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退休財務自由的郭宇,背後是酸成檸檬的程式設計師

全現在 發佈 2020-07-01T22:53:34+00:00

畢業入職支付寶、字節跳動元老,編程大咖,28歲成功退休,實現財務自由,定居日本創業,這些標籤把郭宇推向了輿論漩渦中心。

從2月14日正式從字節跳動離職後,郭宇一直生活在日本東京,每天處理些旅行社的工作,慢慢走走看看,品一品美食,泡泡溫泉,偶爾分享美食和美景;遇到下雨天,乾脆所在公寓里吃泡麵。

但每到周末,他會離開東京,去九州、北海道偏遠的小村落,堅持打卡小眾景點,和第150+家溫泉。

半年前,他的生活是每天朝10晚11,習慣夜深人靜時解決複雜的bug;每周更新一次OKR,每月定一次重要規劃,不停開啟和放棄新項目。現在他只給自己定了一個期限為10年的check-list(清單),飛到1萬公里,開一家成功的溫泉旅館連鎖,從日本開始,最終能回到杭州,做成中式風格的溫泉旅館;開一個宋代風格的服飾品牌;同時實現高中時的理想,成為一名職業作家等。


計劃看起來非常理想化,他也在散漫的生活中一步步嘗試,比如給雜誌撰寫旅遊專欄;收購一家完善的溫泉酒店也提上了日程。

離職時,他在公司內部的一個旅遊興趣小組裡發布了一個帖子,「腦子一熱,想給自己一個交待」,將自己的退休和未來的規劃寫進去,還把自己的微信號加了進去。最初為了讓同事們在知乎能找到他,工作之外保持聯繫。

最近,這個帖子在各個社交網站上火了起來。前後有近5000人加了他的微信,不住地在問他一個問題,你真得賺了那麼多錢嗎?你是怎麼做到的?

畢業入職支付寶、字節跳動元老,編程大咖,28歲成功退休,實現財務自由,定居日本創業,這些標籤把郭宇推向了輿論漩渦中心。

很多程式設計師群體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吐槽中年社畜的生活和遙遙無期的財富自由;有網友查詢他的經歷,試圖找到不實的消息,證實這是一場作秀;初出茅廬又有些迷惘的的年輕人們受到了鼓舞,開始討論如何成為下一個「郭宇」;不少營銷號把他的故事添油加醋,演繹成了一本成功學的案例,貼上了「刻意學習」「鈍感力」「投資理財」等概念,藉此宣傳自家的課程或是諮詢業務。

這一切讓郭宇一頭霧水。他出身普通家庭,成長中,他看到了諸多名校畢業生比他起點更高,也有更多編程大神,他從來不能算耀眼。他最初沒有選擇,但當他有了選擇,也有了財務基礎後,才選擇離開,追求兒時的夢想。

郭宇對於自己財富自由的定義很簡單——目前的被動收入,可以超過他在日本的開支,並且在不工作的情況下,投資仍在不停增長。

財富自由對更多人來說是一種幻想。很多人看到勝利在望,卻總是抓不住。2017年區塊鏈狂潮中,很多人唾手可及的財富自由隨著風口轉瞬即逝,2018-2019年的新經濟公司上市潮中,這種幻想在很多大廠員工中破滅。即使在字節跳動,至少有上百人拿到了與郭宇等價的期權,卻沒有人能轉身離開。郭宇的經歷像一個導火索,引發了很多人對財富自由、對程式設計師中年危機的討論。

但是這個答案,郭宇給不了。就像他十多年的朋友,同樣是前端工程師的羅磊提到的,「拋去所有的頭銜,他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最多加上一個『有錢』。」


沒有「走對每一步」

很多人對郭宇的評價是「順風順水,走對了每一步。」不論是高中開始學習編程,還是畢業就加入支付寶,參與創業被收購,還是在初期加入到字節跳動,隨著公司一起升值,都是他通向財富自由路上的重要進階。

不少營銷號真實直接拿出篇文章《如何成為郭宇》,推廣職場課程。而在郭宇本人看來,這些宣傳都是憑空的猜想。

用當下的眼光去分析過去的事情,完全沒有意義。或者我們可以倒退到最開始,我最感謝的應該是我媽媽把我生在這個時代,或者說讓我早一年上學,我畢業恰好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開端,否則後面一切的紅利都無從提起。」郭宇笑了笑。

