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下"塑料雨"?美國每年降水含33億個塑料瓶

中國發展簡報 發佈 2020-06-15T21:15:31+00:00

Plastic dust is blowing into U.S.national parks—more than 1000 tons each year.Science.

作者:燕小六

來源:醫學界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能淋雨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塑料已經無處不在。而最近的研究是,它能進入大氣循環、伴隨降雨,遍布人跡罕至之地。


「據研究推算,每年,在美國西部受保護地區的大氣沉積物中,累計有1000多噸微塑料,相當於1.2億-3億個塑料瓶。」6月12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這一研究稱。


「4%的可識別塵埃顆粒都是塑料。每個樣本里都有,五顏六色的。」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家、研究第一作者珍妮絲·布拉尼(Janice Brahney)說。


她指出,西部保護區約占美國總面積的6%。這意味著,美國全國每年產生的微塑料沉積物,約合33億個塑料瓶。


在500μm精度下,那藍色、粉色、黃色、橘色小顆粒,還有一根根細長白條,都是微塑料顆粒。/UTAH STATE UNIVERSITY


珍妮絲·布拉尼等人最初是想識別大氣中的微塑料來源,跟蹤其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並確定成分。


研究團隊在全美11個國家公園和荒野地區,擺放採樣器。包括1個「濕」桶,專收雨雪,每周回收1次;和1個「干」桶,收集空氣、塵埃,每月回收1次。


經過14個月的採樣,研究人員帶回百餘升樣本。他們在顯微鏡下,手動計數微塑料顆粒,並根據顏色、紋理等,將其與灰塵、有機材料等區分開。


最終,研究團隊有3大發現。


第一,每個樣本——無論是雨雪還是空氣——都含有鮮艷的塑料碎片。以雨雪樣本為例,微塑料顆粒有的大如米粒,有的小如塵埃。


第二,30%的沉積物是塑料微珠,一種直徑<5mm的球狀顆粒物。常見材質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



這種微珠曾廣泛用於日常洗護用品。那些宣傳能深度清潔、局部按摩、去角質的洗面奶、磨砂膏、按摩霜等,靠的就是它。



第三,微塑料來源廣泛。包括地毯、化妝品、野營用具等。但最大的「貢獻主」是化纖類服裝。


珍妮絲·布拉尼解釋,化纖類服裝在洗滌、烘乾及日常穿著時,會脫落超輕、超細的纖維。在濕樣本中,超細纖維占沉積物總量的66%,在干樣本中則占70%。


這些超細纖維趁著風,通過一些尚不明確的機制,一路上揚、進入大氣。它們在人口稠密的鬧市升騰,長途旅行到世界各地。又隨著降水、降雪,回歸地面。


日本科學家曾耗時6個月,在一棟建築屋頂收集空氣和雨水樣本。當其在電子顯微鏡和曝光設備下分析樣本時,他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聚乙烯顆粒。


2019年4月,英國《自然·地球科學》刊文稱,在遠離城市的歐洲庇里牛斯山脈,發現大量塑料微粒。


亦是2019年,美國《紐約郵報》報導,美國地質勘探局在落基山國家公園的山峰雨雪中,發現不計其數的、細小的塑料碎片、微珠和超細纖維。



「從樣本量看,那簡直是在下塑料雨。」《紐約郵報》稱,考慮到全球塑料用量,世界各國可能都存在嚴重的「塑料雨」問題。


這個推論已得到德國、瑞士聯合研究證實:在地球最後的凈土北極,科學家於皚皚白雪中,發現塑料微粒、橡膠顆粒、油漆和合成纖維碎片。每升雪的塑料微粒含量,超過1萬粒。


「我們採用的辦法,技術含量非常低。就是用勺、燒瓶,在北極圈內收集雪樣。」德國不萊梅港Alfred Wegener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梅蘭尼·伯格曼(Melanie Bergmann)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我們料到會有污染,但真沒想到這麼多。」



