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誅了孔融三族,為何後世還有「衍聖公」?其實我們想複雜了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0-06-17T16:29:22+00:00

談及孔融這個人,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畢竟當年他憑藉著「四歲讓梨」一事成為後世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典範。

談及孔融這個人,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畢竟當年他憑藉著「四歲讓梨」一事成為後世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典範。但我們對於孔融的認知也只是局限於「四歲讓梨」的故事罷了。雖然孔融小時候以懂事孝順出名,不過在他晚年的時候卻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被株連了三族。

可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等到宋朝的時候,當時的大宋皇帝卻又將孔家的嫡長後人冊封為「衍聖公」。既然孔融當年已經被滅了三族,那麼這個「衍聖公」又是由從哪來的呢?

孔融和孔子的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孔融是孔子的第19代傳人或者第20代傳人。雖然目前是第幾代說法存在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孔融確實是孔子的後代。

但卻並不是唯一的後代。孔子在19歲的時候娶了宋國的一女子做妻子,一年之後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孔鯉。孔鯉雖然出生在孔子的家庭,但是文學成就並不能和孔子相提並論,而且他的壽命較短,年紀輕輕就死掉了,讓孔子白髮人送黑髮人。

不過孔鯉在去世之前為孔子留下了一個孫子孔伋,孔伋並沒有像孔鯉的一樣短命,成年後娶妻生子為孔家開枝散葉。

孔伋之後,因為戰亂的原因,孔子的後人也並沒有得到來自於皇帝的任何冊封,所以平時百姓們對於孔子的祭祀都是由當地的地方性進行組織,並且有活動是百姓們自發籌錢出人出力,所以每一次祭祀的規格和形式也不相同。

等到西漢建立之後,有一天劉邦心血來潮想要去祭拜孔子,當時孔家管事的正是孔子的第八代孫子孔騰。劉邦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尊孔之道,也就將孔騰冊封為「奉祀官」,顧名思義也就是奉行皇帝的命令祭拜孔子的宗廟。

從那之後孔子的祭祀活動全部是由官方來進行督辦,並且由國家進行撥款祭祀,所以對孔子的祭祀之事也就顯得更加正規起來。而孔子的後人也正是在此之後才開始「做公務員」「吃皇糧」。

由於漢朝也是尊崇孔孟之道,而歷代皇帝為了彰顯自己對於孔孟之道的尊敬,並開始大量的招攬孔家之人入朝為官,還時不時的給他們升官加爵。所以孔子的後人便可以借著祖先的福利到皇宮之中為官,孔子的第13代子孫已經被皇帝冊封為了王侯(褒成侯)。他也是第一個被封為王侯的孔家人,也就是孔融的七世祖。

從這樣的一個家族關係上來看,孔融確實是孔子的子孫,但只是孔子諸多子孫中的一脈。在整個漢朝朝堂之上和孔融出「五服」的宗親應該多得很。

孔融被誅殺三族

在漢朝時期,有一個非常重的風氣就是尊崇孝道。

當時沒有科舉制度,平民百姓想做官的一個途徑就是「舉孝廉」。意思只要是一個人非常孝順,而且辦事公正公平他就有做官的資格,所以在整個社會之上孝敬父母的風氣特別的濃厚。

在孔融晚年的時候,因為名氣越來越小,他為了讓自己的名氣「重振於江湖」,所以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奇葩的理論。當時他宣稱:「所有的父母生孩子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父母都是無恩於子女;孩子被母親生出來,就像是將淘寶里的東西取出來,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孝敬父母。」

《後漢書》記載:「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變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的這個觀點和當時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環境是完全相反的,如此做法簡直就是在挑戰當時整個社會的底線。而當時掌權的曹操又是一個極其尊崇孝道之人,這我們從他為父報仇甚至不惜屠城就可以看出來。

孔融此番「違背人倫」的態度也觸怒了曹操。因此,有了後來孔融被以不尊不孝之名判處死刑,而除了他本人死刑之外,還株連了其三族。

相傳當年孔融臨死之前還向判官求情,希望能夠放過他9歲的兒子。而他的兒子在刑場之上也說出了一句千古名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孔融被誅殺三族,並不代表著孔子的後人被殺光了

當時的株連三族指的什麼?其實就是指誅殺其父族、母族、妻族這三族。

首先,母族和妻族被殺和孔子的後人並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而至於他父親這一組最多也就是向上五代(五服之內),一般來說是3代。所以即便他父親這一組被殺,孔家活著的大有人在,畢竟他已經是孔子的第20代子孫了。

而且按照當時的法律制度來看,如果孔融真的是孔子的世傳人,也不可能會被曹操誅滅三族。就算他犯了最大的謀逆之罪,最多也就是誅殺他自己一個人。

要是誅殺孔子的世族家族,那就是完全對孔孟之道的否定,曹操還不敢為自己戴這個帽子。

至於前文所說的「衍聖公」是孔子後人從宋朝才開始有了封號。在公元1055年皇帝為了表現自己尊崇孔孟之道,將孔子的世孫冊封為「衍聖公」。歷經宋元明清四朝,都沒有否定孔子後人對於這個爵位的世襲,而且不斷地將這個「衍聖公」的地位提高。

比如在宋朝的時候「衍聖公」官為八品,平時所做的也只是祭祀孔子之事。等到元朝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文化圈,也就將他的官職升職到了三品,而明朝為了表現自己對孔孟之道的尊崇,直接就升為了一品官 。

清朝時期為了收買漢人人心更是給了很多特權,除了是一品大官之外,他還有權利在紫禁城內騎馬。在在清朝的時候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否定這樣的一個稱號,直到1935年的時候將「衍聖公」這樣的一個稱號改成了「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