除了出生在了恰當的時間,郭宇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少「幸運」。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他的上小學的時候受傷,家裡一度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2010年,大三的郭宇從廣州到杭州,在支付寶實習。而當時郭宇第一個考慮是去騰訊,「大二我就投了騰訊,筆試過了,卡在了三面環節,可能我跟騰訊無緣吧。」

他在大學裡磨鍊了自己的編程技術,但是身邊志同道合的人不多,開的編程講座,只有幾十個人到場。「大家在討論考CPA,怎麼進中國聯通、電信或者是寶潔。」

在杭州,他住在浙大同學的宿舍里,而這位同學正在哥倫比亞大學交流。環顧四周,沒有太多人像他一樣珍惜這份阿里的實習。

「浙大的學生們,第一選擇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是外企,是公務員;即使是做技術,最優的選擇也是百度、微軟。」 郭宇提到,他畢業進入支付寶時,身邊的人都以為他在阿里總部,彼時還沒有發展為螞蟻金服的支付寶,知名度不算高。

從深圳到杭州到北京,郭宇經歷了一段相對艱苦的創業。「剛來北京時,我們在中關村創業,吃住都在公司租住的一間三室一廳的屋子裡,打了半年地鋪。」

這個創業項目是「多說」,被收購後,郭宇隨團隊進入字節跳動。

2014年的創業浪潮中,很多創業公司沒能上岸,也有不少公司熬過最艱難的時刻,估值一飛沖天。但是作為技術合伙人,他沒有太多機會權衡項目的最後決策,就一起到了字節跳動。他評價,「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畢竟當時今日頭條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及現在。但也不是一個壞選擇。」

2015年,業內普遍認為今日頭條增長見頂了,很多朋友也因前途不明,選擇了離開。

郭宇也有過跳槽的機會,但是他沒有走。「在字節跳動,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團隊可以集結這麼多年輕人,每個人都很朝氣蓬勃,為了一個目標去加班加點,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自我驅動性,很累但是一件很讓人有成就感的事情。」

他所在的項目組數不過來,有《百萬英雄》答題這樣轉瞬即逝的大項目,也有抖音遊戲後台這樣作用重大卻不知名的項目,也有的最後直接停掉,轉崗走人。

在字節跳動的進階中,郭宇也曾經有過機會轉管理崗,但是放棄了。郭宇認為自己性格相對孤僻,溝通能力一般,更適合向技術方向發展。

「但我知道自己無法努力去勝任這個崗位給我帶來的責任和義務,拒絕了這些機會,」郭宇提到。最後,他的頭銜是字節跳動資深技術專家。

這期間,同樣通過項目收購進入字節跳動的人有很多,比如陳林、張楠。比他早半年進入字節跳動的張楠,進入管理崗後有了突破性地發展,成為抖音的負責人。2020年,張楠已經是字節跳動(中國)CEO。

在臨近30歲時,行業里普遍存在的焦慮也影響著他,他也開始思考程式設計師這份工作中,長期的意義和風險。「但是任何工作都存在風險,我不需要因為風險而改變人生的規劃,因為我們無法無限制地規避風險。」

郭宇的做法是做好一個前端工程師,以及合理投資。一直到退休,郭宇似乎一直沒有遇到太大的挫折,「但我也沒有遇到過所謂最好的選擇。」

作家還是程式設計師?

很長一段時間裡,郭宇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人生。

郭宇提到,父母從小對他非常嚴厲,他們總在告訴他人生路要怎麼走,比如要成績好,要熟練與人打交道,要考公務員,要讓家裡人放心。初中時,他從江西轉學到深圳,因為不願意,還曾經離家出走。

高中時,郭宇希望成為一個職業作家。很多採訪中,提到對他影響最深的人,他的回答不是某一個技術大牛,而是作家王小波。郭宇一直喜歡文學,高中時期,寫過近60萬字的雜文集,辦了一個讀書社團,全校聞名。

轉折發生在高中畢業的暑假,郭宇第一次接觸編程,並開始認真鑽研。他拿著一個小舅送的Acer筆記本,夜以繼日的敲打。


那時,他以並不算高的成績進入暨南大學,專業是公共管理。 填報大學專業,也是父母的建議。父親身體不好,家裡經濟有負擔的,他要儘快自立。於是,他把職業規劃,定位成了一名程式設計師。

他的學弟羅磊在知乎的帖子上,羅列了很多他與郭宇在大學時期接觸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里,郭宇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人。他的大學時期幾乎都投入在編程和相關的實習中,他參加過創業大賽,辦過編程班。郭宇親口對他說,學好編程,一畢業就可以獲得1萬+的收入,有很好的職業前景。

