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相似度極高的兩個農民領袖,洪秀全比起朱元璋到底差在哪?

九州錚史 發佈 2020-06-15T20:51:31+00:00

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至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滿清政權倒台,中國古代的封建帝制時代延續了兩千餘年。

開篇聲明:本文為筆者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錚史 帶給你別的平台所沒有的歷史哲思。

引言

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至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滿清政權倒台,中國古代的封建帝制時代延續了兩千餘年。在這漫長的封建王朝時代,每及皇權衰弱、民怨鼎沸、社會矛盾激化之時,總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奮而求生,往往以此起彼伏、摧枯拉朽之勢將原本衰微的王朝統治根基徹底動搖。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雖然多數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亦不乏成功者,其中更以劉邦、朱元璋兩人從社會底層通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一路逆襲,終而成為「得國最正」的新王朝締造者,各自開創了數百年的帝王基業。

回望兩千年間由農民階層創造的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史,有一支起義軍曾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中華大地,並迅速建立了強大的割據政權,幾乎給了已如朽木的滿清政權致命一擊,它就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實際上,洪秀全的起義過程和歷史上的朱元璋有著極多的相似之處,然而正如大家所知,兩人的最終命運卻又天差地別,這又是為何呢?九州以為,從根本上說,兩人的成敗之關鍵,源於兩人在心智和戰略層面的格局明顯高低有別。

簡筆回顧朱元璋與洪秀全的創業過程

為了更直觀和深入的解讀朱元璋與洪秀全的成敗緣由,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兩人的創業過程。

  • 朱元璋的逆襲之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一家貧苦農民家庭,幼年之時濠州發生大饑荒和瘟疫,其父母、大哥先後離世,家裡僅剩下他和二哥、大嫂以及一個侄子。為了活命,朱元璋與幾個親人各自離散逃亡。朱元璋先在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之後年僅17歲的他又開始了三年的托缽流浪、雲遊化緣的艱辛歲月。不過這三年的經歷對朱元璋的後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眼界大開,而且增長了見識。

此後的朱元璋在少年好友湯和的介紹下加入了紅巾軍,投到了郭子興的門下,從此開啟了一段不同凡響的逆襲之旅。憑藉著勇猛靈活、精明能幹的特點,朱元璋輔一入伍迅速得到了主帥郭子興的賞識和重用。郭子興將其調往帥府擔任親兵九夫長,並將自己的養女馬氏許配給他。也許有人說朱元璋完全是靠著郭子興發跡的,其實不然。當時的紅巾軍中,明王韓山童是名義上的總頭目,而濠州之內紅巾軍就有五個元帥,郭子興只是其中一隻而已,實力其實非常弱小。朱元璋雖然依靠郭子興樹立了自己在軍中的威望、站穩了腳跟,但其後的發展壯大基本靠的就是其自身的才幹和魅力。

濠州之後,朱元璋帶著自己的心腹包括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另謀發展,一路南下定遠、滁州,隊伍逐步壯大,並得到了李善長這樣一位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謀士。

郭子興去世之後,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之子)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但實際上,無論是軍中威望還是個人勇謀,都無人可與朱元璋匹敵,當時的這支隊伍基本就是他的軍隊。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朱元璋嚴格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通過廣納英才、尊崇儒士、安撫百姓、嚴明紀律,朱元璋得到了當時江東一帶社會各階層的擁戴。攻占應天(今南京)之後,朱元璋手握十萬重兵,帳下強將和謀士如林,通過苦心經營打造出了穩固的根據地。不過當時的朱元璋,所占領的地盤不大,周邊割據勢力林立,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這樣四面受敵的局面讓朱元璋有著極強的危機意識,在大謀士劉基的建議下,他決定集中力量主動出擊、各個擊破。先是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大戰三十六天徹底消滅了對手,之後經過平江之戰又剪除了張士誠的割據勢力,最後開始南征迫使方國珍投降,至此朱元璋完成了一統江南的壯舉。

