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女孩看《西遊記》發現「漏洞」,專家無法反駁:400年首發現

萍萍育兒記 發佈 2020-06-20T06:36:27+00:00

《西遊記》作為古典四大名著,深受廣大人民喜愛,不管是年紀大的還是孩提都被西遊記所描繪瑰麗的世界和緊密銜接、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

《西遊記》作為古典四大名著,深受廣大人民喜愛,不管是年紀大的還是孩提都被西遊記所描繪瑰麗的世界和緊密銜接、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伴隨著觀眾的呼聲,1965年改編成電視劇,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火遍大江兩岸,收視率節節攀高。



而我們的小主人公,11歲的馬思琪正是西遊記的忠實觀眾,把電視劇版西遊記翻來覆去不下幾十遍,正是在這幾十遍的細心觀察和思考後,竟然發現了專家都沒有發現的細節漏洞。



11歲的馬思琪不僅電視劇翻來覆去看了幾十遍,而且也是個原著黨,已經將原著熟記於心。小小的馬思琪在讀原著的時候,不會的字就去查,不懂的地方就問,將故事情節和人物了如指掌,不可謂不是個神童。正是這麼多遍的閱讀,讓她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個非常古怪的問題。



在西遊記中寫到師徒四人自東土大唐到西天極樂世界取經,也就是現如今的印度,途中經歷過很多地方,包括大食等一些中亞的國家。但是不管身處何地,他們的飲食卻是大同小異,還是米飯,蔬菜和麵食,這是不合乎中亞人的飲食習慣的。

為了解決這樣疑惑,好奇的馬思琪翻閱了大量文獻,發現《西遊記》原著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陰人。



善於思考的馬思琪得出了結論: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馬車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吳承恩無法親自到達中亞等一些國家,不熟知當地的飲食習慣,只能將書中的飲食和自身飲食習慣和周邊的飲食相結合,從而導致唐僧師徒四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中國的食物。

在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馬思琪將以得到的結論寫好文章發表到網上。

文章一經發表,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網友進行熱議,甚至引來了一位對《西遊記》研究多年的資深專家。在專家看完文章後,也表示這個地方確實很不合理,並且對馬思琪發表的文章毫不吝嗇的大加讚賞。


為什麼只有小小年紀的馬思琪發現了飲食差異的這個問題,研究《西遊記》的學者數以百萬計,觀看者更是不計其數,歸根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難看出,是有一雙能夠細緻敏銳觀察事物的眼睛,和快速運轉的大腦,能夠正確的論證得出的結論。

這就是馬思琪經過獨立思考並且能夠創造性地回答原因。



那麼,培養孩子觀察能力有什麼好處呢?

根據皮亞傑的兒童認知心理學,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在發展的初期,思維過程依靠孩子的感知力和觀察力,處於感知的運動階段。孩子的觀察力也直接影響對事物認知的準確性,進而影響思維能力,影響孩子的智力的發育,決定孩子成績的好壞。



家長朋友們該如何鍛鍊孩子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呢?

1. 拓寬孩子的思考範圍

孩子的思考範圍受到年齡和和認知的限制,所以思考能力很有可能受到大人們的影響,讓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導致孩子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家長可以適當的去改變孩子的思考能力,嘗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理解和思考自然。



例如:觀察一種事物,比如路邊的花草樹木,引導孩子去了解他們的品種,思考花的氣味,顏色和形狀,並向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親自找答案去解答。這樣既能鍛鍊孩子的自主觀察能力,又能讓孩子體味思考後的喜悅,讓孩子愛上思考。

馬思琪就是因為善於思考和有著細微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了獨立思考,思維模式非常強,才會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問題。



2. 協助孩子做觀察計劃

台灣的一所小學為了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了解繁冗的二十四節氣,規定每個節氣日都要出行去觀察,親近自然。所以每逢節假日,老師們都會帶著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引導孩子們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並在畫板上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畫下來。



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的強,在玩耍的過程中就可以把節氣背下來,並能夠體會節氣之間的不同。

#育兒有方法#

#育兒爆文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