和大部分大學生一樣,羅磊的大學生活很豐富多彩,逃課去西藏騎行,去各地旅遊,而每次他回到學校,見到郭宇,他都是一種靜態的狀態,研究代碼。


郭宇後來回憶,大學期間自己心裡一直存在這種叛逆和篤定。這源於對父母中式教育的不滿,因為堅信這是一份完全靠技術就可以立足的職業方向,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和成就感。

寫代碼的過程,是郭宇證明自己的過程,「這是一門技術,不會因為我離開了這個行業就忘掉,我可以自己來做一個App應用,可以依賴Faas平台來搭建我的基礎服務,我隨時可以找到新的機會。」同時,他很自豪收穫了終身學習的品質,因為代碼系統一直在升級。

郭宇按照他的想法穩步前進,也找到了歸屬感。在支付寶,他團隊的人都不是計算機科班出身,「但每個人都有幾把刷子,很強。」第一年他的團隊就靠「支付寶帳單」項目拿到了CEO特別獎,還和彭蕾一起吃了頓飯。

2012-2014年,他是Github中文區的明星創作者,他沒有灌水,而是貢獻了很多優質的開源項目。2014年,在多說創業期間,他還以講師的身份參與了全球軟體開發大會,主講「純前端博客引擎實踐」。

「我最多同時做過200個不同的項目,除了工作,也有很多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寫過一個代碼,可以影響干預豆瓣電台的排序,讓它直接放歌,還設計過一個代碼,可以隨時查看比特幣價格。」郭宇提到。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他入職字節跳動,「再也沒有時間做這些了,因為每天都在為工作寫代碼,項目接項目。」

字節跳動每天都在打仗,項目上線前經常24小時不離人。最近幾年,郭宇他在工作之餘頻繁地往返日本,甚至每個月都至少要去一次,是旅遊放鬆,也考察旅行行業。「把生活的樂趣和興趣愛好的激情融入到工作中,是一種自我保鮮的方式。」


很多同齡的程式設計師已經開始焦慮,或是厭倦的時候,郭宇試圖尋找一種平衡,也開始想著換種活法。

如果說最初做程式設計師,是源於叛逆的執念。多年之後,郭宇放下了這種「叛逆」的想法。與其說與爸媽和解,不如說是與自己和解。

「我發現大多數父母都會給孩子灌輸這一套『常識』,但他們並不會盯著你去完成。這麼多年是自己在難為自己。」郭宇提到。

於是他從程式設計師的崗位上退休了。也拾起了作家的夢想,即使這個過程很難。他最近很喜歡東北作家班宇的文字,但很清楚自己沒有那麼才華橫溢,不可能像班宇那樣只寫自己的家鄉或是自己風格的故事。

「我理解的職業作家,是要以寫作為生,那是什麼都要會寫,甚至是說明書。只要能為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郭宇提到

他拿起筆,開始分享自己現在的生活,分享溫泉和日本的工匠文化。為了做旅行社和民宿其實生意,他不得不和更多人打交道,發現自己還很擅長人際溝通。

財富自由的X可能

6月,郭宇一個人在東京已經住了一陣子,他發現自己火了。不斷有人來給他私信,加他好友,也有媒體約他採訪。

最早的陣地是知乎,這也是網際網路從業者的集中地。「如何看待年僅 28 歲的郭宇宣布從字節跳動退休?」這個問題瀏覽量超過1000萬,而回答數也超過1萬。其中,最早帶起話題的帖子,也是最高贊得主,是一名杭州的算法工程師岳京杭。

有些懵的郭宇專門去看了問題,發現問題原本4月份就提出,無人問津,卻因為這篇帶節奏的回答才火起來。「他把我的經歷和程式設計師的中年危機結合起來,才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

「我2015年去面試字節,卡在了終面上,不然現在也退休快活去了。」岳京杭的話語裡,調侃中也不失羨慕。

他給郭宇算了一筆帳,字節跳動如今估值千億美元,比2014年漲了200倍。當年他加入時作為一個有大廠三年工作經驗的員工,匹配齊全至少有50萬元,拋除後續融資之後的稀釋,這個價格在現在已經漲到了近7000萬元,賣掉是妥妥的財務自由。

「我最早認為郭宇的經歷很有代表性,是根據資料做出的寫作。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關注。他的故事會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反省。「 岳京杭對筆者提到。工作之外,他自己做了一個公眾號——中產生活,文章多在探討中年網際網路工作者的心境。

