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蔣介石大舉進攻西北解放區的挑戰,毛澤東只說了兩句話?

品文博苑 發佈 2020-07-02T12:39:56+00:00

全面內戰爆發後,蔣介石妄圖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消滅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事與願違,反而在戰爭的頭8個月,不可一世的蔣介石就遭到了慘敗,損兵折將71萬。

全面內戰爆發後,蔣介石妄圖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消滅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事與願違,反而在戰爭的頭8個月(1946年7月到1947年2月),不可一世的蔣介石就遭到了慘敗,損兵折將71萬。

1947年3月12日,蔣介石令胡宗南指揮14個旅14萬人為主攻,從洛川、宜川一線分兩路向延安進犯;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部、榆林第22軍共34個旅23萬人為策應,相繼由西、北兩面出動:國民黨軍統帥部先後抽調100架左右的飛機,對延安及其附近大肆轟炸。胡宗南氣勢洶洶狂言道:「三日之內占領延安。」

彭德懷獲悉情報,忙調一個團守衛延安機場,防敵空降。並親自勸說毛澤東儘早撤離延安。

毛澤東說了兩句話:「我是要最後撤離延安的。」「我還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呢。」

3月13日,胡宗南14個旅兵分兩路,向延安發動猛攻。50多架敵機整天輪番轟炸。警衛人員幾次請毛澤東轉移,他不走,總是那句話:「我還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呢。」

一顆炸彈就落在毛澤東的院子裡,爆炸聲中山搖地動。毛澤東當時一手端茶杯,一手抓筆在地圖上畫。爆炸的煙霧使窯內一片昏暗。煙塵散去,毛澤東左手仍然端著茶杯,地上沒有一星茶水灑出。筆仍在地圖上畫,那條調兵行進路線沒打一點折扣!當時,受爆炸驚嚇之後的工作人員們見此情景,不由得又吃一驚,被毛澤東的安祥驚得目瞪口呆。

警衛參謀賀清華拿來一塊落在院裡的鋸齒狀彈片給毛澤東看:「主席,多險哪,你必須馬上轉移了!」毛澤東接過彈片掂一掂,咧嘴一笑:「好嘛,能打兩把菜刀呢。」

3月16日中午,毛澤東正同周恩來、彭德懷談戰爭。談到上星期舉行的保衛邊區動員大會,步槍紅纓槍挺立如林,口號聲震天動地時,毛澤東說:「群眾發動起來了,其勢如暴風驟雨……」話音未落,敵機投下的兩顆重磅炸彈在門前不遠處同時爆炸。門窗玻璃全部震碎,氣流像強颱風一樣衝進來,窯洞受到震盪和衝擊嗡嗡作響。

警衛人員猝不及防。氣浪過去再看首長,毛澤東用手將身上的塵土輕輕一拂,笑道:「他們的風不行,連我一個人也吹不動。我們的風起來就不得了,要將他們連根拔!」周恩來和彭德懷都放聲大笑。

傍晚,新四旅的幹部來了,匯報完西華池戰鬥的詳細情況後,又紛紛勸毛澤東馬上撤離延安。毛澤東將手一拂,接著又在桌上輕輕一擊:「不要說了。我有言在先,我是要最後撤離延安的。」

至此,我們才明白「有言在先」的分量,才明白彭老總何以那麼認真著急。

3月18日黃昏,毛澤東同王震談話,東南方向槍聲大作,敵人先頭部隊已經進犯到吳家棗園。

一陣沉重急促的腳步聲傳來,彭德懷跑步趕到。彭老總是個急性子,說話像打機關槍一樣快。他極少有這種焦急跑步的情況。喘著粗氣吼:「怎麼主席還不走?快走快走,一分鐘也不要呆了!」

同志們都感到了形勢的嚴峻。龍飛虎不及報告,破門而入:「主席,彭總發脾氣了,請你立刻出發。」

王震忙說:主席,今天便談到這裡吧。你必須儘快撤離。」

周恩來也勸:「主席,時候到了,該走了。」

毛澤東穩穩坐在椅子上,問:「機關都撤完了嗎?」

「早撤光了。」好幾個喉嚨搶著回答。

「群眾呢?」

「走了,全撤離了。」

「嗯,」毛澤東滿意地哼了一聲,「好吧,吃飯!」

毛澤東有言在先,要最後一個撤離延安。現在已經是最後一個撤離。可他又要吃飯!糟了,首長和衛士們突然想到毛澤東還有一句話,他還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呢!

