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B端產品經理,都有這個能力

人稱t客 發佈 2020-06-15T07:36:21+00:00

但是,相對於C端產品設計的高度可控,B端產品經理需要面對企業客戶相互矛盾、經常變更的需求,以及產品推廣過程中的重重阻力。

隨著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企業共識,B端產品經理(後文簡稱產品經理)正變得越來越搶手。

但是,相對於C端產品設計的高度可控,B端產品經理需要面對企業客戶相互矛盾、經常變更的需求,以及產品推廣過程中的重重阻力。

成熟的產品經理能夠妥善應對這些挑戰。他們理解客戶業務模式的本質,洞悉不同需求背後的統一邏輯;他們能夠影響項目關鍵人物,從而讓產品順利落地。

可以說,成功的B端產品背後,一定有一位成熟的產品經理。

01

成熟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

洞察力是成熟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它既包括對業務模式的洞察,也包括對用戶心理的洞察。

1、業務模式的洞察

業務模式反映的是企業的業務如何開展。比如如何獲取資金、如何盈利,以及如何控制風險等等。洞察業務模式,我們就能理解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把控用戶的需求,避免被用戶牽著鼻子走。

比如,在快消品行業,廠家和經銷商的業務模式就完全不同。

對於廠家,往往需要大量運營資金,用於採購固定資產並規模化生產。這使得他們往往是負債經營,擁有較高的資金成本;同時,每個月巨大的現金支出(比如工資和材料採購款),使得生產廠家非常注重壞帳的控制:相對於經營虧損,更大的風險是現金流枯竭。

而經銷商大多屬於小微企業,僅負責特定區域的商品分銷工作,資金需求相對較小;同時,由於顧客大多為合作多年的小店,因此壞帳的風險相對較小。但是,市場充分的競爭,使得經銷商只能通過低毛利、高周轉的方式獲得利潤,因此經銷商對毛利率非常關注。

曾經我在一家快消品SaaS公司擔任高級產品經理。有一天,公司提出需要推出微信支付功能,我馬上敏銳的意識到,這個功能更適合快消品廠家,但是並不適合經銷商。

因為,微信支付雖然降低了現金流的風險(微信收款使得偏遠地區的收款更加容易,也避免了業務員持有大量現金),但同時降低了毛利率(對公支付有不高於千分之6的手續費)。最後,通過用戶調研,確認了我的判斷,這樣就避免了研發不必要的功能。

2、用戶心理的洞察

用戶心理則反映了用戶的願望和擔憂。洞察用戶心理,能幫助我們拿下訂單,搞定干係人,順利推進項目。

比如,當客戶問能不能在一周內完成demo的交付,他可能是在試探:你的交付能力能否滿足他快速推進的項目。又比如,當業務部門消極應對你的項目,也許他們心裡正在琢磨:這個新的產品經理是不是和以前的傢伙一樣,只顧考慮自己?

02

如何培養洞察力

1、洞察企業的經營管理

要洞察企業客戶,就需要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重點。這就要求產品經理熟悉行業知識,掌握一些成熟的商業分析方法。

比如經典的4P理論,基本涵蓋了企業最核心的營銷邏輯:

4P理論示意圖

產品(Product):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價格(Price):讓顧客負擔得起的價格

推廣(Promotion):讓顧客了解產品的優點

渠道(Place):讓顧客買得到產品

用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來總結,就是:買得起、買得到、樂得買。

如果產品經理能夠深刻理解4P理論,就能全面了解企業的營銷模式,提高對企業的洞察力。

比如,快消品的線下分銷模式(Place)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類:

1)大批發

大批發是廠家把貨賣給批發商,由批發商再進行二次分銷。大批發模式雖然是比較粗放的分銷方式,但是當廠家管理能力不足時,採用大批發模式可以實現快速鋪貨,因此仍然是常見的一種分銷模式。

2)直銷

快消品行業有40%左右的銷量,都是通過以大超市為代表的現代通路完成的。這些大超市往往是區域連鎖甚至全國連鎖,可以樹立品牌形象,但是進入門檻高、談判過程複雜,因此,往往是由快消品廠家直接進行合作。

3)深度分銷

深度分銷是快消品分銷的重要方向。實行深度分銷的企業,往往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管理能力。他們將區域進行劃分,指定經銷商專營,強調終端門店的鋪貨率、陳列、新品普及率等。

對於企業來說,深度分銷可以最大化挖掘終端門店的潛力,提高新品和高毛利商品的銷售量,並有效的阻擊競爭對手。因此,這種模式一直是伊利、康師傅、可口可樂等大型快消品企業的重點分銷模式。

