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進化還是集體弱智化?透過迷思,推測我們這個物種的未來?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發佈 2020-06-21T19:22:27+00:00

各位同學,晚上好!感謝廖文偉先生和汕頭大學法學院朋友們精心安排這場演講。古希臘哲學家說我們不能無中生有。我想不光物質世界如此,人類的科技成果,人類的思想精神,常常也是這樣。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受一個蘋果墜地的誘發。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

各位同學,晚上好!

感謝廖文偉先生和汕頭大學法學院朋友們精心安排這場演講。

古希臘哲學家說我們不能無中生有。我想不光物質世界如此,人類的科技成果,人類的思想精神,常常也是這樣。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受一個蘋果墜地的誘發。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我下面要講的,比他們渺小一百倍,有沒有價值都很難說,但它也有自己的由頭。

那年我受上海《解放日報》的邀請做一場演講。報社的編輯開車帶著我,走著走著,她的衛星導航器壞了,她就不認路了。我問她籍貫。

答:上海人。

我說:那你怎麼會不認路呢?她說:我以前很認得路的,用了兩三年衛星導航,它一壞我就不認路了。

其實我早就有這個念頭,但是就是這麼樣一個小事件的觸發,我開始思考科學發展中人是聰明了還是傻了。

各位可能會說,這算個什麼事兒,我們不是節省了精力和時間嗎,用這時間可以干別的。幹什麼?你會說:用這個時間可以閱讀。不都是手機的碎片化閱讀嗎,現在還有多少人抱著大書看嗎?你又說:這個時間可以遊戲嘛。很好啊,都做什麼遊戲?象棋、圍棋、橋牌。不是,電游。不怕年輕朋友動氣,在我看來,電游比這些古典遊戲似乎也弱智了一點啊。這是我對此深入思考的緣起。

- 01 -

英雄史觀

我們從史觀說起。我篤信英雄史觀。我認為歷史不是人民大眾創造的,是英雄,是少數人開創的。

藉助當代生物學,我這「一貫」,要貫到動物那裡。達爾文講,當年的倫敦的蛾子,都是灰白色。後來工業革命來了,大煙囪樹起來了,大放黑煙。

在黑煙的天幕的映襯下,灰白蛾子的毛色特別觸目,容易被天敵捕捉到。過了一代的時間,蛾子變了,全都變成黑色。在黑色天幕下,它們隱藏得很好。什麼原因?當初蛾子的主體是灰白的,可是其中也有一小撮是黑色。

因為物種成員有很大的多樣性,有主體,還有少數的黑蛾子。當灰白色的蛾子突然遭到滅頂之災的時候,恰好增加了黑蛾子們生存繁衍的機會。一代兩代後,它們成了主體。就是說蛾子演化的軌跡是蛾子當中的一小撮決定的。

再看大猩猩,雄雌的個頭是二比一。雄性為什麼這麼高大?是因為雄性的首領個頭特別大。

大猩猩的交配權是被壟斷的,元首個頭最大,它壟斷所有的異性,別的猩猩不能染指。它個頭大,它的基因就決定他的下一代個頭大。

而下一代中個頭更大的當了元首。別的雄性繁衍不了。這樣一代代都是個頭最大的有繁衍的權利,久而久之,雄雌個頭的比例成了二比一。

其演化歷史是所有的大猩猩成員共同譜寫、一起開創的嗎?鹿跑為什麼跑得這麼快?逃避天敵,在這過程中跑的稍慢被吃掉了,還沒來得及繁衍就成了別人的點心。

跑得快的才有生存和繁衍的機會。下一代繼承父輩的基因跑得都不慢,當中更快的有生存機會。

有個笑話說來了老虎,我繫鞋帶。你問:繫鞋帶幹什麼,你能跑過它?我答:跑不過它,我還跑不過你嗎?正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一小撮成員決定物種演化的軌跡。

大猩猩不要說了,是一兩個成員決定的。鹿跑得快,也不是全體成員,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跑得更快的決定的。沒有所謂大眾決定。

到人類這裡還是這樣,還是英雄、精英決定歷史的走向。有個偉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其特殊的用意,我們這裡不表。我只說,這句話有語病。你查查《詞海》,「英」什麼意思,它和大眾是對峙的,絕對是少數。

