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過心理諮詢嗎?

一半之伴 發佈 2020-07-02T03:59:51+00:00

遠程心理諮詢體驗:為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或其他類似資訊,可移步公眾號【一半之伴】~遠程諮詢,諮詢室的作用是起不到的,只能靠來訪者自己營造。一個布置得當的諮詢室應該在一開始就營造一個溫暖寧靜,輕鬆舒暢,和諧溫馨的氣氛,為一開始的情緒宣洩營造放鬆的氛圍,更有利於來訪者傾訴和表達。

遠程心理諮詢體驗:

為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或其他類似資訊,可移步公眾號【一半之伴】~

遠程諮詢,諮詢室的作用是起不到的,只能靠來訪者自己營造。一個布置得當的諮詢室應該在一開始就營造一個溫暖寧靜,輕鬆舒暢,和諧溫馨的氣氛,為一開始的情緒宣洩營造放鬆的氛圍,更有利於來訪者傾訴和表達。所以我選了個我最舒服的時間,洗澡後睡覺前在床上諮詢,儘量讓自己放輕鬆。

選諮詢師的時候,我的建議是在負責自己想諮詢的方面的諮詢師中儘量選擇同性有相似經歷的(比如對我來說是是否留過學),比較好共情,也不用做過多的解釋。但這不是唯一的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到個人,沒有定性的選擇方案。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諮詢師基本的共情能力還是有的,一般的問題也不會特別涉及到沒有這樣經歷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就放鬆把自己交給TA就好啦~

「是什麼讓你想到來做心理諮詢?」通用句式開頭,從當下問題開始著手解決,等來訪者在敘述過程中自己發散到關聯的重要事件。

基本上前面1/3-1/2的時間都是我在說,她在聽。先讓來訪者說,我便一股腦把從導火索開始的腦海里所有閃過的東西都告訴了她。這時候突然理解了諮詢師不做熟人諮詢的原則,心裡很多想法經歷過的很多事可以肆無忌憚的展示在一個陌生人面前,但面對熟人就會變的束手束腳,思考這麼說到底合不合適。

等我差不多說完,她就開始向我提問了。這裡的提問不像剛剛使用重複或者具體化技術引出更多信息,而是更具引導性,引導我自己發現她已經發現的問題。在這種問題下,我的大腦很神奇的閃出了很多平時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不會閃出的記憶,我又能馬上把它和我問題的根源聯繫在一起。體驗的時候是真的有種很微妙的神奇的感覺。

舉個例子,在我們討論我的一個思維方式出了問題----認為只有成為最好的否則就是失敗的----的時候,我腦子裡突然想起我爸媽以前是如何教育我的。從小,他們就是清華北大的忠實粉絲,哈佛耶魯也是他們嘴裡名校的常客。可能因為他們那一代人對上大學多多少少抱有點遺憾,我從小成績又還可以,他們便把認知移植到我身上了。這導致了我從小別的大學認識的不多,清華北大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倒是倒背如流,這也給了我暗示,除了頂尖的世界名校,其他學校都不算什麼,都是失敗者的歸屬,從而導致了我形成了錯誤的世界觀,潛意識裡認為只有最好的和失敗的。我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儘管他們到後面也已經很務實的不再提清北了,但這終究在我心裡扎了根,催生了我的自卑。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狂喜的,終於體會到心理諮詢的奇妙之處。這種在自己摸索下恍然大悟的感覺真的是太太太快樂了!

接下來諮詢也接近尾聲了,就是就我的這些問題聊聊如何慢慢開導自己,還有一些她的建議。剛好一個小時,妥妥噹噹。 結束諮詢的我,狀態確實有所變化。

但其實很多人對心理諮詢還是有一定的誤解,特別是我這次的體驗里有些誤導性的地方還是要說清楚。

在很多人心裡, 心理諮詢師扮演著一個幫人解決問題的角色。我帶著問題向你傾訴,你就應該給我合理的解釋和解決辦法,而且應該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所在,還能讓你在結束諮詢時一掃以前的陰鬱的狀態而感覺煥然一新。前半部分,恰恰相反。後半部分,只是水到渠成的時候才會發生的事情。

第一,心理諮詢師不是直接幫你解決問題的,為你提意見的是你的朋友熟人,而心理諮詢師真正應該做的是助人自助,最忌諱的就是反移情--把自己的態度感情看法強加到來訪者身上從而替別人做決定。心理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引導來詢者慢慢挖掘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比諮詢師直接拋給你所有的答案來得有意義十萬百萬倍,這段路你自己走過,你的感悟才會深,你對自我的價值也會更肯定,這才是助人自助的初衷。這可能也是我對之前幾次學校里的諮詢印象不深的原因。

第二,恍然大悟不是常有的立竿見影的事。而是要在你想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把自己全部展開在諮詢師面前的過程中,你自己發現的死角,自己悟得的道理。像我這次一次體驗這種登天的感覺可能真的不多,或者也是和問題的程度有關,有些來訪者可能諮詢過十幾二十次都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可能是你的瓣數太多啦,一定要耐心的把他們全部剝下來,堅持下來一定會體會到這奇妙的感覺~

第三,心理諮詢不等同於心理治療,是一個正常人也能參與的傾訴和宣洩的活動,一個尋求幫助的方法,僅此而已。感覺自己不太對勁,或者有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要記得尋求幫助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人不能活成孤島,應該連成群體的活著,你不用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