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過度捕撈,我們將會失去海洋

閒話海洋 發佈 2020-07-09T05:50:58+00:00

人們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不是不夠重視,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致時常感到焦慮不安。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污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

現在和幾十年前那個環境公害頻發的年代不一樣了。人們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不是不夠重視,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致時常感到焦慮不安。

傳播焦慮總能賺取眼球,於是媒體用它換取流量,商人用它換取銷量。而你,在點擊閱讀購買之後,變得更加焦慮。

如今,越來越多進口、新奇海產品漂洋過海來到我們的餐桌上,關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常見。圖片:needpix

我是一名研究海洋環境污染的科研人員,寫這篇文章我不打算傳播焦慮。雖然那會讓我們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一點,但我選擇和你站在一起看問題。

海鮮比以前少了嗎?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污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超市里、菜場上的海鮮依然琳琅滿目,我們吃的海鮮一點沒比以前少,甚至還更多了。

這難道是錯覺?不。

近海漁業資源退化,這是事實。野生海鮮的漁獲量總體在減少,種類也在發生變化。例如,舟山漁場曾經的四大海產,只有帶魚還能形成魚汛,野生大黃魚、小黃魚、烏賊的產量都嚴重下降,成了捕撈其他魚時的兼捕對象。影響產量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環境污染,而是過度捕撈

凍帶魚可能是很多內陸人童年時對海鮮的唯一印象。圖片:PublicDomainPictures

海鮮的產量和消費量在穩步增長,這也是事實。這要歸功于海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過去的20年,中國的海水養殖產量增加了1.5倍。海鮮養殖產量已超過了野捕量。中國的海水養殖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產量的60%。海產進口量也在穩步上升,年進口量超過了200萬噸,與遠洋捕撈量大致相當。

養殖的海鮮還能放心吃嗎?

海水養殖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漁藥的使用。對於規模化的養殖而言,完全不用藥,那是脫離實際的幻想。合理使用合法漁藥,避免使用違禁漁藥,這才是現實可追求的操作,而且合理使用漁藥還可以提高產量降低價格。

然而合理用藥談何簡單。人類生病了,高學歷的醫生尚需在先進儀器的協助下,判斷怎麼用藥。魚生病了,靠的卻是養殖者憑經驗判斷用藥。用錯藥、用藥過量就在所難免了。不過用藥也需不菲的成本,養殖者也知道儘量少用。上市之前停藥,保證足夠的休藥期,藥物即使一時過量了,也會很快回到正常水平。

「2019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對全國1600多個養殖場、種苗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抽檢。抽檢結果是:獸藥殘留合格率為99.3%,和之前兩年差不多,繼續保持在高水平。違禁藥物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類的超標率分別為0.5%和0.3%。

所有違法使用都發生在小型養殖場,大型養殖場的用藥比較規範。

2019年的抽檢中,發現少量樣品的孔雀石綠、硝基呋喃超標,超標濃度在2.8~47微克/千克之間。超標樣品均出自淡水魚小型養殖場。

我們不妨拿名聲最大,讓監管部門如臨大敵的孔雀石綠來做個計算。

孔雀石綠是一種含有三個苯環的有機染料,曾被允許用於水產養殖,是效果很好的抗真菌劑。後來動物實驗數據顯示,它以及它的代謝產物對動物可能有致癌效應,於是被禁止用於食品生產,包括水產養殖

假設一個人每天吃含孔雀石綠的海鮮,要保證吃一輩子也無損健康,海鮮中的安全限值應該劃在哪兒呢?

根據歐盟食品安全局的評估,對於一個體重50千克的人,每天吃入30~65微克的孔雀石綠風險是可接受的。這相當於每天即使吃超標100倍的海鮮(中國標準1微克/千克),也可以吃300~650克——這可是膳食指南從營養角度推薦的一周的食用量。而在2019年的抽查中,孔雀石綠最高超標47倍

研究者給野生紅鮭(Oncorhynchus nerka)使用孔雀石綠治療傷口感染。Daniels, Gene / Wikimedia

那合法漁藥——主要是抗生素,過量使用的風險有多大呢?

首先,抗生素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可以忽略。而且抗生素的生物半減期通常以小時計,很容易從人體排出,從魚體排出的速度也大致如此。通常經過一個星期的休藥,藥物殘留量會降為初始值的不到萬分之一。

常見漁藥在被吸收進入人體之後,在2~18個小時內可被排出一半,3天之後幾乎完全被人體排出。

抗生素生物半減期短,這一特性為其低風險提供了雙重的保障:一,如果海鮮在上市之前有足夠長的休藥期,例如一個星期,抗生素就不大可能超標。二,即使超標了,人體在吸收後也會很快將其排出體外,不會蓄積

不過抗生素濫用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產生耐藥菌,降低抗生素的效用。

該研究是由海洋管理委員會(MSC)授權開展的,該委員會在2016年也授權開展過類似的研究。研究發現表明:18-34歲年輕消費者的表現與大部分消費者稍有不同,他們平均消費的海鮮數量更少;另外,

與35歲以上的人相比,他們也更關注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

此研究由全球領先的研究機構「環球掃描」(GlobeScan)開展,他們調查了22個國家超過25000名海鮮消費者,發現:


72%的消費者希望看到海鮮食品來源於可持續性漁業,與2016年的68%相比有所上升。

與2016年研究發現明顯不同的是,現在的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海鮮產品決定之前會優先考慮價格而不是可持續性漁業。通過對海鮮消費者數據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性別差異:在購買海鮮食品時,男性更容易被價格主導,女性則更注重海鮮食品的可持續性;但是,在德國、奧地利、中國、西班牙、英國、荷蘭、義大利以及瑞典,無論男女,均認為可持續性至上,價格次之。

72%的受訪者表示,為了保護海洋,必須食用來源於可持續性漁業的海鮮產品;而越來越多的人(從2016年的68%上升到2018年的70%)也同意,為了海洋的可持續性,可以接受改食來源於可持續性更強的漁業的海鮮品種。

該研究表明人們的確關注海洋,但是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能為海洋保護做什麼。因此,教導消費者如何正確並簡單地選擇可持續性的海鮮產品比以往更為重要。

鑒於消費者對價格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且全球範圍內有過半消費者有每周吃海鮮的習慣,提供一份價格適中、標籤清晰的可供選擇的可持續海產品清單至關重要。海洋管理委員會市場部經理Richard Stobart表示:「很高興看到消費者對海洋管理委員會藍色標籤的信任度如此之高,我們將繼續推進人們對該標籤的理解。」

消費者們還認為諸如海洋管理委員會這樣的認證機構對於海洋保護的貢獻僅次於非政府組織和科學家,而政府和大公司在這方面的作用卻微乎其微。在了解海洋管理委員會標籤的消費者里,79%的消費者認為海洋管理委員會在確保健康漁業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物方面有一定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