我篤信英雄史觀。而我信奉的不是舊版英雄史觀。我不認為人類的歷史是帝王將相們開創。不錯,可能有極少數的帝王將相,影響一個民族或者人類的歷史。

比如說這個秦始皇建立帝制,結束封建。不管你怎麼評價,影響很大很大。再比如隋唐之際的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搞了科舉,推行1300多年,對我們影響深遠。

但是對歷史造成實質影響的帝王實際上很少。真正對人類的歷史有最大影響的是科技,是技術發明的巨匠,是科學家。他們最大地程度影響了人們的歷史,別的人跟著搭便車,跟著享受紅利。

我認為人類的歷史和我們這個星球上其他的生命體一樣,不是大部分成員,而是少數成員決定物種的歷史走向。

- 02 -

智力與本領

人類和動物的差異當然很大。人類是智能動物。當我們問:聰明了還是傻了,當然是指智能。

下面允許我界定一下這兩個概念。一個概念叫智力。還有一個概念叫本領。雖然我們的本領在很大程度上靠智力。

但要區分一下二者。這個智力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天賦,智力當中天賦占多大成分,生物學家比較雄辯地說明了占60%。

也就是說剩下40%是在後天的學習中獲得。你智商不是非常高,一點都不要灰心,因為40%不是個小數啊。天賦的和後天的學習、實踐,共同合成了你的智力。

智力的本質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就是思考的能力。當然思考要以記憶為基礎,但是你光有記憶那可不叫智力。

我們學校中的學習現在走進了這個誤區,只知道幫著學生儲存很多東西,那怎麼成呢。思考能力才是智力的本質。本領是什麼?是做事的能力,它跟思考能力不一樣。

我認為在智力,或者說智商上面,我們和祖先沒有多大差別。其第一部分天賦沒什麼差別。為什麼沒有很大差別?因為我們沒有像大猩猩、像蛾子一樣,一部分成員的生存、繁衍能力特彆強,別人失去繁衍的機會了。

如果高智商的人壟斷了繁衍,從他們比較聰明的兒子裡頭,更聰明的一小撮又壟斷了繁衍權。如果這樣一路的演化下去,人類的智商將越來越高。

但人類沒有發生這樣的演化,因為人類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體婚配方式,不像大猩猩這樣性壟斷。在人類這裡,智商超常的、智商較高的、智商一般的、智商不太高的,都可以繁衍。

所以在人類這裡沒有繼續發生身體的進化。人類的進步更大程度是依靠文化的進化,而不靠大腦的進化。

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跟祖先差不了太多,跟李白的時代、祖沖之的時代差不多。我們這些凡人,跟李白、祖沖之這些天才比,是比不過的。

雖然智力中還有後天的成分,但後天的提升有天花板,而下降也有可能。而在另一個概念本領上面,我們比祖先高太多了。

但是本領高不等於智力高。我給你舉個例子。今人的本領肯定是很大的,比如能蓋摩天大樓。你到埃及去看看,古代埃及人用極其原始的工具,將堅硬的花崗岩切割得非常齊整,打磨得極其光潔,做成30多米的方尖碑。

你不得不欽佩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就叫做智力,真的不低啊。今天人類的本事大,不是你的智商更高。

比方說你從一層樓爬爬到二層,他從九層樓爬到十層,你說二者對體能的要求誰更高?這是廢話,一樣多的台階。

今人的智力並不比古人高,但是在知識和方法上,發生了一代一代的疊加。牛頓說:如果說我比笛卡爾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作為一代人,對比上一代,無論是均值,還是同為比較優秀的人,智力上都差不多。你本事大不說明你智力高。

正是靠著這種疊加,今天的一個普通高中生,計算圓周率可以超過智商遠遠高於他的祖沖之。

古人的智力不比今人低,當然反過來說,今人的智力也不能說比古人低。但我說「今人」是指著近現代,到了後現代可能有變化。因為我們不是說智力是60%的天賦加40%的後天嘛。現在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發生了巨變,它極大地影響我們智力在後天的提升。

所以我很疑惑:是不是大眾可能變傻了。我覺得從道理上說,今天頂級科學家和古代的頂級者的智力,應該差不多。

但是大眾呢,因為跟古代的生存方式太不一樣了的,所以我在疑惑,大眾的智商是不是變傻了。

這種下降,就是變傻的伏筆,其實早就埋下了。生產方式當中早就有了萌芽,只是當時我們沒有敏感地發覺。我們下面就討論生產方式的改變。

- 03 -

農業、手工業與大工業的差別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發生的都是個體的單打獨鬥。其生產團隊的成員都是全能型的,其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得親力親為。