一統江南之後,朱元璋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25萬大軍開始了北伐進程,同時發布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諭中原檄》,以此感召北方民眾反元。次年,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登基稱帝之後的朱元璋並沒有就此停下平定天下的腳步,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向北進兵,先後收復了中原腹地、燕雲十六州、遼東以及河西走廊。與此同時,朱元璋繼續拓展著南面的版圖,先後殘餘的割據勢力一一消滅,收復了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降服大理段氏,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千秋偉業。

  • 洪秀全的天國幻象

洪秀全原名火秀,出生於廣東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個耕讀世家,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從小立志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他,在15歲之時第一次參加縣試便名列前茅,然而此後連著三次到廣州參加院試均名落孫山。大受打擊的洪秀全只好在本村私塾當起了塾師。

期間,受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影響,洪秀全逐漸萌發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並自創並四處宣言「拜上帝教」,宣稱自己是上帝之子,耶穌之弟。他還編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布道詩文,抨擊現世的種種邪惡現象,呼籲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10月,洪秀全來到廣西與好友馮雲山會合,並創建了拜上帝教的領導機構。在馮雲山的協助下,洪秀全同年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發展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2000信眾為會員。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十二月初十日,隨著拜上帝會與清朝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激化,洪秀全等人私下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悍然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分封五軍主將。在洪秀全「不貪生怕死,不貪安怕苦」的號召之下,太平軍連續轉戰,各地人民紛紛響應,以勢如破竹之勢接連攻克湖南嶽州和湖北武昌等重鎮。在「進軍兩湖、東取南京」的軍事戰略指引下,洪秀全率領的太平軍開始向東挺進,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攻克九江和安慶兩大要邑,並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3月19日,占領了南京。至此,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洪秀全領導的起義軍以近乎摧枯拉朽的態勢將戰火燒遍了大半個中國,並最終在南京建立起長期根據地。

洪秀全在進駐南京之後,改稱為天京,並將其定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同時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此後,又分軍東征,攻克鎮江、揚州,將太平天國運動的勝利推向了最高潮。然而,在此後的十多年間 ,太平軍雖然也繼續著西征、北討和東進,在東進和西征上也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北伐上卻因戰略上保守和失誤遭遇空前慘敗。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因為內部的矛盾,發生了著名的「天京事變」,主政的楊秀清被殺。此後的太平天國便開始了迅速的衰敗之旅,直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以及兩個月後的天京陷落,這場歷經十三年多的農民起義宣告覆亡。

在古代的眾多農民領袖中,洪秀全與朱元璋的共同點最多

從前文的簡筆回顧中,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和洪秀全作為兩個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其身上的共同點至少可以列出如下六點:

  • 兩人均出身於純粹的農民階層

朱元璋是十足的貧苦農民出身,早年時候為了活口,當過和尚,乞過討(化緣),絕對意義上的貧農一枚。而洪秀全雖說飽讀詩書,生活條件上也比朱元璋強不少,但本質上也是一個耕讀的農民。

  • 朱元璋與洪秀全均利用了宗教

如前所述,朱元璋參加的是紅巾軍,而紅巾軍的幕後總頭領是打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明王韓山童(坊間流傳的明教、彌勒教、白蓮教),而且在其步入軍旅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元璋都是以宗教的外衣招攬人心、擴充實力。而洪秀全更是無須贅言,自創拜上帝教並以此為其精神支柱,進而發展教眾、開展團練和發動起義。在早期的起義活動中,宗教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感召作用。

  • 試圖推翻的都是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封建政權

朱元璋的所有軍事活動中,除了與其他割據勢力的內戰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為了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尤其是後期北伐之時所發布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討元檄文,更是彰顯了這一點。而洪秀全實際上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起義的目的也是為了推翻滿族人的統治。可見,兩人所試圖推翻的都是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封建王朝政權。

  • 兩人均定都南京

這一點更加清晰,朱元璋攻克應天之後,就在南京建立起了根據地,並最終以此為基礎逐步擴張勢力,最終實現了全國的一統。而洪秀全取道兩湖,最後轉戰東南,在攻下南京之後,也是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並定都於此。

  • 兩人初期發展都非常迅猛

朱元璋一加入郭子興的隊伍,立刻顯示其卓越的才幹,其實力在此後的幾年內得到了壯大,並一步一步坐到了吳國公的位置。而洪秀全更是迅猛,從「金田起義」開始,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迅速發展成一支足以顛覆清王朝統治的忠誠隊伍,並在江南之地建立起了割據王國。