槍聲已經近在耳畔,一陣緊似一陣,中間還夾雜著手榴彈的爆炸聲。同志們火燒屁股一般急。飯菜早已裝在飯盒裡準備帶到路上吃,這時不得不拿出來,匆匆擺放在毛澤東面前。毛澤東吃飯本是狼吞虎咽,有名的快。今天同志們越急他越吃得慢條斯理。他是下決心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呢!

周恩來把彭老總請來了。彭老總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就吼起來:「主席怎麼還不走!龜兒子的兵有什麼好看的?走走走,部隊代你看了,你一分鐘也不要呆了,馬上給我走!」

毛澤東望望心急如火的彭德懷,固執地繼續往嘴裡撥飯。彭德懷像是要去奪他的筷子,到底還是忍住了,驀地轉臉,瞪起眼朝秘書和警衛人員吼:「還愣什麼?把東西搬出去!」

秘書們急忙清理辦公桌,而窯洞外,汽車馬達已經轟隆隆震響。

毛澤東皺了皺眉,說:「把房子打掃一下,文件不要丟失。帶不了的書籍可以留下擺整齊,讓胡宗南的兵讀一讀馬列主義也有好處。」

毛澤東放下筷子,環顧一遍打掃過的居室,一聲不響地走出窯洞。他先打量一遍周圍的每個人,然後雙手一背,久久凝視寶塔。他吮了吮下唇,喉嚨里咕嚕響著吞下一口唾液,將目光轉向槍炮大作曳光閃耀的東南方。良久,他的嘴角一沉,出現兩道深深的表示輕蔑的紋絡,對站立身邊的周恩來及所有工作人員說:「我本來還想看看胡宗南的兵是個什麼樣子,可是彭老總不干,他讓部隊代看。我惹不起他,那就這樣辦吧。」

毛澤東走近吉普車,登車之際,突然轉回頭,發表宣言一樣大聲說:「同志們,上車吧,我們一定還會回來的!」

為了這一句「有言在先」,一年後周恩來不得不大費心思。那時毛澤東親自製定了宜川戰役,殲敵五個旅,擊斃29軍軍長劉戡。西北戰場轉入大反攻,全國軍民都轉入大反攻。延安已是指日可待,但是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局又要求毛澤東儘早東渡黃河,到一個對指揮戰爭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

若依著毛澤東的性子,他有言在先,那是非回延安不可的。為了勸毛澤東過黃河,周恩來與任弼時反覆研究,做了充分準備。幸虧毛澤東「有言在先」不少,其中一句「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周恩來深知毛澤東的性子,且又是談話的大師,他先問毛澤東宜川一役,可以不可以說打敗了胡宗南?

毛澤東說:「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周恩來抓住機會馬上說:「主席講過,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現在打敗了胡宗南,為了奪取全國勝利,我們的前、後委與工委應該合併到一起了。」於是,周恩來要說的話就讓毛澤東先說出來了:「那麼說,我們要離開陝北了?」

周恩來立刻點頭:「對,中央留在陝北的目的已經達到,需要到一個對指揮戰爭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就這樣,毛澤東沒有回延安,東渡黃河去了西柏坡。

在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不肯離開陝北,明確講了兩條理由,他說:「好多地方來電報,催我過黃河。中央有個安定的環境,對指揮全國作戰也的確有好處。不過,我有一個想法。我們在延安住了10來年,一直是處在和平環境中。

現在一有戰爭就走,我無顏對陝北鄉親,日後也不好再見面。我決定和陝北老百姓一起,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我不離開陝北還有一個理由,胡宗南有20多萬人馬,我們只有2萬,陝北的比例是十比一。我們其他戰場要好得多,敵我力量對比不這麼懸殊。

黨內分工我負責軍事,我不在陝北誰在陝北?現在有幾個解放區剛剛奪得主動,我留在陝北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戰場就可以減輕壓力。」

