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建築系 1956年匯入西安建築工程學院

少數民族研究 發佈 2020-06-21T09:59:54+00:00

向東北大學致敬時間:2018-12-25 東北大學建築系從1928年開創到停辦,再到恢復,1956年匯入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在28年中,歷盡戰火硝煙、風雲變幻,雖然一路沉浮跌宕,又始終一路慷慨高歌,在舉步維艱的苦難歲月里,她將才情與深愛奉獻,在百業待興的火熱建設高潮中,她又把青春

向東北大學致敬

時間:2018-12-25

東北大學建築系從1928年開創到停辦,再到恢復,1956年匯入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在28年中,歷盡戰火硝煙、風雲變幻,雖然一路沉浮跌宕,又始終一路慷慨高歌,在舉步維艱的苦難歲月里,她將才情與深愛奉獻,在百業待興的火熱建設高潮中,她又把青春與熱血的爐火點燃。 今天,追憶東北大學建築系,萬般情感難以自抑,也許,用林徽因的詩或可代表那感念的心緒——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向東北大學致敬


東北大學,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四個源流之一。 早期的東北大學,給西安建大學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她曾經一度的輝煌和歷經苦難劫波卻又始終壯心不已的精神。

東北大學校門(1928年)

20世紀上半葉,祖國孱弱,列強侵犯,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侵略者將侵華野心連同火炮槍彈一起,傾瀉在中國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戰後的日本,拉開了侵略中國東北的序幕,以辦教育之名行奴化中國大眾之實,妄圖通過文化侵略達到對中國徹底的占有。 1921年初,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教育廳廳長謝蔭昌,滿懷熾熱激情,在一個深夜叩開了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張作霖的家門,他們向張作霖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 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宣告成立,王永江為首任校長。學校按照現代大學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學科。其土木工學系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創辦較早、實力較強並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土木工程專業教育基地。

王永江 東北大學校訓

東北大學首屆開學典禮(1923年10月24日)

1928年6月4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發生,張作霖因其反日立場,被炸身亡。身負國恥家恨的張學良走到了歷史前台,在擔任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的同時,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希望通過教育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自強。 張學良對東北大學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治校期間,他深化「知行合一」思想,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為辦學宗旨,採取了一系列學校建設和管理的新舉措。 20世紀20年代末,東北大學以其學科豐富,舍宇壯麗,設備充足,良師薈萃,學風淳穆,極一時之盛,成為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

張學良

1928年8月,張學良邀請剛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成歸國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前往東北大學任教。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合影

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雖重病在身,卻非常細緻地為梁思成、林徽因考慮了他們的未來。他在1928年5月13日給其長女梁思順的信中寫到,「清華、東北大學皆請他,兩方比較東北為優,因為那邊建築事業極有希望……所以我不等他回信,徑替他做主辭了清華……」 而早在赴東北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之前,梁思成也已為這個即將誕生的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個本科學制的建築系寫下了他的辦學思想:「溯自歐化東漸,國人競尚洋風,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為標準,……而我國營造之術亦慘於此時,墮入無知識工匠手中,西式建築因實用上之方便,極為國人所歡悅,然工匠之流不知美醜,任意壘砌,將國人美之標準完全混亂,於是近數十年間,我國遂產生一種所謂外國式建築,實則此種建築作風,不惟在中國為外國式,恐在無論何國亦為外國式也。本系有鑒於此,故其基本目標,在挽救此不幸現象,予求學青年以一種根本教育。」 開創中國人自己的建築教育道路,讓學人真正了解中國自己的建築文化,使中國建築在世界現代建築的發展中發揚光大,便成為梁思成終其一生矢志不移、始終踐行的重要使命。 因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到來,東北大學建築系正式創辦。1928年,是中國農曆的龍年,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學制的建築學專業在白山黑水間點燃了中華民族建築復興的火種。

東北大學建築系首屆畢業生合影(二排右一為我校郭毓麟教授)

此後,龍的傳人們開始了中華民族沉寂百年的建築追夢。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陳植、蔡方蔭、郭毓麟、劉鴻典、林宣、張劍霄、陳紹蕃……他們一個個走出來,在舉步維艱、百廢待興的歲月中,以滿腔的熱情、卓絕的才情,支撐起中華民族建築教育的脊樑!