  • 兩人均有北伐西征等戰略動作

朱元璋和洪秀全在占據南京之後,在軍事上均對外開展了北伐、西征、東討的擴張活動,雖然結局不大相同,但戰略思想和面臨的處境是極為相似的。

綜上可見,洪秀全與朱元璋無論是自身出身、戰略敵人,還是鬥爭方式、發展路徑等方面,都明顯有著形式上的相近之處。

與朱元璋的成功相比,洪秀全的最終敗亡,究其本質源於格局上的天差地別

那麼,與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成功偉業相比,洪秀全快速成功又迅速衰亡,究竟差在哪裡呢?九州以為,朱元璋與洪秀全的成敗關鍵在於兩人格局上的天差地別,而格局上的高低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 其一,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朱元璋僅僅是「為我所用」,而洪秀全卻是「自欺欺人」近乎「神棍」。

雖然兩人都利用宗教迅速擴展自己的勢力,但卻又有明顯不同。從宗教本身來說,拜上帝教的教義比彌勒教、明教等來的更加具體和感染人,但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朱元璋則要比洪秀全更加理智和聰明。

從成為郭子興的洋女婿到建立大明朝的整個過程中,朱元璋拉攏儒生、僧道、教士為其製造符瑞,以此來向世人宣揚他是解救眾生的「真命天子」。不過朱元璋對待他們僅僅是「為我所用」,只以此欺人,並不欺己,也未曾覺得僅僅靠這些「務虛」之名可以真正取得江山,而是苦心經營、艱苦創業,直到最終成功,史書上稱讚他是「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戰群雄」

洪秀全則不然,因為他自己創建了拜上帝教,樹立了一個獨一真神一一皇上帝,因此他十分明白自己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這一「務虛」之名上的,給民眾的印象絕對不能垮。在定都南京之後,原本可以實現轉型,但是他非但沒有這樣做,反而更加自欺欺人地迷信自己製造的神話。尤其是「天京之變」發生後,隨著上帝的傳話人楊秀清被殺之後,原本的宗教紐帶徹底破裂,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然而,洪秀全卻依然歇斯底里的迷信和維護著自己「皇上帝」角色,在四面楚歌之際,甚至還自欺欺人地宣告「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領到天兵,保固天京」,斷然拒絕了李秀成提出的「讓城別走、轉戰中原」的唯一生路,最終只能坐以待斃、國破家亡。

  • 其二,在決心和意志上,朱元璋是一貫始終、堅決到底,而洪秀全則是小富即安、自滿鬆懈。

這一點在兩人身上體現最為明顯的,莫過於在對待「北伐」一事上。朱元璋和洪秀全在南京建立長期根據地後,均有北伐之舉,但兩相比較,前者堪稱軍事家的一個精心傑作,後者卻像是差等生的蹩腳作業。

朱元璋的北伐時在一統江南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審時度勢,採取了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進兵戰略,以軍事上的第一、二把手徐達、常遇春為正副統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先北定山東,撒掉元大都的南面屏障,之後揮師西進河南,剪除其另一側犄角,使其孤立無援;而後進據漳關,封其門戶。

而洪秀全的北伐,無論是出兵數量還是戰略戰術選擇,都顯得非常隨意和輕敵,簡直形同兒戲。首先是朱元璋派出了二十五大軍實施北伐,而洪秀全卻非常託大的僅僅派出了兩萬兵馬;其次在進兵策略上,朱元璋圍著大都斷其兩翼、封其門戶,最後再直指元廷,而洪秀全則是下令:「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奪地以磨時日。」面對清王朝經營兩百年的都城,區區兩萬人就想直搗清廷,本身就是一個笑話。孤軍深入遭遇險境之後,洪秀全又命令北伐軍「在天津駐紮待援」,結果援軍未至,而敵軍四圍,最後全軍覆滅,洪秀全的北伐之夢就此擱淺。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北伐的決心和意志,還是重視程度和戰略戰術應用上,洪秀全差的不止一個檔,一個是一貫始終、堅決到底、靈活機動,一個是小富即安、自滿鬆懈、盲目輕敵。

