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太陽和蛋白也能做照片?

吞像攝影 發佈 2020-07-09T16:45:09+00:00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拿出手機一秒就能拍照的時候,還有必要去了解古典攝影工藝嗎?包括藝術家Alfred Stieglitz和Imogen Cunningham等等。


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拿出手機一秒就能拍照的時候,還有必要去了解古典攝影工藝嗎?


那些最原始的攝影工藝,總給我們一種離自己非常遙遠的感覺,會不知不覺的給它蒙上一層神秘又高大上的面紗。其實說直白點那些攝影工藝在今天來使用,無非提供一種濾鏡效果的可能,而手機修圖軟體的一鍵藍曬、濕版濾鏡就解決了啊。


但我想並不僅止於此,科技的發達,能夠快速拍出照片的我們,出片太雷同了,同時因為快餐式的拍照削弱了照片當中藝術與情感的傳遞。這一點上本人深有體會,前些日子我也開始自己做藍曬了,以往一秒拍出來的畫面待到製作過程中,往往十幾張康頌紙才能出來一張,而就是在這個不斷調整的過程當中我看見了很多以往自己拍攝過程中的沒有注意過的問題。


同時,了解古典攝影工藝還有利於更全面的了解攝影史,知道過去它是怎麼一個發展脈絡,然後走到今天的。


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幾種為大眾所使用的古典攝影工藝,如果閱讀完後,你對其中某一種感興趣,也不妨對它進行某種嘗試,在當下,它仍然是你表達自己攝影其中一種的形式。


藍曬法

藍曬法又稱太陽的藝術,它和暗房截然相反,它是需要在陽光下完成的創作。

藍曬法通常是人們遇到的第一種古典/非銀鹽攝影工藝,原因是它十分簡單並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製作出成功的照片。這種工藝是在攝影術「正式」發明後的第3年,也就是1842年,約翰·赫謝爾爵士(John Herschel,1792-1871)發明了這種能製作持久保存的藍色照片的成像工藝。

這位赫謝爾爵士的成就遠遠不僅如此,他還是「正片」「負片」「攝影」「快照」等詞彙的創造者。

除了可以製作照片,還可以直接將物品擺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相紙上,通過光與化學物質的作用真實地記錄物品的尺寸和外觀。19世紀的植物學家Anna Atkins為了繪製一本科學參考書,就使用這種工藝捕捉了各種植物的形態,並因此賦予它們最大限度的準確性。


鉑金印相

鉑金印相技術1873年由英國人威廉·韋利斯(William Willis,1843-1923)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鉑金印相在問世之後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直到1920年為止,它都被廣泛應用製作。包括藝術家Alfred Stieglitz和Imogen Cunningham等等。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原材料鉑的價值極具上漲,這一傳統印相技術被成本低廉製作簡便的銀鹽印相技術所取代。鉑金印相不得不走向了末路。

在美國大師級人物Irving Penn的反覆試驗下,在1970年重現了鉑金印相。到今天,鉑金印相作品又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鉑這一金屬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都非常之高。一幅鉑金印相作品,可以保存500—1000年不褪色,非常適宜製作收藏級作品。

周潤發作為一個攝影發燒友,也曾在《寒戰2》中演示過用中間底來製作鉑金印相的流程。

除此之外,他在生活中也會用鉑金印相做一些作品。

同時日本攝影師小林伸幸就用鉑金印相創作了作品《大自然的鉑金肖像》。


蛋白印相

顧名思義,蛋白印相就是需要用蛋白來做的攝影工藝。

1850年由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發明,是第一種規模化生產的用於負片印相的相紙。

這種工藝在1860-1890年達到高峰,20世紀以後逐漸被淘汰。德國是世界領先的蛋白相紙生產國。

有數據表明,1866年,英國消耗了六百萬隻雞蛋用於製造相紙,可見其生產的規模。如今所能見到的19世紀照片,大多數都是蛋白相片。

蛋白印相以影調細膩沉穩、寬泛深厚、空間層次感非同尋常、製作工藝精美經典達到了空前也幾乎可以絕後的藝術高度。


濕版攝影法

就是拿玻璃或者鐵片當底片的攝影技術,它是一門來自19世紀的古老攝影技術,在乾淨的玻璃上塗布火棉膠為主材的溶劑,再浸入硝酸銀,取出後在保持濕潤的同時進行拍攝,然後顯影,定影,根據喜好,把底片做成正片或者負片的攝影技術。亦稱為火棉膠攝影法(Wet Plate Collodion)。

人們想得到的是既像達蓋爾法拍攝的照片那樣具有清晰的影像、細緻的影紋,又像卡羅法那樣能便宜、迅速地印出許多的照片,於是,有人提出了用透明片基代替紙基製作負像片的設想。

其中駱丹就憑藉拍攝專題《素歌-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基督徒》獲得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在這組組照拍攝中作者採用了濕版攝影工藝的形式來呈現,拍攝形式和內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穩重、沉靜質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