在真實的企業經營中,三種模式可能是共存的關係,比如:在人口密集、消費潛力巨大的核心城區,比較適合採用深度分銷模式;在人口稀疏、單位產出有限的區域,比較適合授權給一家批發商,藉助他的網絡進行鋪貨;對於大的區域連鎖和全國連鎖,比較適合由廠家直接出面談判。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三種分銷模式的優劣和管理要點,就能夠和渠道管理者進行平等的對話,這就是所謂的懂業務。

當我們對整個4P理論都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我們就能夠和企業的經營者進行順暢的交流,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客戶的需求。

產品經理學習商業分析方法,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閱讀。我個人建議產品經理每個月至少讀2本書籍,同時,建議每本至少讀2遍,以保證對內容的充分吸收。

在我剛開始做快消品行業產品經理時,我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比如,通過學習潘文富的《左手渠道右手終端》,我學習到了快消品經銷商的業務特點;通過學習羅俊的《品類與策略》,我學習到了快消品領域的SKU管理方法。這些書籍對我理解快消品行業的經營管理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我的朋友圈讀書筆記

2、洞察企業用戶

企業雖然是依照流程制度運作,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制定和執行規則的,仍然是感性的人。因此,產品經理也需要學會洞察企業用戶的心理。

企業用戶既有作為自然人的心理,也有作為職場人的心理,具體體現在:

1)每個人都有的恐懼與慾望

用戶是放手型還是掌控型?用戶曾經用過類似的產品嗎?他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什麼?

產品經理要學會和用戶做朋友,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我特別推崇產品經理培養10個自己的核心用戶,親自為他們服務。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密切接觸用戶,了解他們的需求與痛點。

曾經,我空降到一家企業擔任CIO,我發現公司的系統建設偏向於中後台,但是前台建設卻非常薄弱。當我向運營總經理提出新的IT建設思路,我發現他的反應非常平淡,後續的幾次會議他也總是因故缺席。

很快我就發現,運營總經理對現有的CRM系統非常不滿意,一方面有較多的數據錯誤遲遲無法解決,另一方面產品經理設計出來的功能也滿足不了運營部門的要求。

於是我提出成立CRM系統改革專項,每周召開專項會議對數據問題進行跟蹤,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同時也對運營部門的需求展開討論,雙方一起確定方案和進度計劃。

很快,隨著CRM系統問題的明顯改善,運營總經理對軟體中心的態度也變得非常積極,我的IT戰略規劃也得以順利落地。

2)不同職場角色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企業中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關注的重點。

作為CIO,往往會關注如何爭取CEO的支持。那麼,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可以幫助他說服CEO的行業標杆案例?作為CFO,往往會關注業務線對經營的貢獻:毛利率多少?盈虧平衡點在哪裡?ROI多少?如果他們是我們的用戶,我們能否提供強大的管理會計報表?作為快消品經銷商,可能會隨時關注鋪貨率、銷售額、退貨率等指標,我們能否提供簡單易讀的移動端報表,讓他想看就看?

如果我們擔任過類似的角色,就可以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如果我們沒有擔任過類似的角色,就必須通過閱讀、調研等方式去學習和思考。

關於產品經理如何快速成長,可以點擊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B端產品,如何用一年從菜鳥到行業專家》。

03

產品經理應有的覺悟

相對比C端產品,B端產品更需要時間的錘鍊。

微信從1.0版本發布到3億用戶,只用了不到2年時間;相比之下,釘釘花了3年,註冊用戶才突破1億。而且——對於大部分行業——釘釘主要提供辦公協同功能,這是一個相對通用的產品領域。

大多數的B端產品團隊,擁有的資源無法和釘釘相提並論;同時,為了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產品經理需要在簡單的功能後面設計複雜的配置能力。

因此,B端產品的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首先要確信自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活躍用戶數增長、企業平均帳戶數增加,以及最重要的:邊際成本持續降低。

只要這些指標是積極正向的,產品經理就應該保持耐心,相信量變帶來質變,平凡人也可以成就不平凡。

除了保持耐心,產品經理還要保持奮進的態度。

比如兩個同時進入B端產品領域的畢業生,一個選擇了面對挑剔的外部客戶,另一個則選擇在企業內部做使用支持。數年以後,前者已經沿著產品主線擴展了好幾個相關領域,而且每一個領域的深度,都大於後者唯一的那個領域。其根源,是前者選擇了奮進,而後者選擇了安逸。

04

總結

B端產品經理的進入門檻並不高,但實際上,產品經理所負責的,卻是一個企業或者部門最核心的環節:產品研發。

產品經理必須擁有洞察力,因為只有洞察客戶,才可能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能夠盈利的產品;只有洞察用戶,才能克服阻力,幫助產品成功運行。

培養洞察力並不難,需要我們持續學習、堅持奮鬥,還有,保持耐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