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nchy聘用Galliano、McQueen的往事

文刀米 發佈 2020-07-01T18:27:48+00:00

這句話是Nicolas Ghesquière說的,他是Balenciaga的前設計師,Balenciaga屬於開雲集團,時尚行業幾個巨頭之一,而它的死對頭LVMH於上月公告了近期最受矚目的任命:Givenchy任命Matthew Williams為新任創意總監。

文:文刀米


1996年秋,Alexander McQueen和男友在家中玩耍的時候,接到了一通電話,詢問他對Givenchy首席設計師一職是否感興趣。

對於這樣的邀約,他和關係密切的夥伴都感到極其震驚,因為Givenchy與Alexander McQueen這兩個名字就像兩個平行世界。



1.


多數人對Givenchy的第一印象都是俏皮、優雅的Audrey Hepburn,她是Givenchy在20世紀傳遞給世人的最佳影像。



品牌創始人Hubert de Givenchy出生於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源自古典主義的審美和高超技藝,讓他在高級定製大師最後輝煌的五十年代享譽盛名。



這位出生於1927年的設計大師勤勤懇懇一直工作到1995年才退休。不過,他的品牌在1988年就賣給了當時剛剛冒頭、後來的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



LVMH選擇了John Galliano作為Givenchy退休後的首位繼任者。

時尚界一片譁然。


2.


1994年的John Galliano是誰?

一位才華橫溢、剛剛找到投資人注資自己品牌的年輕人,他拿著兩萬五千法郎的月薪,終於過上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裕的生活。

似乎人人都愛他那種復古的設計,即便經銷商們知道流水線生產並不能完美製作出他複雜的裁剪,但他們依舊相信這些衣服能賣出去,因為「顧客會自己去改」。



在他發布完1995春夏系列之後,接受《華盛頓郵報》文章採訪,回答這種復古風格是否還有生存空間時說:「運動裝有多大空間,它就有多大......我認為復古回潮是一種需要......我認為女性和男性一樣,已經厭倦了躲在這些沒有型的衣服下,他們想要回歸到有結構的服裝里。」



這場秀讓LVMH部分高層確信,John Galliano是那個可以接手Givenchy的人。


那麼,反對者為何反對?

因為他們認為流連於夜店的Galliano私生活過於放蕩,與法國老牌時裝屋的氣質不符。

在LVMH對Galliano調查中,就有「酗酒過度,在公共場合有不得體的行為」的備註,誰能想到,這也確實成為他多年後被Dior掃地出門的導火索。



為了拿到猶如金飯碗的職位,Galliano在接下來一場1995秋冬發布會用力很猛,可惜評價一般,大多認為沒能超過上一場。但這並沒有阻礙談判的繼續,發布會後,LVMH的老闆阿諾特Bernard Arnault秘密會見了Galliano,兩人談了一個半小時。



1995年7月1日,Hubert de Givenchy發布了最後一個高級定製系列。就當人們還沉浸在這位設計師大師退休的巨大震動,以及對他一生為時尚業做出傑出貢獻而感動時,秀發布完一個小時後, Givenchy公司正式宣布John Galliano成為品牌創意總監。



對於這一消息,有人誇讚,也有人質疑Galliano的能力,只有McQueen疑惑:「他怎麼會去這麼無聊的時裝屋?」


3.


無聊嗎?

於他而言或許如此吧。

但無聊又如何,一年多以後,Alexander McQueen成為那個接替John Galliano頂上Givenchy創意總監的年輕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錢。



儘管很多人都認為McQueen是那幾年新人中最耀眼的,他的發布會總是吸引太多人想盡辦法溜進去觀賞,尤其是聖馬丁的學生,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生活依舊貧窮的事實。

當一名獨立設計師就是這麼難。


最初走秀的那幾年,他總是試圖避免自己的謝幕照片出現在媒體上,因為當時他還在領救濟金。他和密友想盡一切辦法尋找贊助商來做發布,儘管投入並不大,但憑著創造力以及如同裝置藝術的現場布置,他的秀總是那麼迷人。



1996年的夏天,已經決定將Galliano調去Dior的LVMH尋找新的Givenchy舵手。


LVMH努力向McQueen示好,最有意思的說法是,甚至給他寄去了香檳和魚子醬,但他一直搖擺不定。「我不認為時尚是一種穩定職業,你不能一直依靠它,你隨時有可能從高位跌落,就像當初你一夜躥紅那樣」,McQueen說。


McQueen的1997春夏「玩偶」系列發布會大獲成功。



人們記住了涉水而過的模特,那些奇怪的造型,但又不乏裁剪精良的結構,他看似在回顧過去,但又用了一種非常前衛的方式。



人們意識到他與Galliano的不同,他更傾向於創造一種黏合過去的未來。而且,這種創造力的感官衝擊力太強烈了,足以吸引各路媒體的眼光,讓他成為時尚的焦點。



這場秀後不久,LVMH集團終於得到了27歲的Alexander McQueen,他說:「Givenchy能擁有我真他媽太幸運了」。


關於薪水說法不一,有報導稱年薪16萬美元,但這與傳說中Galliano在Dior的100萬美元的年薪差別太大,還有一種說法是100萬英鎊酬勞的兩年合約,我比較傾向這個數字,因為他簽約的唯一原因是:「我需要將這筆高薪投入自己的公司」,16萬美元實在算不得能提振他自有品牌的高薪。


4.