到了大工業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是發生了分工。但是一般人只是狹窄地看待分工,只看到不同工種的這個層面,沒有看到後面的一個更要緊的分工:設計者與施工者。正因為發生了這種分工,一線工人的操作變得越來越簡單了。

詭異的是,他們的本事沒有他們的前輩,即作坊里的技工本事大,但是生產效率卻更高了。廠商追求的當然是效果。他請工程師設計好,讓一線的勞動簡單、且有效率。簡單常常就會有效率。

我自己務農多年,在農場待了八年半。在我務農的時候,我自己是很鄙視農業文明的。在漫長的八年中一直在找機會返城和非農。

貪圖安逸吧,不能否認它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為青年都崇尚先進。我覺得農業是一個落後的生產方式,工業是先進的生產方式。

一個青年還是應該擁抱先進的生產方式。返城後很長時間還是這樣認識。後來我到美國留學,回國前請美國朋友幫忙,想找一個美國農場體驗一下。

我自己做過這麼多的農民嘛。人家介紹我去了一個叔侄三人的農場。他們最終的產品是牛奶。他們要干全活。

什麼叫干全活?自己種大片玉米地。因為土地很大,騎摩托車到地頭,開拖拉機播種、收割、脫粒,玉米杆切割做青飼料。自己還要為牛育種,養牛犢子。

每天為奶牛擠奶。兩天裝滿一個油罐,小鎮里來車拉走。錢掙得比普通工人多。對於為什麼干農民,他們對我說:因為喜歡,我們的勞動技巧複雜呀;工人幹的是簡單勞動,沒有意思。他們跟我得的時候很驕傲。

我看他操作以後,真是由衷地認為他們的勞動比工人複雜多了。

深入一想,其實農業勞動從來就比工廠流水線複雜。隨著大工業再往前走,效率越來越高,而勞動越來越簡單。這個勢頭改變不了。為什麼?因為廠商追求效率,希望自動化程度高,他們願意機器人來幹活。

機器人沒脾氣,不會罷工,不會維權。而工人呢,應該是高興跟隨這個演化過程的,因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好好設計設計,讓他們不動腦子,少動腦子。兩相結合,不可逆轉了。

你跟你的爺爺、你的祖宗比一比,他們的手藝多精湛,都是多面手。我們不弱智嗎?生產的演化,從農業、手工作坊,到大工業,到現在的智能工業,一線的人越來越弱智。我到日本的一個亞洲最大的啤酒廠去參觀。啤酒一箱一箱地走出來,沒有幾個工人,都機器人在那干,工人的勞動很簡單。

- 04 -

武藝與武器

古代軍事靠什麼?靠武藝高強。武士和軍人天天都要認真操練。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是由這支軍隊的每個成員的本領決定的。

無論是拳腳還是冷兵器,你的技能高就可以打敗對手。你可能會提出異議:古代武器也發揮老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比如說青銅時代。商代的王朝不停地遷都。折騰什麼呢?是為找銅礦和錫礦。找它以後就可以稱王稱霸,因為拿這兩個金屬就可以煉出青銅。煉出青銅,我就能打你們,你們就得臣服我。

你看青銅做得多麼精美。它是幹什麼的,其實那是威懾。你看我有這麼多青銅器,這些東西一改造的話就是武器。

沒有青銅你哪能打過我。在鐵問世之前 那是硬度最大的東西。它不做工具,不做農具,捨不得啊。只作武器和禮器。後者是有意作秀。對方都知道,它是那個時代的核武器,誰有青銅誰就能稱王稱霸。

還有馬鐙子。沒有馬蹬子的時候步兵很厲害。除了步兵,都是馬拉著戰車跑,很死板,不靈活。騎兵在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戰鬥力。

因為騎手的兩手要緊抱著馬脖子,怕被甩下來,因為腳底下沒有抓撓。馬鐙子一出來可不得了,兩手騰出來了,可以放箭,可以使這樣那樣的兵器。

青銅和馬蹬子都曾經改變過軍事勢態。有了它就能打勝仗。但我想說,在古代漫長的歲月當中,就是冷不丁出來一個青銅。又過了多少年,才出來馬鐙子。在更長的時段里,沒有什麼新的發明出現。