  • 其三,在軍事戰略上,朱元璋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而洪秀全實行的卻是流寇主義軍事路線。

在整體軍事戰略上,朱元璋一直以低調穩健的方式隱蔽發展壯大,在進據南京之後,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實實在在的壯大自己的實力和戰略資本,且在其後的全國統一戰過程中,始終採取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戰術,得一城守一城,很少得而復失。

然而,洪秀全長期採取的是一條類似於流寇主義的軍事路線,從金田向北挺進兩湖之時,採取這樣快速進兵攻而不守還可以理解的話,那在此後攻克南京周邊戰略要地也棄而不守,致使尾隨的清軍很快就在天京的周邊紮下了江北和江南兩座大營,牢牢將天京城緊緊鉗住,對天京的守衛安全以及其後的對外軍事行動都帶來了嚴重的掣肘和威脅。後來雖然攻克了兩座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危,但戰略上的意識和流寇作風著實註定了其最終的國運走向。

  • 其四,在識才用人上,朱元璋是廣羅賢士和武將,而洪秀全不僅有著狹隘的地方主義傾向,而且對核心骨幹人員沒有充分的信任。

朱元璋雖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但還是識得幾個字的,而且後期非常樂於讀書。他對於傳統儒家思想還是非常推崇的,這就拉近了他與天下儒士的距離,並因此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儒士的支持,其中不乏李善長、劉基等大才潛心輔助。朱元璋很清楚,憑藉這些名士的地方聲望,籠絡他們為己所用,不僅可以為己出謀劃策,亦可以團結和穩定一方百姓。因此,在朱元璋的帳下人才濟濟,除了湯和、徐達等老鄉之外,還有眾多來自於他鄉的名士武將眾星拱月。

反觀這邊,洪秀全的核心圈幾乎清一色的廣西老兄弟,僅有洪仁軒以天王族弟身份躋身其中,如此狹隘的地方主義與朱元璋的格局比起來有著地下和天上之別。也正因為此,洪秀全得不到大才的策劃輔佐,致使後期這些創業骨幹逐步凋零之後,天國再也難以為繼。

  • 其五,在團隊建設上,朱元璋非常善於團結身邊之人,打造出了極強的核心團隊,而洪秀全在這方面就有著明顯欠缺,致使核心團隊內亂不止、相互傾軋。

此外,朱元璋雖然廣羅人才,但在核心團隊的建設和維護上,非常大氣和有領導魅力。他非常善於識才用才、知人善任,這些人不論之前什麼來歷,都能夠緊緊圍繞其左右,基本沒有發生叛徒和內鬥的現象,十分難得。

而洪秀全這邊在團隊建設上就差距不小了,從「天京事變」一事我們可見一斑,作為核心團隊成員,相互猜忌、相互傾軋,致使內亂蔓延、矛盾激化,對於天國的根基產生了嚴重的衝擊。此外,洪秀全對於後期提拔的陳玉成、 李秀成等優秀將領,不僅沒有給予足夠的信任,反而還處處節制和掣肘,為了分陳玉成和李秀成的權力,他甚至濫封王爵,無異於自掘墳墓。

九州君評

常言道:「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洪秀全的失敗反襯了朱元璋的奇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最終的結局在一定角度上也印證了另一句俗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實際上,洪秀全的起義過程和朱元璋有著極多的相似之處,然而正如大家所知,兩人的最終命運卻又天差地別,從根本上說,兩人的成敗之關鍵,源於兩人在心智和戰略層面的格局明顯高低有別。

本文雖然立意於對兩個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的成敗原因進行粗淺的比較,但從社會發展的本質上來說,改朝換代如果在朱元璋所處的時代還有積極社會歷史意義的話,那在洪秀全所處的清末時代則已經是消極、反動、逆潮流的。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發展到了封建王朝專制社會的末端,不是一場簡單的改朝換代可以扭轉乾坤、緩解社會矛盾的,而是需要一場改變舊的生產關係,改變社會性質的脫胎換骨的革命。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太平天國大辭典》、《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革命》 等

聲明:1.圖片來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