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打的不可開交,但為何沒外族入侵,誰守住了邊疆

金鴿傳奇 發佈 2020-06-21T04:07:41+00:00

在戰亂頻發,動盪不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趨勢明顯的古代,趁火打劫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規律,一個普遍現象。

在戰亂頻發,動盪不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趨勢明顯的古代,趁火打劫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規律,一個普遍現象。換言之,只要中原地區開戰,內鬥,外族那是肯定會趁勢進攻,入侵中原的。但有一個戰亂時期,卻罕見的沒有外族進攻中原,那就是三國時期。

天下三分,相互征戰,民不聊生;政出多門;戰亂導致經濟崩潰;殺人乃是常事;倫理綱常什麼的也不注意了。三國,一個因戰爭亂成一鍋粥的時代,沒有哪個地方是安居樂業、和諧安寧的。就是這樣一個亂世,外族卻像大發慈悲一樣破天荒的沒有進攻。

那麼亂成一鍋粥的三國時期,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呢?是誰在鎮守邊疆呢?

正值戰亂時期,三國內鬥,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候外族不入侵中原,難不成是腦子出毛病了,大好機會硬生生地放棄了?

當然不是這樣,畢竟趁火打劫已經是他們的宗旨和戰略了。而事實上,在混亂不堪的三國時期也並不是沒有外族想趁亂分一杯羹,攻打中原地區。與之恰恰相反的是,他們來勢洶洶,誓有不拿下中原不罷休的趨勢。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總是殘酷的。他們每次雄赳赳地來,卻總是灰頭土臉地被打跑了,就沒成功打進過中原地區。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在想,就三國都打成這個局面了,還有空去關心邊疆戰事嗎?居然還可以次次打退外敵?其實,這一點完全不用懷疑,因為三個國家不僅派兵駐守邊疆,而且派出去的都是戍邊大將。正是因為這些將軍在邊關戍守,才一次次打退狼子野心的外族,創造了一個個抗外族神話。現在,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神話戰役吧。

首先是抗擊匈奴的戰爭。作為歷史上令中原皇帝十分頭疼的強大外族,匈奴真的是很討人厭。這樣一個民族,三國戰亂,這樣一個大好時機,他們是斷斷不會放過的。但最終,他們還是灰溜溜地撤退了,因為他們遇上了曹操。

公元195年,南匈奴確立了新的單于,於是他們燃起了鬥志,恰好這時候的中原一團亂,正是進攻的機會,他們便向中原進攻而來。可誰也沒想到,來勢洶洶的南匈奴被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地給打敗了,甚至還歸順了曹操。這速度堪比坐火箭了。但匈奴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民族,於是,七年後,他們又反了。

這下把曹操惹到了,他立刻任命馬超為司馬校尉,征討匈奴;又「使司隸校尉鍾繇圍南單于呼廚泉於平陽」。不過,曹操這可不是要動武,他打算一步步瓦解匈奴勢力。據《通鑑》記載:「南單于入朝於魏,魏王操因留之於鄴,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曹操將單于留在身邊,好吃好喝招待著,讓他失去了鬥志。就這樣,曹操很快就讓匈奴沒有了任何戰鬥力。

其次是抗擊烏桓。東漢末年,作為另一個強大的外族,烏桓自然也不會放過入侵中原地區的大好機會。但是與匈奴一樣,運氣不好,先是遇到了「白馬將軍」公孫瓚,而後又惹怒了曹操,最後落得個全面崩盤的下場。

作為長期戍邊的將領,公孫瓚一直以強硬的手段抗擊烏桓人,甚至打造了一支戰鬥力非常強大的奇兵——「白馬義從」。靠著這支軍隊,公孫瓚在抗擊烏桓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將烏桓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不僅如此,公孫瓚打退烏桓人後,他還要窮追不捨,讓烏桓人一聽到他的名號、他軍隊的號角就感到害怕和恐懼。靠著公孫瓚震懾烏桓,在一部分時間裡,邊境回歸了安寧。而驍勇善戰的公孫瓚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白馬將軍」。

其三是抗擊南蠻和羌族。位處西南的蜀國,長久以來受到了南方蠻人以及西邊羌族人的騷擾。由此,蜀國大將常年駐紮在南境,一次又一次地抗擊南蠻。其中,諸葛丞相的「七擒孟獲」特別深入人心。建興三年,飽受南蠻困擾,令諸葛亮頭疼不已,於是他決定向南平定南蠻,發動了平定南中之戰。

但沒想到的是,當時諸多將領紛紛叛變,諸葛亮只得自己率軍南下開戰。據《後主傳》記載:「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很快平定了南方,成功消除了南中地區人民的反叛心理,保衛了蜀國南境。

在戰亂不休,混成一鍋粥的三國時期,為什麼外族人沒有進攻中原地區呢?不是他們沒來,而是因為他們都失敗了。這一位位大將,在無數場抗擊外族的戰役中,傾盡權力,一次又一次地保衛了中原地區。正是因為有他們,中原才免於多一筆「外族入侵」的血淚史。

參考資料:百科詞條「公孫瓚」

三國時期 吳蜀魏都用的什麼將領鎮守邊疆抵禦外族入侵?與此同時當時的日本 朝鮮 越南都是什麼時代?——十四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