在青銅馬鐙子托舉的這個平台,還是要看武藝。青銅和馬鐙子剛出來的時候,你沒有,那我很厲害了。後來你也學嘛。

咱們操持著青銅武器,乃至騎著馬交鋒,誰的武藝高誰能戰勝對手。再往前走還靠武藝嗎?哪還有武藝這一說。現在玩的是什麼呀,是飛彈,中程遠程飛彈。朝鮮為什麼挖空心思,下決心一定要干出核武。

他沒在那練兵,練兵有用嗎?駕駛員駕駛了多少多少個小時,技藝高超,一邊涼快去吧。無人駕駛飛機出來了。靠武藝打敗別人的時代過去了。靠什麼呢?靠軍事工業,高科技,靠研究科技的一小撮人。

- 05 -

從簡化到出局

從工人與農民的對比,到戰士和無人駕駛飛機的對比,好像都是越來越不靠技藝了。但是說到這裡遠沒有到位。不僅是技藝在簡化,不僅是不再靠生產和軍事的一線成員的手藝了,而且他們甚至要出局了。原來那銀行櫃檯前大家忙忙叨叨的,都在存錢取錢。銀行營業員的主要的差事就給你點錢。現在的還有幹這個嗎?取款機在那擱著呢。取款機還沒熱乎多少年呢,人家也不用這個了。哪裡光是一線工人的技能越來越簡化,是乾脆請你下崗,有了自動化的設備,不需要你了。

1930年凱恩斯寫過一篇小文,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我認為這篇小文奠定了其偉大預言家的地位。他說在100年內人類將徹底解決它的生產問題。這不僅在人類上是史無前例的,在整個地球的生命世界裡也是史無前例的。以前所有的物種整天都是忙生存的。100年之內這對人類不是個事兒了,不再忙生存了,生產問題解決了。現在看起來,生產問題差不多就是已經解決了。

2018年全球GDP84.8萬億美元,除以74億人口,人均約1.15萬美元。可以說,人類的生存和生產問題現在已經基本解決了。何況現在的生產力還在加速度提升。接下來將發生的事情是殘酷還是幸運呢?多數人要下崗了,這件事情正處在現在進行時。

在座的少數人在每周六天工作制下生活過,現在是五天了。當年工人階級為每天八小時工作制而奮鬥。所以有個五一勞動節。現在已開發國家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五個鐘頭左右。這分明是一定程度的失業啊。人家勞動者還沒幹夠,回家吧。以後這個事情將愈演愈烈。

凱恩斯當年就說過:我們人類此前的全部價值觀都是建立在溫飽沒有解決為生存奮鬥的基礎上的,生存問題解決後,整個價值觀要崩盤,要重建,這是難乎其難的事情。我們不討論這個,我們討論的是在生產問題即將解決時,大眾是聰明了還是傻了。

我說過,智力的60%是天賦,40%來自後天的學習實踐。更大程度的實踐不是在學校,不是在圖書館裡。你的很多本事來自以後去做事,在做事當中提升你的智力。可是現在,上哪實踐呢,下崗了。

政治家的話你最好少聽。全世界的總統候選人在競選的時候都在說:我上台以後將大面積消滅失業。這是胡扯。你要真能提升了就業的話,我看你是反動派,你在和高科技所開創的趨勢開倒車。

毫無疑問,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失業。最後是生產由一小撮人來干。你會說:老師,你說什麼呢,這是天方夜譚。但是100年前凱恩斯就這樣說了。十幾年前美國有個學者叫里夫金,寫了一本書回應七、八十年前凱恩斯的這個論調。就是說,凱恩斯的這個說法終於引起了雷鳴般的回聲。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工作的終結》。這兩年又有人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說人類將進入「後工作時代」。

古人說「上智下愚」。你別抬槓。我們要積極地理解,我們這個物種有很大的多樣性,姚明這麼高,還有個演員叫什麼長江,這麼個個頭。劉翔跑這麼快,有的同學一百米跑十六秒,還是男生。大家智力上也不一樣,有很高很高的,有不算太高的。不算太高的同學不必悲觀。我們說眾生平等。你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這句話。社會生活需要各種角色,不是都靠智商的。你要有喬丹、科比的本事,需要智商很高嗎。當古人說上智下愚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講人類的差異和多樣性。真正的上智下愚,是演化到今天才嚴重分化的。整個的生產由一小撮高科技人士完成。多數人不用有很好的技藝了,不用有多高的武藝了。不需要了。日後必將是共和國不需要戰士。

智力是要在後天的實踐中進一步發育的。現在他們一小撮人完成了生產,我們沒事幹回家歇著去。我們怎麼提升智力呢?

