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百年毒史:一個國家的墜落,美墨兩國的恩怨

mars的寫字檯 發佈 2020-07-02T16:45:37+00:00

Silvana Patenostro,「Mexico as a Narco - Democracy」,World。



導言:43人事件

故事的開始在墨西哥南部格雷羅州的一個小山村,名為阿約特茲納帕。雖然格雷羅州是個旅遊勝地,卻是不折不扣的窮地方,阿約特茲納帕更是其中的代表。



但這個小山村卻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此地學校出過兩名六七十年代著名的游擊隊領袖,盧西奧.卡巴納茲和赫那羅.巴茲奎茲。

該學校的學生有個傳統,定期到附近的城市「傳杯子」,即募資,伴隨著演說和遊行。

2014年9月26日,大約100名學生,再次開始了他們的「傳杯子」之旅。

這些學生里大部分為新生,由少數老生帶領,他們沒有想到,10幾個小時後,會遭遇怎樣的人間地獄。

這次「傳杯子」的旅程,像往常一樣不那麼順利,一路上和當地警察發生了多次的小摩擦,學生與經常的敵意,已經由來已久。

當然,今天的警察分外的警惕,因為伊瓜拉市的市長阿巴爾卡和他的夫人正在當地舉行他的連任選舉的宣傳集會。

這位市長跟販毒集團「戰士聯盟」的交往很深,他的夫人更是出生在販毒世家。當遊行學生進城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正是集會的高潮,引得市長勃然大怒,揚言:「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幾個小時候,一群武裝分子與警察的混合部隊便襲擊了遊行學生群體,蒙面武裝分子當場便開槍射擊,人群四處逃散,當場便有6名學生死亡,20多人受傷。

還有來不及逃脫的43人被警察帶走,隨後交給「戰士聯盟」,遭遇屠殺。

這次事件,死亡的人數遠不止紙面的數據,43名學生失蹤期間便在墨西哥引起軒然大波,導致數萬名群眾上街遊行,要求這43人平安歸來。



可惜,等來的是噩耗。

我們說到墨西哥,想到的是什麼?

龍舌蘭酒?瑪雅金字塔?陽光海灘?

不,是毒梟,是毒品。

墨西哥與阿富汗、金三角並稱為世界三大毒品來源地,與其他兩處處於國界交線處的特殊地緣環境不同,墨西哥的制毒、販毒,都是在國家的範圍內的。

墨西哥是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這是一個涉及百年的歷史問題。

初期:1910-1960年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鴉片製品、大麻等毒品在美國甚至是合法的,除了醫用,還被用來做日常消遣,從香菸到飲料,都有使用。

直到1903年,可口可樂還以古柯葉(海洛因原料)為原料,從1890年代開始,美國還是對精神類藥品進行限制,花了30年時間,從1912年的《海牙禁毒公約》到1914年的《哈里森法案》,全面對毒品進行管控。

嚴格管控之下,帶來了貨物短缺和價格飛漲,大量的不法之徒、黑幫人士對這門生意產生了興趣,如大名鼎鼎的盧西亞諾(教父原型)第一次被捕便是因為販毒。



美國對於毒品的市場需求引起了墨西哥的注意。

墨西哥的氣候有著種植罌粟的天然優勢,尤其是位於西馬德雷山脈的「金三角」地區。在這個地區,很多美國的逃犯、被驅逐的不法移民,憑著對美國的熟悉開始組織起一個粗糙的墨西哥到美國的販毒網絡。

墨西哥本地對於毒品的需求並不大,大部分毒品自從種植開始便是為了銷往美國,因此越境的問題頻發。

本來墨西哥是有希望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的,1883年的時候,墨西哥便有著一部控制鴉片製品的法案,並在1891年第一版的《聯邦衛生法典》中得到重申。

1917年開始墨西哥經歷了幾輪的政治變革,幾任的掌權者對於毒品都是反感態度,但是墨西哥的一直都處於動亂,很多外圍地帶的州長,尤其是北方靠近美國的幾個州,完全處於自治自管的狀態。

他們通過巨額利潤的毒品生意,支持自己的政治領袖,輸送利益和選票,一直沒有在禁毒的打擊範圍內。



總體而言在20世紀的初期,墨西哥禁毒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歇,但是地方軍閥的販毒生意卻愈演愈烈。

二戰期間,墨西哥鴉片出口額急劇增長,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美國與墨西哥政府之間達成了某種協議,以便為受傷的士兵提供嗎啡,包括大麻也是如此,繩索製品的需求激增。

但是到戰後,毒品貿易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原本屬於地方軍閥的生意卻在墨西哥境內鋪了開來,開始出現了很多小團體型的毒販。

