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那個美國看不慣卻干不掉的存在

nexttech 發佈 2020-06-18T17:26:48+00:00

這種現象的後果,就像英國工程技術學會 IET 評價所說,Huawei gained a stronger voice as U.S. engineers sat back in silence.

最近幾天,一條美國放鬆對華為 5G 打壓的消息攪動了朋友圈。


信息最初來自路透社。根據報導稱,美國商務部將於本周四發布一項新規,部分解除對美國企業與華為合作的限制,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合作制定 5G 標準



表面看起來,這像是美國幡然覺醒,打算放華為一條生路。但仔細研究這條政策,就會發現,受益的仍是美國企業。


只不過,美國臨時「變臉」的背後,是一場令人哭笑不的「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尷尬表演


封殺華為,卻差點捂「死」了自己


2019 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意圖限制華為在美國和盟國的 5G 業務,並利用時間差,來扶持本國通訊企業在 5G 時代的影響力。



但尷尬的是,一年後,這項禁令反而把美國企業自己逼到了牆角


這背後是對技術標準的爭奪。標準對一項技術普及至關重要,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就相當於擁有了躺著掙錢的能力,正所謂「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技術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


歐美在 4G 時代前的強大統治力,幾乎全都建立在標準壟斷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3G 時代的高通。憑藉 3G 標準底層技術所需的必要專利,高通獲得了對於產業界的強大控制力,單靠收「保護費」就能賺到 70% 凈利潤。



可是,自從去年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黑名單,嚴禁與華為合作、向華為分享技術後,出於顧慮,美國企業在規則爭奪戰中反而變得束手束腳


舉個例子。


曾有外媒報導,在禁令實施後的 3GPP 的標準制定會議上,一些美國企業在闡述自己技術時,反而變得畏首畏尾、含糊其辭。原因是華為同時在場,而作為美國企業,他們不確定哪些信息可以當著華為的面講,哪些不可以,說出來的技術細節是否會被視為違反禁令,向華為「非法」分享信息。



此外,按照禁令規定,一旦某個標準採用了華為技術作為主導,那麼美國公司再從中分杯羹,就會被視為「與華為合作」,是不被允許的。這就意味著,美國企業會被迫直接繳械投降,退出競爭。


這種現象的後果,就像英國工程技術學會 IET 評價所說,

Huawei gained a stronger voice as U.S. engineers sat back in silence.

「美國工程師(在會議上)默不作聲,反而讓華為獲得更多話語權」。



恐怕美國自己也不會想到,一個意圖掐死華為的計劃,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目前,雖然很多國家已經實現 5G 網絡商用,但國際上關於 5G 的標準其實仍未最終完善,比如接下來的重頭戲,R16、R17 兩個標準,就將聚焦 5G 在低延遲、廣連接場景中的技術標準,相比手機通訊,這才是 5G 的主戰場,有無限想像空間。


利益面前,沒有什麼規則不能改,況且這也不是新鮮事了。


美國商務部特批華為的「90 天臨時許可」一再續費,截止目前,已連續延期 6 次了。這種退讓的背後,是華為創造的就業崗位,也是美國農村對華為基站的重度依賴。「擺脫」華為不難,但用什麼填補華為的空缺,令當下的美國騎虎難下。



特立獨行的美國5G捨得擺脫華為嗎?


如果要把華為的競爭力簡單粗暴地歸納成一點,那就是物美價廉。


目前,全球主流的 5G 頻段為 Sub-6 頻段(6GHz 以下的頻段),例如中國的 5G 頻段就集中於 3-4 GHz 的區間內。豐富的 Sub-6 資源往往被認為是 5G 部署取得先發優勢的關鍵。



但這一點上,美國是另類,它選了毫米波作為 5G 的波段,波段範圍從 30GHz 到 300GHz 之間。


作為對比,現在全球 63 家 5G 運營商中,只有 4 家使用毫米波,其中 3 家都是美國公司。



其實相對 Sub-6,毫米波確實具有一定優勢,比如這個波段目前使用率低,受干擾的風險更小;再比如,毫米波頻段能提供更大的信號帶寬,可支持的通信速率更高;此外,諸如自動駕駛的雷達等,使用的也是毫米波技術。


不過毫米波的弊端也同樣顯著。越高頻的波段,信號覆蓋範圍越小,穿透力也越差,這就意味著,同樣的面積里,想用毫米波實現完全的 5G 覆蓋,就需要建立更加密集,數量更多的基站。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成本的上升。



至於美國為何要特立獨行選用毫米波,除了上述幾點優勢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一是由於部分 Sub-6 波段已被美國軍方通訊占用,要重新劃分,五角大樓得付出成本高到不可估量。其次,美國低估了 5G 時代來臨的速度,原本押注毫米波是要為 6G 做準備,沒想到 5G 競爭來的如此猝不及防。


因此,現在的美國 5G 部署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堅持用毫米波,就得部署更多基站,可能還要面臨信號穿不透牆的窘境;轉向 Sub-6 又非一兩天的工程,可能造成美國 5G 落地全面落後。而且無論哪一種方案,其成本可能都要比別的國家更高,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就意味著更貴的網費。



而相比諾基亞、愛立信等競爭對手,華為的設備價格普遍要低 10%—30%。


看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美國對華為「看不慣又干不掉」的複雜感情。


美國與華為的纏鬥還在繼續,除了吃瓜和情緒之外,對於當下中國企業也很有啟發價值——科技或許摻雜著太多變量:政治、利益、情懷… 但唯有實力能讓你立於不敗之地。當你足夠強大之時,對手甚至都可以為你修改規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