛茸茸、龐然一大隻,它能變成威風凜凜的巴士,也能在樹梢上吹出悠揚靜謐的樂曲。不「外出」時的龍貓就住在樹洞中,只有純真的孩子才能遇到它。


好想進入那個樹洞,遇見它,模仿它的樣子奮力大喊,趴在它的肚子上做個漫長的美夢。


那個樹洞,是孩子心中的秘密花園。


可當人經歷過滄桑世事之後呢?

如果真有一個成年人可以寄身的樹洞,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不僅僅是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家東野圭吾似乎也在尋找。在新作《祈念守護人》中,他設置了一個成年人的樹洞,直言這是一個「讓人活下去」的故事。


「我總是寫有人死掉的故事,偶爾也想寫寫怎樣讓人活下去。」——東野圭吾


01


故事的主人公——玲斗,二十幾歲,生活過得一團糟。他沒有像樣的學歷,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的規劃。當過生產線維修員,做過夜總會服務生,因為付不起房租被房東趕走,甚至差點進監獄。

為生活所迫的玲斗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廢柴」。當他走投無路時,一個神秘人出巨資救了他,條件是去守護神社裡的一棵古樹。

神社名為「月鄉神社」,歷史古老,由柳澤家族世代管理。神社中這棵據說可以實現願望的神楠,便是玲斗要守護的古樹。



這棵巨大的古木直徑有五米左右,樹高十餘米,無數條粗壯的枝杈蜿蜒向上直達頂端,宛如交錯盤旋的巨蟒。密密麻麻的粗根盤根錯節,緊抓著大地。


古木的側面有一個凹進去的巨大樹洞。洞口足以讓躬身而入的成年人輕鬆通過。樹洞內壁堅實、宛如岩穴,其中隱隱飄散著一陣奇異的蠟燭香氣。

傳說只要向那棵樹祈念,願望就可以實現。當然,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1. 限一人祈念;

2. 限深夜進行,事先須預約;

3. 不限許願內容,即便是希望別人去死。


02


祈念,一個對讀者來說相對陌生的詞彙。


為什麼是祈念,而不是祈禱或者許願呢?所謂的念,又是什麼呢?


翻看詞典,我們可看到許多與「念」有關的詞語:念念不忘,一念之差,私心雜念,念念不舍,一夕之念,萬念俱灰,私心妄念……似乎其中已經包含了人所擁有的所有情感。



每一種念都有所不同,所有的念集合起來就是人本身,就是人生。


這一次,東野圭吾用「念」這個概念,想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羈絆。

前來月鄉神社祈念的人與一般許願的人完全不同,不知該說是虔誠還是走火入魔,一個個都神秘莊重,甚至帶有一絲詭異。


有的人祈念時會刻意避開自己的家人,而他的女兒竟然在車上安裝了GPS,一次又一次地跟蹤他;有的人在他人的陪同下前來祈念,滿臉不情願,儘管不很順利也還是要一次又一次地預約……

這或許是樹洞的魅力,進入神楠樹洞的人都祈念了些什麼呢?神楠守護人並不可以隨意窺視,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玲斗對守護神楠這份工作的了解不斷加深,他逐漸明白了「祈念」的意義,就像祈念守護人筆記本第一頁上寫的那樣——念即人生,勿觸勿予。

充溢在神楠樹洞中的不止有光明的「念」,也有陰暗的、負面的。在這些「念」中,玲斗用心體會著人情的溫暖。當悠揚的鋼琴聲飄蕩在音樂廳時,玲斗發現「念」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它可以超越語言,承載更為深重的情感,可以被真切實在、源源不斷地傳遞。


神楠這個特殊的媒介,既像《龍貓》中的樹洞,也如《千與千尋》中的隧道。不僅給我們奇幻的體驗,更啟發我們去發現身邊的「溫暖」。

東野圭吾坦言這是一個帶給人希望的故事。他希望這個故事可以讓人們在如今的狀況下,振奮一點點。東野藉助的神楠,就像宮崎駿製作出的獨特奇幻與浪漫,讓人們去重拾生活中那些被忽視的「溫暖人情」。


03


一棵神楠,一個樹洞,一根香燭,幾段往事。


這一次,東野圭吾,沒有讓人性扭曲,沒有用刀筆毀屍滅跡,也沒有出什麼太平無事時我們才會迫切期待的燒腦難題。

他寫的似乎就是會存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再普通不過的「念」,無論哪一種,都是今日心中所思,此刻心中所感,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正如東野談及《祈念守護人》時所說的那樣,他想用這部小說去思考當下的自己,思考今後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相似的是,宮崎駿也曾在2006年的一篇隨筆中如此寫道:

我最近不再思考遠方或者將來的事情了。我想把自己半徑五米之內的事情認真做好。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從這其中尋找到的東西對我來說才是真切的、可靠的。


2006年的宮崎駿65歲,2020年寫下《祈念守護人》的東野圭吾62歲。處在如此相近的年紀,兩個人可能也有著相似的心境。


這一次,東野圭吾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奇幻而又溫暖人心的故事,留一處溫暖的角落,讓我們重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找回幸福真實的感覺。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人們早已習慣隔著螢幕交流,縱使好友聚會、情侶約會,也會不自覺拿起手機與螢幕另一邊互換信息。人們被螢幕中的世界吸引,看似緊密相連卻時常感到疏離。


我們與這個世界到底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呢?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所面臨的普遍性的不安似乎與歷史中出現過的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當下的某些習以為常的日常與風景也可能在某天會頃刻消失。

像宮崎駿、東野圭吾這種對時代非常敏感的人,一定也在某處嗅到了那種根本性的不安。但他們沒有僅僅停留在原地一味焦慮。縱使悲觀是他們對這世界看法的底色,但至少「做好半徑五米之內的事」已成為他們克服悲觀的方式,如宮崎駿一次又一次宣布復出,又如東野的筆耕不輟。

無論時代如何殘酷,至少,我們可以用力把握好半徑五米之內的事,用更具體、更實在的行動去體會當下的每一刻人生。去真誠地對待半徑五米之內的人,更用力地抓住可以與他們共處的時光,留住那些真實的聯結與平凡的日常,我們也會漸漸看清「活著」的意義,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人情味兒」。

可能這也是東野在這普遍不安的時代,給自己寫下的一份期待——或許生活中沒有那樣的樹洞,那就真切實在地度過當下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