甚至很多毒販在錫那羅亞州收復庫拉亞坎開起了商店,光明正大的販毒,毒販與警察之間開始爆發了激烈的鬥爭,一時間庫拉亞坎滿街都是毒販。

墨西哥總統米蓋爾毅然採取嚴格的禁毒措施,當政策下行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米蓋爾總統家掃毒的權力交給了總檢察長辦公室(PGR),由聯邦司法警察(PJF)來輔助執行。

但是相關的掌權人物並沒有剷除毒品產業的打算,他們採取大毒販整合小毒販的方式,將每個地方的販毒頭部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建立起「警匪一家」的關係。

可以說,後來墨西哥的毒品產業發展跟當時的執政黨政策有著重要關係,此時的警察負責監督毒販生意,保障整個產業處於良性競爭,能夠及時拿到屬於自己的利益。

這不由讓我想起香港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的那個年代,而墨西哥此時依然不定期展開「掃毒」行動,這倒也不是裝裝樣子,而是用來排除異己和清掃一些不受管制的毒販。

墨西哥毒品產業的這把火,開始逐漸蔓延了起來。

中期:1960-1990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毒品交易在美國、歐洲及中東開始壯大,進一步推動了這個產業的擴張。

此時大麻這個產業也開始發展了,以前大麻只是美國的嬉皮士人的玩意兒,到這個時候開始轉變到大眾領域。



1975年時,墨西哥的大麻供應,占據美國消費的95%。

與此同時,世界販毒格局也在變化,曾經占據統治地位的「法國販毒網」,即土耳其提供原料,法國馬賽進行加工,最終運往紐約,開始走下坡路。

在60年代以前,美國80%的海洛因是通過這個網絡流入的,1972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土耳其對鴉片種植進行了禁止,鏈條頂端的空缺,導致了整個交易網的癱瘓。

毒販們不願意放棄長期以來的高額利潤,開始尋找新的毒品來源,墨西哥成為一個上上之選。

比鄰美國,且毒品生意可以受到官方庇護,不但有適合的土地,還有大量的廉價工人可以僱傭。

在1972年-1975年期間,墨西哥的海洛因在美國市場的占比從10-20%激增到70-90%。

產業規模的擴大,其中的翹楚者身份也開始了變化。

「毒梟」這個頭銜被賦予給了一些國際大型販毒集團的首領,這是一種地位上的提升。



在此之前,哥倫比亞曾是拉美地區另一大毒品原產地,但是70年代末,哥倫比亞實行了嚴格的禁毒措施。

這不僅為墨西哥的毒品生產擴大了需求,同時墨西哥也成為了拉美地區中轉站的唯一選擇。

以1950年代起家的墨西哥販毒組織「埃雷拉兄弟會」為例,他得益於產業環境蒸蒸日上,開始迅速擴大。

每年經手的毒品在10噸以上,零售總額達20億美元,這可是在七十年代。毒品生意一度成為墨西哥經濟的支柱產業。

終於美國眼看著鋪天蓋地的毒品湧入,數十億美元外流的狀況坐不住了。

理察·尼克森總統開始了第一波禁毒行動,1969年美國政府在美國邊境開始了頻繁的攔截行動,但是這種頻繁越界的行為卻引起了墨西哥政府的反感。

美國不得不以合作的方式來代替,1971年,美國為墨西哥政府提供直升機等飛行器,希望對方播撒除草劑來抑制毒品種植,但是這一計劃依然受到了墨西哥的抵制,因為墨西哥官方認為未經嚴格測試的除草劑會嚴重破壞墨西哥的生態平衡。

一直到1974年,福特繼任美國總統,一年後再次與墨西哥政府交涉,終於有所突破。

在1975年新上任的洛佩慈.波蒂略政府開展了一場與美國合作的「禿鷹計劃」,上萬名武裝士兵侵入「金三角地區」,對該地區進行無差別的軍事行動,同時美國提供的飛機開始播撒除草劑「百草枯」。

實際上,「禿鷹計劃」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該計劃持續數年,美國的海洛因數量少了一半。