梅蘭尼·伯格曼分析,北極的微塑料主要來自大氣,伴隨雨雪而降落。「我們追溯其來源,發現大部分源於遠方,包括歐洲和亞洲。」


這並非第一次確認「北極被塑料攻陷」。2017年一項研究顯示,北極海洋冰芯的塑料微粒濃度乃全球海洋之最。「我們的海洋里、海灘上,都有塑料。如今冰芯里也有了。太讓人痛心。」北極圈內城市、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一個雪橇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英國《衛報》。


「我們必須要問一句:真的需要那麼多塑料嗎?就不能穿純棉衣服嗎?洗面奶一定要有微珠嗎?這些問題不可忽視。」梅蘭尼·伯格曼強調。



一系列關於微塑料的發現,讓人不禁擔憂「這對人類健康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一些研究者認為,塑料會影響生殖激素分泌。除可能導致生殖功能受損外,更大的風險在於增加一些癌症風險,比如攝護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這些癌症的發生率都受激素調節和影響。


此外,在深受塑料所害的海洋生物中,我們也能看到不樂觀的未來。



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前後,美國紐約州每年至少有19噸微珠被衝進下水道。


瑞士研究稱,塑料微珠不溶於水,最終會被分解成納米顆粒,小到只能靠特殊設備、才能檢測出來。因此,污水處理廠的常規過濾器拿它們沒轍,只能任其排入江河湖海。


水生動物若吃了微珠,會積聚在腸、胃消化系統中,導致諸多傷害,使其面臨慢性中毒等危險。此外,微珠還可能進入血液循環,從生長激素到新陳代謝,多方面影響健康。


2017年和2018年,美國、英國正式禁止銷售含微珠的洗護用品。但珍妮絲·布拉尼認為,雨雪中能大量檢出微珠,說明其有更多來源。「我們推斷,它們或是工業塗料、油漆等形成的氣溶膠。」


在強光下,這條幼魚體內有大小不一的紅色斑點,是其吃進肚子、在體內循環的塑料微珠。/Science


2009年,聯合國呼籲全球攜手、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但到2017年,全球塑料產量為3.48億噸,完全沒有放緩跡象。


聯合國2018年數據顯示,每年,世界範圍內塑料袋的消耗數量為5000億個。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料製品泄漏到海洋中,相當於平均每秒鐘就有一卡車塑料垃圾傾倒入海。由此導致全世界海洋約含有51萬億個塑料微粒,是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500倍。


這些微塑料進入食物鏈,成為魚、肉、菜的一部分,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最終,「塑料變成人類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4年,美國研究發現,95%的受試成年人尿液中含有雙酚A(BPA),一種常見的塑料成分。10餘年後,進一步研究指出,絕大部分受試青少年的尿液里,有了BPA。


2018年,糞便也「淪陷」了。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研究顯示,所有受試者的糞便中,都檢出最常見的9種塑料分子,包括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含量約為每10mg含20個塑料顆粒。



「我更擔心空氣中飛揚的微塑料。」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研究員史蒂夫·艾倫(Steve Allen)評述,空氣里有灰塵、過敏原、殺蟲劑、重金屬,以及人類製造的各種化學物質。「微塑料將是這些污染物進入肺部的順風車。」


從1998年的一篇論文可知,除石棉纖維外,塑料纖維(和生物持久性纖維)也可能導致肺癌。



資料來源:


1.Plastic Rain Is the New Acid Rain.wired

2.Plastic dust is blowing into U.S.national parks—more than 1000 tons each year.Science.

3.Plastic rain in protected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Science.Vol.368,Issue 6496,pp.1257-1260.DOI:10.1126/science.aaz5819

4.Urgent Call to Ban Micro-Beads!.OSHO News

5.White and wonderful?Microplastics prevail in snow from the Alps to the Arctic.Science Advances.14 Aug 2019:Vol.5,no.8,eaax1157.DOI:10.1126/sciadv.aax1157

6.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Environ.Sci.Technol.201953127068-7074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審稿:田棟樑

校對:臧恆佳

責編:鄭華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