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棺材難抬,繩斷便葬」究竟有何意圖?

海棠依舊說歷史 發佈 2020-06-21T02:01:45+00:00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到底是什麼,在史料記載中並沒有明確記錄。定軍山位於漢中市南五公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國和魏國在定軍山打過無數次戰鬥,雙方互有勝負,但最終,在劉備黃忠等人的努力下,斬了夏侯淵,徹底擊潰定軍山的曹軍,並且占據漢中,才有了北伐的跳板。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到底是什麼,在史料記載中並沒有明確記錄。和演義小說不同,在民間,諸葛亮被奉為神明般的存在。但在史料中,諸葛亮從來都是一個人,並沒有太多令人驚嘆的作為。甚至在陳壽編纂的《三國志》中,認為諸葛亮最強的本事是治國理政,用兵並不擅長。因此,在民間中所謂的繩斷即葬,只是傳說,並沒有太多真實性。

在正史中,諸葛亮的確有遺言,他交代了一些身後的事宜,並且交代了自己墳地的選擇。對於清廉一生,又死於軍中的諸葛亮而言,他不喜歡也不需要厚葬,像是電視劇中哭諸葛的情節,是不存在的。諸葛亮的葬禮,並不隆重,甚至很寒酸。

《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錄,說是諸葛亮的墓葬只能容納一個棺材,什麼陪葬的器物也沒有,墓葬的地點是定軍山。這也體現了諸葛亮的人品。

諸葛亮選擇薄葬,是因為他的人品或者說人格。他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只為了這個國家而奮鬥,因此他不需要厚葬。那麼,諸葛亮又為什麼會選擇定軍山這個地方呢?這個選擇,的確有他的深意。

定軍山位於漢中市南五公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國和魏國在定軍山打過無數次戰鬥,雙方互有勝負,但最終,在劉備黃忠等人的努力下,斬了夏侯淵,徹底擊潰定軍山的曹軍,並且占據漢中,才有了北伐的跳板。

由此可見,定軍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漢中的門戶,是蜀國必須要爭取的。所謂,得定軍山者,得漢中。如果蜀國丟了漢中,只要定軍山沒失去,占領漢中,指日可待。

對於諸葛亮本人來說,定軍山寄託著諸葛亮北伐的夢想,也是興復漢室的重要環節。諸葛亮為此付出太多,所以他更希望死後也可以看著蜀國的千軍萬馬,通過定軍山,直搗長安,興復漢室。這種情懷,和春秋時期伍子胥的情懷一樣,只是伍子胥更多的是絕望,而諸葛亮更多的是希望。

諸葛亮的夢想在定軍山,留戀也在定軍山,同時,牽掛也在定軍山。如果說選擇定軍山下葬,還有什麼深遠的意義,那就只能源於諸葛亮的牽掛。

歷史中的諸葛亮,他被稱為事必躬親。他的能力實在太強,操的心太多,所以,什麼都要自己做才放心。如今,諸葛亮在彌留之際,最不放心的就是蜀國。當然,還有劉禪。

劉禪是個聰明人,卻不是一個治國的能手,他推薦了很多能人,但沒有太多像自己一樣強勢之人。如果因為讒言,讓蜀國放棄漢中,甚至放棄戰略要地定軍山,又該如何。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計策。

這大概是諸葛亮最後的計策,用自己實施的計策。他明白,自己在蜀國的地位,在蜀國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知道自己手下的忠誠。如果自己死後葬在定軍山,那麼,定軍山就會被蜀國將士和百姓,當成聖地去保護。如此一來,沒有人敢放棄這個戰略要地,只要自己的墳墓在這裡。

從事實以及情感角度來看,甚至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諸葛亮這個選擇,是深思熟慮的選擇,他已經完全把握住蜀國軍民以及將士的心理。所以,要讓蜀國所有人不敢放棄定軍山這個戰略要地,就必須給蜀國臣民一個無法放棄的理由。而自己,就是最好的理由。

而傳說中的「繩斷即葬」,其實並沒有太多依據,但從歷史記錄上看,諸葛亮對自己墓葬地點的選擇,的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可以這麼認為,把定軍山當成自己墓葬的地點,是諸葛亮一生中的最後一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