東北大學建築系教師合影(右二為梁思成,前坐居中者為陳植)

為了實現「東西營造方法並重」的教學主張,培養具有中國式建築審美標準的建築師,在東北大學建築系,梁思成一方面結合母校賓大的模式開展教學,增設了中國宮室史、營造則例、東洋美術史等課程。同時,他忍受著極端艱苦的條件,深入城市鄉村,開展對中國古建築的調查測繪。他還將知行合一、重視實踐的方法貫穿到建築設計的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們創作新建築,鼓勵學生在民族的建築文化遺產中吸收營養。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調查瀋陽北陵

梁思成以其大半生的教育生涯化育桃李無數,使中國的建築教育應國家危亡而生,未因國運危亡而斷;而他竭盡才智,對我國古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所作的卓越貢獻,更是源於他對祖國的濃烈熱愛以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的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整理及保護,我們便不能忽略對中國建築的研究。」他自回國任教始,便傾盡心血為中國著名建築典籍《營造法式》做注釋,修補了再修補,考證了再考證,增訂了再增訂,歷時41年之久,才最終定稿。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中國首位女建築師,雖然在東北大學建築系工作僅兩年多時間,卻仍然以她獨具的魅力,給後世學人留下了永遠的馨香……

青年林徽因

林徽因在東北大學建築系擔任美學和建築設計課教師,經常把學生帶到北陵和瀋陽的故宮上課,以現成的古建築做教具,實地講解建築與美的關係。她淵博的學識、犀利的談鋒、爽朗幽默的性格,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林徽因在調查古寺廟

自林徽因始,東北大學以及今天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專業戶外教學的傳統便長久地保持了下來。 東北大學建築系第三屆學生林宣在回憶他們當時上初步設計課時說:「一年級和兩個高年級班同在一個大製圖室,夜間燈火通明。晚自習時老師來改圖,常常是三個班一起改,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觀摩。」而這種幾個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老師統一改圖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優良的學習風氣,在今天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依然可見。 1930年,是東北大學建築系意氣風發的一年。在梁思成的努力和熱情邀請下,當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時的同窗童寯、陳植,以及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蔡方蔭等同學朋友重聚東北大學。他們志同道合,建立了「梁、陳、童、蔡營造事務所」,一面經營建築設計事務,一面開展建築系的教學實踐,使建築系成為東北大學「最健全、最用功、最和諧的一個系」。

童雋、陳植、蔡方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合影

東北大學建築學專業,1928年至1931年共招收三屆學生計23人,培養了劉致平、郭毓麟、劉鴻典、唐璞、張鎛、趙政之、林宣等後來在中國建築學界卓有成就的大師、學者,而他們在其後的歲月中也始終不忘傳播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先賢創建的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建築思想。

東北大學建築系第三屆畢業生合影(後排左三為我校林宣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學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所流亡大學。在一路求學、一路鬥爭、一路顛沛流離的14年中,東北大學與其他學校分分合合,在困頓中求生存,絕境中續薪火,始終固守著中華崛起、民族復興的信念。 懷著對祖國的拳拳之心,艱難辦學的張學良校長出資8000塊現洋,資助畢業於東北大學並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成功粉碎了日本霸占我國東北合法化的陰謀。1932年7月30日,劉長春手執中國國旗闊步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國人在國家、民族問題上的堅定與堅強,而這也是中國首次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1936年,東北大學遷至西安,在陝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校址上開闢校舍。有感於「九一八」後國破校散的處境,張學良在禮堂基石上題詞:「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慘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1938年春,日軍轟炸西安,東北大學不得不再度遷校,南下四川三台。 1938年7月中旬,國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北聯合大學之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以及私立焦作工學院合併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師生共142人併入,其中土木系主任金寶禎教授與土木系部分師生併入新組建的西北工學院土木系。 1945年8月,東北大學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的勝利。1947年2月,東北大學在瀋陽北陵原校址開學復校。 東北全境解放後,為適應國家建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瀋陽工學院。1950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發布命令,將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合組為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長沼湖,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南湖。

東北工學院大門(1950年)

同年,東北工學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在建築系主任、原東北大學建築系第一屆畢業生郭毓麟的努力下,建築系第二屆畢業生劉鴻典、第三屆畢業生林宣等相繼到校任教,他們將老東北大學建築系的精神理念繼續傳承,著名學者張劍霄、陳紹蕃也應聘奔赴東北工學院。

館藏東北大學畢業證書(1930年)

1956年,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東北工學院建築系師生整建制遷往古城西安,作為西安建築工程學院首批建設者,踏上了漫漫的創業之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