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遭遇重創,正準備撤軍,明朝又送來了「大禮」

一點點歷史 發佈 2020-06-20T23:17:18+00:00

公元1644年農曆3月19日,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開正陽門受降,農民軍兵不血刃進入京城,與此同時明朝皇帝朱由檢弔死在煤山上,大明276年國祚終結。

公元1644年農曆3月19日,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開正陽門受降,農民軍兵不血刃進入京城,與此同時明朝皇帝朱由檢弔死在煤山上,大明276年國祚終結。

西安建國

從1642年開始,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正面戰場上,明朝政府已經逐漸轉為被動局面,經過了「朱仙鎮之戰」、「郟縣之戰」、「汝州之戰」後李自成在中原地區再無敵手。

1643年底,李自成擊殺孫傳庭,不久後占領陝西全省,崇禎十七年(1644年1月),李自成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雖然建國立號,但是李自成並未稱帝,這一階段他的稱號仍然沿用「新順王」。


揮師東進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二, 李自成特意選擇「龍抬頭」這一天率大軍揮師東征。

大順軍兵分兩路,一路作為主力,由李自成親自統領,經由山西直逼京師,另一路作為偏師,由李自成心腹部將劉芳亮統領,由豫北直驅保定,配合李自成夾擊京師。

李自成率大軍進入山西後,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連克汾州、陽城、蒲州等地,兵臨太原城下。

太原位於山西腹地,是中原地區的北部門戶,同時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衙門位於太原,太原也相當于山西的省會。太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且城垣堅固,易守難攻,可是僅僅兩天就被攻陷,為何?

兵力懸殊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更主要的是內部的瓦解,一方面百姓盼著闖王來了不納糧,另一方面明軍內部也有人暗通闖軍,駐守迎澤門的守將張雄投降,迎闖軍入城。

太原陷落,山西巡撫蔡懋德寧死封疆不願出逃,自縊而亡。

寧武關遇勁敵

在太原李自成做了短暫的休整,隨後繼續東進,信心爆棚的李自成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會在寧武關遇到了「硬骨頭」。

太原失守後,山西能戰者甚少,僅有山西總兵周遇吉駐防代州且兵力甚少。

周遇吉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崇禎十年開始四處征討,1642年在「楊柳青之戰」大戰清軍三天三夜,以少勝多,從此威名遠揚,對於農民軍也算是「老熟人」,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將領都曾是周遇吉的手下敗將。

周遇吉雖是良將,但是面對李自成十萬大軍還是無能為力,在代州堅守數日後,被迫率軍突圍至寧武關。

寧武關守軍在周遇吉的帶領下,爆發了極強的戰鬥力,利用險關和火炮的優勢給與闖軍痛擊,農民軍死傷甚眾,一度迫使李自成準備放棄攻城繞道而行。

但因兵力差距太大,最終不敵闖軍的人海戰術,農民軍付出數萬傷亡的代價最終攻克寧武關。

明守將周遇吉被亂箭射死,繼而被分屍,李自成為泄憤竟下令屠城,《明記北略》記載「遂屠寧武,嬰幼不遺 」。

明朝大禮

寧武關之戰極大打擊了李自成的信心,在戰後的總結會上李自成甚至有了打道回府的念頭:

「寧武雖破,受創已深,……不若且回陝休息,另走他途。」

如果此時李自成退軍,歷史就會改寫。

正在留、走不定之時,明朝卻卻不失時機的送來了大禮,明大同總兵姜瓖和宣府總兵王承胤遞上降表,讓李自成喜出望外,隨後李自成繼續東進再無敵手。

三月十九日闖軍順利進入京城,從二月初二到李自成東進,僅用四十餘天便攻克京師,崇禎皇帝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