- 06 -

家務

家務其實一樣。年紀大一點的人誰不是多面手,都是多面手。現在我自己越來越弱智。在這坐著的我的老朋友何光滬教授和我一樣,我家裡都被太太說我們在家務上弱智。其實我們原本不像今天這麼笨拙。後來很多生活的本領都不需要了。我原來是業餘的木匠,我打過六七件大型家具,給自己,給兄弟姐妹。過去因為經濟壓力,買家具也買不起啊。

搞點木頭,有把子力氣,沒人教就幹起來了。因為沒有師傅所以手藝還是差些。我會縫紉,手工還是縫紉機都會幹。這是我的手藝中極少的保留曲目。比如衣裳長了,我自己把袖子改短。修鞋我也會。在東北做知青的時候,冬天幹活時腳上熱但外面冰凍,鞋特別容易壞。差不多是個知青,沒有不會修鞋的。經常有人宿舍里喊:哥們兒,錐子給我用用。大家都藏有一些碎皮子,用來補鞋。

我喜歡動動手,但是總體說我還是越來越弱智了。不是我個人如此。整個的家務,全社會都發生了巨變。原來大家都是多面手,那是貧困時代,沒辦法。不管原因是什麼,那時候腦和手的配合多,大家的技藝都挺高的。現在大家都是買,很少有人自己修理了。現在的工具非常好使,對手藝的要求很低了。現在做家務的自動化工具越來越多,從烹調到保潔,工具不計其數。在這麼多好使的工具面前,人好像越來越傻了。

- 07 -

遊戲

工作時間短了,不是所謂准失業嘛。家務又有這麼多工具幫助。騰出空來做遊戲嘛。

我覺得這幾十年來遊戲在兩個維度上演化。第一個維度是遊戲的品種。遊戲分化成兩大品種。一個是古典遊戲:

中國象棋、西洋棋、圍棋、撲克牌。撲克牌里最精妙高深的遊戲是橋牌。第二個品種是電游。我沒涉足過電游。所以我說的也不一定對。我覺得兩類遊戲的差別非常複雜。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功能,換句話說,玩的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排解無聊,打發空虛。雖然都是侍奉這樣的目的,但兩種遊戲截然不同。古典遊戲是智力遊戲。它是雙方智力上的博弈。

關於智力我再多說兩句。上述有些都是名副其實的「智力遊戲」。把它們叫做「體育」是荒誕絕倫的。它們怎麼是體育,明明是智育。下圍棋、打撲克,需要動胳膊還是動腿,需要動手指頭而已。

那個時代我看見聶衛平穿運動衣出場比賽。一個國手都讓管理者給忽悠了,不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這不是體育啊。這個插曲了說完了。

再說另一類遊戲,電游。我認為它就不是智力上的博弈。它是什麼呢?其實它更側重的是撥弄你的神經系統,讓你的神經系統緊張專注,以此來打發空虛無聊。都是打發空虛無聊,古典遊戲靠的是算計、動腦子。電游的設計者像製造毒品一樣,撥動你的神經,讓你進去後出不來。

二者是特徵完全不同的兩種遊戲。我自己是一隻不可救藥的老狗,沉浸在古典遊戲當中,棋也下過,牌也打過。對現在遊戲不好接受。古典遊戲可以提升聰明。

再說還有另一種維度上的演化,就是遊戲生態的大大改變。這個改變還是跟高科技掛鈎的。告別貴族時代以後,古典遊戲的生態就是無數人都在玩,有玩無類。比如中國象棋的,官人學者販夫走卒都玩。籃球也是這樣,大家都在玩,好生熱鬧。我們用「段位」這個圍棋術語來說。籃球的段位,或者說等級,非常多。頂級是國家隊,第二級省隊,第三級市隊,第四級縣隊,下面是廠(場)隊、校隊,再下面是年級隊、班隊。

我們那時候班隊之間打球的時候,班上不打球人都在看。沒有考勤的要求,大家真的喜歡。要是附近一個學校的校隊被邀請過來,海報一貼今天四點鐘比賽,四點前籃球場上圍著一二百人,水泄不通。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校隊跟校隊比賽非常吸引人的。