撤出延安後,中央在棗林溝召開一次會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五個常委作了明確分工。毛澤東說:「現在我黨面臨的任務很多,但是第一位的是從軍事上打敗國民黨蔣介石。沒有這一條,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常委會決定,由毛澤東負責全國的軍事指揮。他是事實上的最高軍事統帥。由周恩來協助毛澤東實行軍事指揮。我在毛澤東和周恩來身邊參加了解放戰爭的全過程。那種全局性的戰略決策自不必說,就是各戰區的各個戰役,凡是能說出名來的戰役,幾乎無一不是由毛澤東在周恩來協助下作出決策,甚至制訂出具體詳細的實施計劃。

毛澤東曾對王震說:「到哪個地方都有電台聯絡。我在陝北,天下大事我都可以知道。」無論哪個戰區的戰役打響,電台都會格外忙碌。比如遼瀋戰役,毛澤東共向東北戰場發出電報77封,全都自己動手,像文人寫小說似的,不僅構思好整體框架,還想好了細節。甚至細到總攻發起之前士兵飯碗裡有沒有肉,沒有肉就殺馬吃!


毛澤東轉戰陝北,前半年最緊張。先後搬遷過12個縣,37個村鎮。幾乎沒有一天身後不背了胡宗南4個旅或7個旅,甚至十幾個旅的追兵。既要對付眼皮下的敵人,又要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中國也只有毛澤東堪勝此任!

那次毛主席住到一個山溝小村,立刻將全國各戰區的軍事地圖取出。牆上掛的是地圖,炕上桌上攤開的是地圖,就連老百姓的醃菜缸上擺的也是地圖。秘書和參謀不停地送來各戰區的來電,然後又帶走毛澤東下達命令的電文。

敵人用什麼電台測向儀查到了工作的位置。劉戡率4個半旅瘋狂撲來,用「流星探馬」形容我們的騎兵偵察員一點也不為過。一會兒一報:「敵人距我們還有30里!」「敵人已迫近到20里!」「敵人已經不到10里!」……

毛澤東想大事的時候是容不得人去打擾的。可是形勢緊迫,一名衛士便接連幾次進屋「打攪」毛澤東,報告敵情。「打攪」過三次,毛澤東發脾氣了,大手重重地拍在鋪滿軍用地圖的木桌上,喝斥道:「什麼10里8里?我這裡有960萬公里!你去吧,不要在這裡幹了。婆婆媽媽的,你去站崗還比較合適。」

就這樣,這名衛士變成了站崗的警衛戰士。

打沙家店戰役時,毛 澤東住在梁家岔。距沙家店不到20里。戰役計劃是毛澤東想好,與周恩來研究後,向彭德懷下達命令。下命令之後,戰役開始前,毛澤東由楊家園子前進到梁家岔。戰役對西北戰局有決定意義,毛澤東十分重視。一到梁家岔,毛澤東立刻與彭德懷通電話,作了許多具體指示,很詳細,連挖不挖戰壕,挖在哪裡都講到了。

沙家店戰役打了3天2夜,毛澤東3天2夜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吸掉5包半煙,喝掉幾十杯茶。殲滅鍾松的36師,俘敵6千餘人。末了揮毫給彭德懷寫下12個大字: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放下筆晃了晃剩下的大半瓶白蘭地:「唉,拿錯酒了。」

毛澤東就是這樣迎接挑戰,指揮戰鬥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機關撤出延安起,至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東渡黃河離開陝北,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堅持轉戰在陝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容地指揮著全國各個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作戰。

人民解放軍經過延安、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沙家店7次戰役,共殲國民黨軍3.7萬餘人,國民黨對西北地區的進攻沒有得逞1948 年4月22日,延安重新回到人民懷抱,毛澤東的英明預見實現了。

面對蔣介石,國民黨的挑戰,毛澤東可以說是針鋒相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一生都是強者。可以看出,毛澤東從不認輸,從來不曾在任何屈辱的環境下低頭。干任何事情,不獲全勝他是不肯善罷甘休的。

在戰爭年代,他總是以最大的勇猛精神去迎接挑戰。他藐視敵人是因為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未來。他為自己內心深處不可動搖的信念所驅使,常常會有驚人之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