他承認,這樣的文章很博眼球,也觸到了很多人的痛處。「同樣是打工,有人28歲退休,有人28歲才畢業,苦苦找尋一個大廠碼農的工作。這,也許就是人生。」岳京杭這樣寫到。

這篇獲得1.3萬贊的回答下,網際網路人們變成了檸檬精,排隊分享自己的經歷。「2015年字節跳動技術,終面被刷下」「2016年今日頭條實習結束沒留,去了阿里」「20年前和我一起參加計算機競賽,後來一起保送北航的哥們,是字節跳動CTO楊震原,我現在只是個普通技術員。」

與此同時,郭宇認為自己對於財富自由的思路很清晰,也很淺顯。

「我身邊的很多人和財富自由擦肩而過了,也有很多人比我拿到了更多的股權,這歸根到底還是一種選擇。」郭宇提到。

在他看來,這種「錯過」的原因有兩種,出手太早或者離不開。

郭宇的第一筆財富的增長,來源於清空長期持有的騰訊股票。「從支付寶工作時,我就認為微信支付會是巨大的挑戰。騰訊這家公司有很大的潛力,而前幾年的收入和估值大多限制在遊戲領域,可以想像增長空間。」

持股6年。2019年,他清空了騰訊股票,獲得上百萬收益的同時,把投資又分散到其他上市公司,如同樣勢頭不錯的拼多多、美團。進入2020年,疫情影響下,兩家市值有了很高的提升,他的這筆投資又獲得了相對高額的回報。

同時,股市上賺得前,郭宇也在日本投資了一些房產,可以做到7%~10%的收益。「如果整棟買的話,可以做到10%以上的投資收益,還是非常不錯的」。

投資上,郭宇無師自通。 在他看來,很多人與財富自由擦肩而過,只是過早的嘗到了變現的甜頭,卻忽視了長遠看待一家公司長遠價值。「我在離職時也說過了,一定會長期持有字節跳動期權,不會短期內兌現,因為我很看好。」

在支付寶工作時,阿里巴巴內部系統,允許交易期權。曾經有一位阿里工號前500的員工,為了杭州的一套房子,把手中的期權以23美元的價格賣掉。郭宇粗略算了下,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後,這個價格翻了近5倍,而到阿里在美股上市,已經翻了近10倍。

「雖然房產也可以漲價,但是我覺得他不會再有任何機會來獲得這樣10倍的收益。」郭宇說。

郭宇對於自己財富自由的定義很簡單,目前的被動收入,可以超過他在日本的開支,並且在不工作的情況下,投資仍在不停增長。他一再強調自己的經歷無法複製。因為除了硬體,他更勝在心態。

在字節跳動,比郭宇身價更高也會有上百人,但是沒人選擇在28歲,字節跳動擴張最快的時期瀟洒離開。

「孩子要上學、要在北京買房,要職業上更進一步,無論因為哪一條,他們都不可能離開996的工作。」郭宇提到。「與其說財務自由是一種狀態,不如說是一種心態。」

現在,郭宇很討厭被套上各種標籤,尤其與成功學相關。「現在在百度輸入郭宇的,會出現十多萬條文章。但這些大部分都跟我沒關係。」

郭宇因此煩悶了一陣子,也在微博里發文抨擊那些扭曲或者放大他經歷的文章。但現在他決定和解。「我並不需要被大眾理解。」

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他的微信還一直用著此前的英文名Turing。羅磊猜測他喜歡圖靈,是因為他們都是極客精神的代表,思維不受限制,又特立獨行的人。

實際上,這是他在初一上英語課,第一次取英文名的時候,隨手翻到的,「其他人一直從A開始找,我是從最後面往前翻,從Z開始倒著找的。這樣不容易與其他人重複。」

選定這個英文名的時候,他不知道這是知名的計算機之父,只是人生中另外一次「叛逆」的選擇。就像他最初沒有計劃成為程式設計師,卻因為這份工作實現了財富自由,又在28歲就正式離開。

一個月過去了,關於郭宇的討論基本歸於平靜。 財富自由和程式設計師中年危機的討論卻還在繼續。

知乎上排名第二的熱帖,也來自一名搬磚碼農。他身邊有很多同學、朋友也財富自由了,「一開始我也曾不甘心過,羨慕過,但後來心情就漸漸平復了,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每天睡醒搬磚幹活,然後就有美滋滋的豬腳飯,擀麵皮,牛肉粉吃,也很好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