McQueen在Givenchy的首秀評價不怎麼樣。



1997年1月19日,McQueen為Givenchy帶來了白色+金色的首秀,色彩選擇是為了呼應品牌LOGO的色調。

希臘神話中伊阿宋和金羊毛的故事啟發了他,創作出55件作品。



模特們的裝扮非常有神話故事中的戲劇性,人們可以輕易找出其中關聯,但她們又沒有用複雜的設計來增添誇張感,這種衝擊來自裁剪、廓型和簡練的外觀,以及力量。



除了刺繡,最顯眼的手工裝飾是密集的羽毛,這是他一貫喜歡的素材,源自他對鳥類的偏愛。



也有少數幾款相對柔美的設計,看起來不費勁的就「描繪」出女神的形像。



即使看過很多次這場秀的圖片,此刻我坐在電腦前碼字還是覺得這場秀很精彩,但在當時,觀眾用了「災難」等詞來形容這場秀。甚至有記者表示,如果設計師繼續堅持這種風格,會失去所有高定客戶。

白字黑字印出來的評價更是苛刻,《女裝日報》評論:「這是一場白色和金色過剩的鋪張華麗的演出。過於刻意的表演技巧反而散發出草台班子的氣息,這場秀正是如此。」


唯一表達讚賞的觀眾是川久保玲的老公Adrian Joffe,於是不久後,身材並不佳的McQueen客串了一把川久保玲男裝秀的模特。



在此前一年,John Galliano為Givenchy帶來的首場高定秀收穫的評價也沒有好多少。



日後 Galliano常用的日式元素、印度元素等都以古典造型戲劇化呈現。



時代周刊評論:「有人去巴黎買印度沙麗嗎?」

《衛報》說:「就像盯著歷史書在看。」


比McQueen幸運的是,給出讚賞的那個人是LVMH集團的老闆阿諾特,他說:「太棒了!難以置信啊。這是不是一次明智的投資?幾年後見分曉。」



5.


在與Givenchy這個老牌時裝屋的資深工作人員共事時,Galliano和McQueen的境遇略有不同,儘管他們都沒有Givenchy老先生那種恪守著裝、生活等級禮儀的習慣。


一位與Galliano共事過的Givenchy員工說,Galliano沒有設計草圖,不裁剪,沒有用過大頭針固定衣服,沒有踩過縫紉機,他不自己動手,但會告訴別人該怎麼做,實際動手的是助理Steven Robinson。儘管總有一些「老人」會覺得他行事乖張,不過他的到來讓工作室里的年輕人感到興奮。



一年後,初來乍到的McQueen顯然也沒法得到老員工的好印象,他缺乏優雅的行為和外在,但是,他很快就贏得了他們的心。

因為這位十幾歲時就在倫敦著名的薩維爾街Anderson & Sheppard店當學徒的年輕人,有著同齡人難以企及的裁剪技術。當眾人看到他跪在地上修改裙擺,用精湛的工藝縫製衣服時,老手們都被折服了。工坊負責人Catherine Delondre說:「他是個真正的工匠。」



相比公司內部的逐漸融洽,時尚界對LVMH先後選擇這兩位進入Givenchy要苛刻得多,尤其法國人。他們當然會憤怒了,時尚的中心歷來都是巴黎,作為法國老牌時裝屋的代表,如今要被兩個英國人執掌,這讓他們覺得時尚的權力中心似乎在轉變。

而且,兩人並無顯赫的出身,沒有藝術世家的氛圍,水管工和計程車司機的英國兒子在法國時尚漩渦的中心站穩腳跟。從設計風格,到他們的自身經歷,都將高級時裝文化撕開了一道打破固有階層的口子。時尚圈開啟了新的時代。


但是,這個新時代真的是由兩位設計師開啟的嗎?