學校有學校的球星,廠里有廠里的球星,縣城有縣城的球星。有的縣有燈光球場,一般沒有看台,但是有燈光。因為白天大家幹活呢,比賽必須晚上打。晚上燈一點起來太熱鬧了,那是球迷們的節日。各級的球星,縣級、廠級、校級的球星,一樣可以吸引眼球,被大家擁戴,非常牛的人啊。後來電視出現了,再後來衛星轉播出現了。當我們看到喬丹之日,就是我們縣級球星的死亡之時。他們的球打的太垃圾了,不能看了。廢話嘛,你看見天神了,俗人的還能看嗎。

籃球這個遊戲的生態徹底改變了。原來這麼多不同段位的球星都能吸引眼球,他們球技不低。他們的技藝為什麼還不錯?大家的眼睛在盯著他,有人佩服他,崇拜他。他找個女朋友容易。後來,當大家眼球不再盯著他的時候,他就沒有更大的動力去幹這個了。

因此,整個玩籃球的生態大變。當然還有現在高考的因素。現在到中學裡真的看不見我們那個時代中學的情形,球星沒有了,現在同學們的球藝真的不行,更沒有那種自信。因為自信是互動的結果,有人服他,他在這稱王稱霸,打敗了對方球隊。現在沒有這個生態了,他玩個什麼玩勁。我在汕頭大學的球場旁觀看過。不是掃你們的興,技藝極大下跌。這不是他們的原因,也不是我們的原因,是整個生態變了,完全變了。

- 08 -

機器—電腦—大數據

機器替代人力,電腦替代人腦,大數據替代決策。這是偉大科技演化的三部曲。前兩個主題大約已無爭議。我們討論後一命題:大數據替代決策。

大家首先也最直觀看到的是,我們的消費傾向已經被商家通過記錄、歸納和分析我們的購物數據,而徹底識破,乃至不斷有效地向我們發出購物的誘惑。這沒什麼好說的,我們也不感驚奇。我們的消費傾向本不是什麼難以看穿的東西。但是用大數據還可以搞定種種我們不自知的自身的事情。

大夫下崗應該不很遙遠了。在各種化驗數據出來後,電腦完全可以做出診斷,乃至實施手術。過去協和醫院的大夫自鳴得意他們有三件寶:病歷(他們的病歷最豐富),圖書館,老大夫。現在大數據使之相形見絀。

擇偶是最微妙,常常令當事人糾結的事情。拋開感情的因素,我以為當電腦完成了對你的種種測試後,它比你更清楚你的喜好。

阿法狗是人工智慧的一個里程碑。其偉大意義可以在宏觀和微觀的多個角度去認識。我們這裡只談它與頂級棋手的關係。最表面的看,是無可改變的勝負關係。深一層是師徒關係,從此頂級棋手開始向它學習棋道。更深一層的關係是,它徹底改變了頂級棋手的性格,改變了他們研習圍棋的方式。沒有阿法狗的時代,一小撮頂級棋手研習圍棋的方式有二。其一是創新。其二是學習,也就是模仿其他頂級棋手的創新。換句話說,創新是頂尖棋手的使命和專利。

非頂級棋手不試圖創新。第一,因為那幾乎不可能。第二,他們提升棋藝的最有效方式是模仿頂尖棋手。做這個功課還很吃力呢,不自量力地試圖創新將耽擱他們模仿性的研習。現在發生的事情就是頂尖棋手淪為非頂級棋手了。他們的研習方式立即轉變為努力理解阿法狗中他們沒見過的新招數、怪招數。每一次理解和吸收都是他們棋藝上的進步。學習阿法狗將吞噬他們的全部才華和精力。而苦苦思考創新將是得不償失。因為你曾經是最強,現在不是了。一句話,阿法狗問世之日,就是頂尖棋手的性格改變之時。

這樣,在機器人、電腦、大數據的衝擊下,人類行行業業中的好手藝沒有了,好腦筋沒有了,好的決策者沒有了。只剩下一小撮科學家。

- 09 -

資訊時代

中國人不愛讀書。這麼說片面偏頗了,中國學生愛讀一種書叫教科書。除此之外中國人不讀書。你到日本地鐵上去看看。1986年我從美國留學回來經過日本,東京地鐵看台上的陣勢令我震驚。站台上所有的人,真的不誇張,90%以上的人全拿著一本書或報紙等車。車來了,大家匆忙上車,找到自己的位置後掏出書報接著看。那時候中國人在地鐵站和車上什麼都不看。現在開始看了,統統都看手機去了。跟過去比進步蠻大啊。但是,除了何老師和我這樣的怪物還捧本大書,剩下都是碎片化閱讀。

