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抗日軍隊和日本軍隊武器差距有多大?

芒果酸味 發佈 2020-07-01T19:52:03+00:00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有關那個時期的事情,很多人好奇當時中國和日本的抗戰實力,最後我國獲勝,所以當時究竟是有多大的實力懸殊呢,我們來講一下吧。

一場戰爭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可能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近代以來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的,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的里程碑的,可能就是抗日戰爭。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有關那個時期的事情,很多人好奇當時中國和日本的抗戰實力,最後我國獲勝,所以當時究竟是有多大的實力懸殊呢,我們來講一下吧。

大家都知道當時中國以人數占優勢,所以在戰場上,但是究竟有多少是在兵力上呢?我們來看看當時來看看岡村寧次對當時情況的回憶吧,岡村寧次是當時抗戰時期在和武漢會戰時一支軍隊的司令指揮,這支軍隊就是當時很有名的11軍,崗村寧次當時四旬有餘,指揮很多當時的軍團作戰。他曾經在贈與人的書法作品裡,表露過自己對和中國戰爭的認識,大概寫了敵非敵,地形是敵,征戰我不愛山水這樣的話,後來有人請教他是什麼意思,他解釋到中國有很多的兵力,但是這些對於他來說,都不是問題,由此可見他的老謀深算,對於未來的戰爭對於他來說,他覺得最有威脅的不定因素是天氣和地形。

其實他說這些重要,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我們也有話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對於不熟悉中國地形的日本軍隊來說,山山相連大的陡峭多變的地勢,自然成了他們的威脅,也有很多進攻的士兵因為水土不服就倒下,這樣的因素可以說很不利於戰事。

當時岡村寧次的手下聽到他如此解釋,很好奇為什麼不懼畏當時中國軍隊數量上的壓迫,當時中國的軍隊就有三十個師在長江北岸,還有十個師在南岸,和當時的日本軍隊相較,可以說中國軍隊在數量上很有優勢。但是當時岡村給的回覆是中國軍隊雖然數量多,但是質量卻不怎麼樣,同樣是一個連隊,他說中國的作戰能力卻不如日本,並且大相逕庭。甚至日本的一個連隊能打得過中國地方軍隊的一個師。這樣說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用數字來直觀的看一下,他的意思大約是三四千人能敵得過上萬人。

所以當時日本和中國的士兵比例大約是一比三,一比六,甚至是一比十二。就算是這樣排兵布陣,日本人也是信心滿滿,勝券在握。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就比如淞滬會戰,中國有七十多萬的兵力,但是日本卻不到四十萬,並且傷亡三十幾萬,十分慘重,並且以失敗告終;還有比如南京的保衛戰,在比日本人數多了一萬有餘的情況下戰敗。台兒莊的戰役中國投入二十萬大軍,拚死對抗當時日本的兩三萬將士,最終才奮力取勝。這場戰役之後,日本再次進攻徐州時,中國無力抵抗,不得不撤退,這在當時也是保全之策。

在很多戰役的統計數據里,都是中國軍隊占優勢,但是還是戰敗給人數少的日本,人數上的優勢並不能決定結果。最終中國以游擊隊的形式來打擊日本軍隊,這才逐漸的找到節奏,成功找到轉折點,並且最終贏得勝利。後來在台兒莊,中國的傷員五萬,日軍傷亡一萬,使得日本退兵,打破了日本必勝的神話。

很多戰役里我們的革命勇士,烈士先驅用血肉為我們贏得希望,如今他們也應該被我們銘記,腳下的土地都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是用尊嚴、用勇氣來說守衛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這場勝利就像是歷史長河裡很耀眼的一顆明珠,照亮整個中華大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