1996年10月7日,Gianfranco Ferre發布了他在Dior的最後一場秀。

兩天後,McQueen在Givenchy合同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10月14日,John Galliano執掌Dior,Alexander McQueen接替他入主Givenchy的消息正式宣布。一切行雲流水,新聞效應達到最大化。


或許,LVMH的大老闆阿諾特才是翻雲覆手的那個。


1999年的一張照片,LVMH CEO Bernard Arnault (右二) 與集團旗下王牌合影,Marc Jacobs(左一)、Alexander McQueen(左二)、 Michael Kors(左三)、藝術家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右三)、John Galliano(右一)


儘管媒體的批評聲音大過讚賞,儘管品牌的老高定顧客有非議,但阿諾特遵守的商業哲學,是Christian Dior老先生在幾十年前說的:「我不在乎評論家怎麼說,只要它在頭版上就行。」


Galliano與McQueen具有敘事感的設計將戲劇衝突在一場秀中完美展現,從而最大限度的將發布會的宣傳效應發揮到極致,他們僅憑設計就能登上頭版頭條,無論是罵還是贊。



阿諾特要的不正是這個嗎?

輿論的波瀾足以幫他吸引更年輕的消費者,更何況,兩位設計師的設計能力如此卓越,具有時代的先鋒性。


所以你看,無論Maria Grazia Chiuri在Dior的工作遭到多大的批評,也依舊沒有動搖雙方合作的決心,黑紅也是一種紅,多麼符合當下的傳播規則,以及商業規則。喧譁可不是比暗自美麗省廣告費嘛。



6.

無論是Galliano還是McQueen,後來在與法國老牌較勁的路上,都越來越順利。

Dior似乎本身就比Givenchy更適合Galliano,他在Dior的第一場秀受到好評,儘管依舊有不同的聲音,但這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女裝日報》甚至用了「這是何等的鋪張浪費!這是何等的成功」來讚美這場秀。預約的客戶爆滿,讓品牌高定部門應接不暇。



從個人品牌1998春夏的「無題」系列開始,媒體慢慢轉變對 McQueen的壞評論,《紐約時報》說對他不友好的年代結束了。



Givenchy1998春夏高級定製受到媒體高度評價,《女裝日報》認為這是:「你能想像到的最漂亮的外套和套裝」。知名編輯安娜·溫圖爾特甚至買下了兩件Givenchy的高定,要知道她很少買高定。



但是,LVMH對待兩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Dior的秀總是花費巨大,而Givenchy的預算總是吃緊,這讓McQueen非常不滿。

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也許有兩點:

Galliano的自有品牌賣給了Dior,後者慢慢增持,直到百分百擁有。而McQueen一直不願意將品牌出售給LVMH,「我不喜歡LVMH集團運營Givenchy的方式,所以我不打算讓他們插手我自己的品牌」,他說。

另一個原因,應該就是Dior的銷售穩步增長,而Givenchy儘管總能占據頭版,但銷量卻不盡人意。



各種不愉快導致McQueen最終將品牌賣給了LVMH的死對頭Gucci集團,當然,他也只可能離開Givenchy了。

Galliano後來被Dior掃地出門,又是另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了。


7.

Jean Paul Gaultier總裁Donald Potard曾說:「一場高定秀花費100萬美元來製作,但與其相關的所有電視和紙媒報導產生了價值2500萬美元的廣告收入,即便一條裙子都沒賣出去,我也贏了。」

這條規則不僅適用於高級定製秀,對於成衣秀也同樣有效。

大集團需要有創造力的設計師製造爆點,一場場製作精良的秀如煙花般絢爛,從而帶動話題和熱度。一些設計師一年6場的頻繁發布將這個行業的帶入創造力幾乎枯竭的脫軌狀態。



「在當代公司領導體系下的高級時裝漸漸喪失人性」。

這句話是Nicolas Ghesquière說的,他是Balenciaga的前設計師,Balenciaga屬於開雲集團,時尚行業幾個巨頭之一,而它的死對頭LVMH於上月公告了近期最受矚目的任命:

Givenchy任命Matthew Williams為新任創意總監。

又是一片譁然。人們在爭論街頭品牌設計師怎麼能接手高級定製品牌?


太陽底下並無什麼新鮮事。

不過,再也找不到像1996年這兩位那般有同時擁有驚人的創造力和「鬧騰」天賦的年輕人了。


參考資料

《國王與諸神》 重慶大學出版社 DanaThomas

亞歷山大·麥昆》 重慶大學出版社 Judith Watt

《John Galliano for Givenchy: Vogue Patterns》Sarah Sheehan

《When Fashion Renegades John Galliano and Alexander McQueen Landed at Dior and Givenchy, Paris Fashion Was Forever Changed》Sarah Mower(vogue.com)

部分詞條的維基百科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在公號回復商務合作查看相關明細




文刀米,媒體人、策展人、設計師,曾獲中國時尚大獎年度最佳時裝評論員。

自我包裝完畢。

其實就是一個喜歡寫稿、設計、畫畫、沉迷於自己廚藝無法自拔的吃貨,在避免社交方面也有很強的功力。

微信公號:文刀米

微博:文刀米呀

聯繫:mina516@163.com

另有一堆同步更新的平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