但是這場計劃卻並沒有真正動到那些「毒梟」頭上,他他們將生意從山溝里轉移到墨西哥第二大城市:賈利斯科州的瓜達拉哈拉。

這場行動,無疑讓墨西哥的毒品產業更加中心化了,小毒販們被剔除,毒品交易更加集中在大毒梟的手中。

行動後的七十年代末期,毒品生意再次回到了之前的水平。

八十年代開始,得益於之前剔除小魚的行動,墨西哥出現了新型的毒販組織——毒品卡特爾,即由多個販毒組織組成的大型販毒集團。

而一種新型高利潤毒品,也在美國大地上如野火一樣蔓延開來,那就是——古柯鹼。

1980年有墨西哥「販毒教父」之稱的加拉多,吞併整合了一大批販毒組織,建立起「瓜達拉哈拉卡特爾」,平均每個月向美國走私1.81噸古柯鹼。



1989年,加拉多被捕後,該組織分裂,形成數個新組織,一直到今天,墨西哥大部分的販毒集團都來自該組織。

後期:1990-2000年以後

90年代伊始,墨西哥迎來了新的一輪動亂。卡洛斯.薩利納斯(1988-1994執政)開始了一輪新自由主義的政策。

墨西哥大量的國營企業被私有化,包括電信、航空、鋼鐵、鐵路、農業、銀行等等,在1987年福布斯榜上只有一個墨西哥富豪,而到了1944年有24位墨西哥富豪入榜,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

墨西哥國內日用品價格飛漲,但是收入卻大幅度下降,工農底層勞動人民的福利被取消,醫療教育等公共福利銳減。

到1995年,100萬個工作崗位在墨西哥消失,1996年,3750萬適齡勞動力有800萬人失業,500萬人從事非正式職業。

墨西哥的出口經濟受到美國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影響,農作物出口競爭力被限制,墨西哥在內憂外患之下,經濟崩潰。



底層人民要麼無工可做,要麼備受剝削,中產階級的積蓄因為比索和美元掛鈎,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所有人將目光投向了墨西哥的傳統犯罪行業——毒品業。

農民們的玉米賣不出好價格,那麼便種植大麻和罌粟,城市失業的工人為販毒集團賣命博得餬口的收入,警察與軍隊的收益微薄,便為販毒集團提供保護。

這一切看似因為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其實是因為美國。

以前的墨西哥屬於地方軍閥和少數掌權分子與毒販勾結,而90年代開始,墨西哥的毒品生意開始滲透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

1993年,美國國內的80%古柯鹼來自墨西哥,墨西哥毒品業成為嚴重影響世界的重要問題。

2000年,墨西哥大選,統治墨西哥71年的革命制度黨終於下台,變革聯盟黨派候選人福克斯當選墨西哥總統,墨西哥的政治變革邁出了重要一步。

福克斯任期,墨西哥政府重新招募了1萬名以上的聯邦警察,抓捕了5萬多名毒販,美墨邊境查獲的毒品增加了50%。

本來,新總統新氣象,美墨的關係似乎可以重新尋求突破。

當福克斯造訪美國時,是小布希總統接待的第一個外國元首,卻無功而返。



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進入倒退,美國自己的失業率激增,福克斯的輸送工人計劃無果。

數日後,雙子塔轟然倒塌,美墨開放邊界變得遙不可及。

邊境頻率越來越高的禁毒行動,也導致了墨西哥農村在邊境務工的困難,福克斯任內可以做的事情,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2006年福克斯的繼任者,卡爾德隆當選墨西哥總統,繼續加大禁毒力度,與美國簽訂合作禁毒的《梅里達倡議》等,通過軍事手段抓捕大毒梟,截止到2009年,37名大毒梟名單,已有25人伏法,2011年墨西哥政府抓捕了1.1萬名毒梟,墨西哥監獄人滿為患。

但是,卡爾德隆的強硬政策並沒有預想的那麼有效,墨西哥的毒品卡特爾分裂,從7個分裂到20個,為了爭搶市場,毒品產量反而增長。

2009 年,墨西哥的罌粟種植面積為 1.95 萬公頃,是2006年的3倍,大麻和鴉片產量分別排在世界第一、第二位,其次,墨西哥國內毒販的權力平衡被打破,反而導致了一輪惡性競爭,暴力衝突層出不窮,民調顯示,72% 的墨西哥人認為他們居住的城市並不安全。

墨西哥的肚皮問題徹底成為「毒瘤」,一些學者認為墨西哥註定將成為「失敗的國家」。

時到今日,開頭那樣的43人事件在墨西哥依然沒有停止,並不是「陣痛」一說便可以搪塞過去的。

經過百年的孕育墨西哥的毒品問題枝葉繁多,將會任重而道遠,也可以我們這些身處安全國家的人們帶來警示:

遠離毒品,警鐘長鳴。



數據來源和參考資料

Courtney Farrell,The Mexican Drug War,ABDO Publishing

Company,2011,p. 19

Silvana Patenostro,「Mexico as a Narco - Democracy」,World

Policy Journal,Vol. 12,No. 1,1995,p. 44

《墨西哥毒品問題及其未來走向》-現代國際關係

《毒品史》[墨] 卡門·博洛薩 / [美] 邁克·華萊士

《美國與墨西哥禁毒合作中的不對稱性》張勇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