這個閱讀跟古典的閱讀,抱著大書讀,讀《紅樓夢》《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完全不一樣。更不要說讀《論語》《史記》和康德。我不是貶低手機閱讀,我是說這是兩種閱讀。兩種閱讀的主體的狀態和特徵完全不一樣。古典式閱讀的讀者是主動的。手機閱讀的讀者是被動的。讀《卡拉馬佐夫兄弟》,讀《搶跑、病菌和鋼鐵》,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聽說了那本書,為之著迷,買來,或者借來,專心閱讀。

手機閱讀是怎麼回事?是闖進來的一個信息,從很多渠道可以闖進來,這個群給你這個信息,那個給你那個信息。你打開這個群的時候,不知道進入你眼帘的將是什麼樣的信息,什麼樣的文章,你統統都不知道。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前者是非常投入的。為什麼?因為你是主動找來了它,不然你借來或者買來幹嘛,你買它要花錢的。手機閱讀不要錢,你的投入沒有買書或借書大。古典的閱讀是有目的的。要幹什麼呢?當然也不排除是為了消遣。

但為什麼拿這個消遣,不拿別的方式消遣。更不要說很多人不是消遣,雖不一定是職業性的。他可能有一個更持久的興趣的追求,比如他是歷史學的愛好者,他在伺候自己的這個興趣和目的。手機閱讀是無目的的,因為是被動的嘛,它跟我撞上了。沒有目的的。選擇性的閱讀有目的、有結構、有章法。讀完這個,順藤摸瓜讀那個。手機閱讀散亂無章,天上地下,來什麼都看一眼,沒有任何目的、結構、章法。古典閱讀是高投入。手機閱讀是低投入。

誰造成了這兩種閱讀?高科技。高科技還真讓中國人有的讀了,不然什麼都不看的。現在中國人在地鐵上的手機90%的人都看。看紙質品估計在5%以下。

當然網絡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發表作品空間的擴大,增加的作者的數量。在比如前面討論的遊戲空間中,從網絡上可以輕易找到更多的同水準的對手。

- 10 -

教育

下面談教育。我們的教育真是麻木不仁,遲鈍得一塌糊塗。要說它今天的遲鈍麻木,就要先交代教育的歷史走向。如果講的是大教育的話,誰不受教育。但是我們通常說的教育是狹義的教育、專門的教育、進學校或者私塾接受的教育。

在古代的這個教育被貴族壟斷。普通人不可能受這個教育。他們受的是廣義的教育,跟父親學種地,跟師傅學做木工。那個時候不把它叫作教育,當然這其實也是教育。狹義的教育是被貴族壟斷的。

貴族的教育不教生產。有人問孔子怎麼種地,他說你別找我。貴族的教育教什麼?教生活,教你藝術化的生活。這個事情很高尚,這裡沒有誇耀,確實是比較高尚的。貴族有了錢,衣食不愁,以後呢,就非常容易陷到物慾當中,所謂酒池肉林。怎麼擺脫這個,不過荒淫無恥的生活。什麼叫荒淫無恥的生活?如果擺脫道德含義上的貶低,就是你的物質消耗已經夠了,你還過分地消費。

這就叫荒淫無恥,暴殄天物。孔子和西方同時代的這些偉大教育家貫徹同一個宗旨,教貴族子弟學會過藝術化的生活,以此來擺脫沉浸在物慾當中。孔子跟他一個學生對話。那個學生引用《詩經》的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說:好,我跟你一個認識。這句話什麼意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講如何製作玉器。玉包裹在石頭裡面,要先切開石頭,並把石頭去掉,然後雕琢、打磨。孔門師生是以此比喻完善自我。靠詩書禮樂琴棋書畫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不陷入物慾當中,不把自己貶低為一個動物。所以我覺得教導藝術化的生活是高尚的。但是你一定要記住一點,貴族教育是不教生產,只是教生活的。它當然普及不了。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多數人忙於生產,享受不了這個教育。

到了近代教育普及了。教授的內容也完全改變了。因為大工業需要工人識字和有點文化,要讓他們上幾年學。加上平等的思潮對等級制度的批評。教育開始普及。而普及後的教育的主體改變為教生產。此前倡導藝術化生活的教育邊緣化了。這是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三部即將揭幕。工作終結了,後生產時代來了。教育是聾子,是瞎子,感知不到時代的變遷,還在不遺餘力地教人們生產、生產、生產。他們到哪去上崗。該反省我們教育了,最起碼認為到今天應該是近代教育與古典教育合一,既要教孩子生產,也要教他們生活。教他們生產的本事後用得上用不上兩說著。教他們怎麼過藝術化的生活,教他們琴棋書畫、烹調、做細木工,幾乎一定會派上用場。增加生活的愉快是不會落空的。

你們都是受很好的教育。作為高考的優勝者進了汕頭大學。你們會玩什麼,咱們過過招。明天上湖裡游泳,還是打一場籃球。你們未必能勝過我這個老者。因為你們受過的教育不教這些。我的那個時代其實也沒怎麼教,但是和你們的時代不一樣,因為還有空閒,所以我們還會玩兒。你們接受教育的時代,中國教育走入一個極致的、殘酷的格局:學歷軍備競賽。教的東西都是硬邦邦的,都是生產,完全不教你藝術化的生活。

我剛才重申,我們即將進入的是後生產時代、後工作時代。今後的工作是頂級科學家在設計,多數的生產活動就交給了機器人。剩下的人幹什麼呢?一個星期干兩三次,每次干半天。教育的一個目標是培養一小撮科技精英,他們必備的條件是卓越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不可以在教育過程中用太多的應試挫傷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多數人主要是學習生活。日後他們中的多數人將靠領取高額的福利金生活。你還別樂,這一天不算遙遠,你可能見到。你會覺得我說的是天方夜譚。但是你每天都在接受如何生產的知識,聽一個晚上的天方夜譚有什麼不好。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扁平化的。翻來覆去地複習,它的成果是把學習潛力低端的人的成績提升。本來數學潛力很差的人,經過艱苦的努力幾何的考試成績可以壓倒好多美國學生。日後他可能做廚師,可能做快遞員,努力通過解析幾何學的考試有什麼用。而與此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把高端的學生的潛力壓住了,因為它不給高端的學生自主發育的時間,他們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日後不會成為頂級科學家。我們社會日後的發展依靠誰呢?

我們的教育要分流。教育要教多數學生學會玩耍和娛樂,也教一點生產本領。能上崗上崗,上不了崗就上不了崗。關鍵是一定要把非常有創造潛力的這一小撮人托舉上去。扁平化的教育完不成這任務,乃至我們缺乏高端人才,根本沒有。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在中國大陸受過12年中小學教育的人,拿到了科學諾貝爾獎,一個都沒有。因為他們在中小學的時候已經被修理慘了。你們稍微強一點的人都必須具備一種素質,抗打壓抗的素質。但是人家的天才少年就沒被修理,你的創造力怎麼跟人家比。愛因斯坦說,他曾經有一次為了一門考試複習了一個月,三四個月都沒有緩過來。我們的學生還能緩過來嗎?

我們教育大錯特錯。我們處在一個工作即將終結的時代,卻還不遺餘力地教工作,一點也不教人愉快地生活。

未來的世界極端地仰仗一小撮科學家,可是我們培養不出頂級的科技人才。我們要徹底反省,明白自己處於人類歷史發展的哪個時點。我們還在老路上還開足了馬力,但是馬快沒用,因為跑錯了方向。

- 11 -

結語:回看我們這個物種

最後反省一下我們這個物種。開篇時我說我們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演化的軌跡從來都不是所有成員一起決定的,像大猩猩和羚羊一樣,是一小撮,頂多三分之一成員,導致了物種進化的方向。他們的特徵決定了日後物種主體的特徵。人類的生存靠文化不靠身體來適應環境。我信奉精英史觀。人類進化的方向是精英決定的。但在方向既定後,在後現代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的效率、打仗的效率,取決於每個農人、工匠的技巧,每個戰士的武功。大家共同組成了一個團隊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但是再往前走就很詭異了。不需要每個個體有很高的技能,不需要每個個體用足自己的腦筋。科技精英們開發出的工具好極了。你傻點不要緊,真的走到了這一步,回過頭來看,我們這個物種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種?是這個星球上的巨無霸,70億人口,誰也惹不了我們。然而今天決定它方向的是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不到的科學家們。剩下的人在搭便車,玩電游,做著碎片化的閱讀。

我並未篤信和痴迷自己所說的東西。因為我是個懷疑論者。一個徹底的懷疑論者的懷疑中,從來都包括他自己。我說的對不對我不知道。但是我是誠實、由衷的講述這兩三年我腦子裡一發不止的這些想法,就是人類分明呈現出其文明上升、其大眾弱智化的趨勢。今天端出來,供大家思考和批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