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名逐利還是淡泊名利?讀《哲學,科學,常識》探討人生意義

kiki成長說 發佈 2020-06-22T05:01:15+00:00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和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里,除了升職加薪,賺錢財務自由,科學育兒,是否還有人會去思考一些看似無用而宏大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和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里,除了升職加薪,賺錢財務自由,科學育兒,是否還有人會去思考一些看似無用而宏大的問題?

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科學是人類唯一的出路嗎?那麼,為什麼它不能解決我們活著的意義問題?

哲學這種無用的學科,有值得去讀的必要嗎?

我們生活中的常識是怎麼來的?它是一成不變的嗎?


如果在刷視頻,看新聞,玩遊戲感覺空虛後的某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你的頭腦中也蹦出這樣一些奇怪的問題,那麼,可以跟我一起讀這本《哲學,科學,常識》。 看看在人類進化的漫漫長路上,有多少聰明的腦袋從科學,常識,哲學方面來探討過這些問題。

科學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可卻只告訴我們活著無意義?

如果你環顧自己的四周,會發現你周遭的東西有90%都是科學技術發展之後人類所製造和生產出來的,而非自然界的產物。而它所產生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


  • 科學讓我們用理性,事實和邏輯的方式來客觀看待世界。
  • 科學技術的發展所生產出來的東西,像是微型攝影,衛星攝影要讓我們更細緻更直觀的看到我們生活的世界。
  • 我們身邊的事物不再是草木扶疏,萬物生長,而大部分都是被我們人類科學批量製造出來,而不是生長出來。
  • 科學通過它所提供的世界圖景,從日心說到量子力學,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這樣來看,似乎科學本身就已經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

如果你能回想我們中學時代學習的馬克思唯物主義時,老師都告訴你唯心主義是錯誤的理論。可等到你人到中年,卻發現,人的大部分行為看上去似乎都很唯心,且時不時被情緒控制。若科學是真理,那麼日常生活中自由意志,愛情,友誼,道德難道都是一種幻想?

在科學的眼中,所有的事物不過是夸克和弦的排列組合。從生到死,從山川到河流。你以為的運動和靜止,都不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究其本質並無區別。

我們原本以為的清正廉明和貪污腐敗,背後的機制居然是同一套自私的基因。科學給我們揭示了一個無意義的,無目的的宇宙。其實也就是告訴我們,人類的存在也並無任何意義,只是宇宙中的偶然。那麼科學讓這個世界只能變得無趣嗎?最終餵養我們的,是資本和技術,還是精神呢?

想一想科學的發展動了多少人的奶酪吧?宗教,迷信,人文,藝術這些都成了無意義嗎?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忙著做實驗呢。報紙上的文章,雜誌還是被人文知識分子占據了主動權。人文教授們開始把科學和資本主義掛鈎,很熟悉的陰謀論的味道就出現了。你甚至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的文章中,在用科學來支撐他們的觀點。當時甚至在權威的期刊上出現了用量子引力來推斷婦女墮胎自由的荒謬文章。

在科學認識的巨大壓力下,他們一邊反對著科學一邊指望的科學給他們帶來解決方案。在人文教授的眼中,當我們要理解達爾文主義為什麼能成為生物學的主導學說,我們似乎不需要去研究化石,去理解變異和環境的來源,仿佛我們需要的只是看19世紀社會政治力量允許哪種理論出現。說這段話的人其實是在反駁,但看上去更像是一種諷刺。

然而科學並不是現成的理論,科學是一種不斷進化自己得到正確答案的精神。所以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在這裡並沒有給出我們明確的答案。


人類發展的歷史,不過是一個自己創造故事和意義的過程。

那我們有了理性之後,之前的迷信,巫術,宗教和神話,都要被認為是錯誤的嗎?我們能一味的把歷史上存在過的東西簡單宣判為不合理嗎?我們想要找的規律不就是在這些看似荒唐的歷史條件下感應思維存在的意義嗎?

遠古人類把世上的事物理解為互相感應的東西,死人和活人互相感應,星辰和生死興衰榮辱感應,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禍,女人夢見了神人,或者跑到山裡踩了一個腳印,就懷孕了。這種思維方式叫做「感應認知」。

社會進步就是因為從感應思維衍生出了理性思維。再反觀的時候就覺得,之前的人比較愚蠢。而之前的類人猿跟大猩猩相比,是不是又更聰明了?所以這樣的比較是相對的。人們總是在四處尋找相對的迷之優越感。

神話故事是用一種統一的眼光,來對世界加以剪裁,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完整的故事在我們人類的眼中才有明確的意義。

你在小學上課的時候,作文老師評論一篇作文,說它不完整,老師關於完整的隱含性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意義。這篇文章表達了什麼中心思想啊?那完整性是不是就符合黃金圈裡的what how和why?這也是為什麼文章總是要被寫成三段論的原因。提出問題,需要解決問題,告訴問題的原因。最後給予方法論,讓人有一種完整的感覺。

如果宗教和神話沒有任何意義,那我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是怎麼統治地球的呢?這不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嗎?

弗雷澤的一本小書《魔鬼的律師-為迷信辯護》在某些特定的不足和特定的時期內,迷信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助於對私有財產的尊重,有助於加強對婚姻的尊重,有助於加強對生命的尊重,從而有益於建立人身安全保護。

原始人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一味只會跳大神,祈禱祭祀。他們需要做飯,蓋房,捕魚,種地,這些都是需要技術和科學的。當他們現有的知識對某些事情束手無策的時候也就發生了巫術活動。

就像現在當自己的親人得不治之症的時候,依然想要去相信那些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古怪療法。不管女性的能耐有多大,人類生活還是有一大片廣闊的領域,理性那裡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一個優秀的水手做了充分的準備,卻被一場風暴捲入失去生命。一個善良的母親對女兒關懷備至,女兒長大後卻恩將仇報。為什麼善良的人有時候做了可怕的災禍,惡棍卻一帆風順,賺得盆滿缽滿。若是非得要給這些事情加一個道理。有沒有似乎相信了命運?所以技能理性在心裡和命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通過一些儀式讓水手堅定的信心,如果通過一些信仰,女兒學會了感恩。那麼一些迷信和巫術,並不只是無可奈何消極的活動。他通過一些儀式,進行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宇宙既是滿足需要的手段,同樣也是提供思索的對象。亞里士多德說,人天生求理解。從人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一種求理解的生物,哪怕我的理解是錯的,我也要理解。

哪怕是一種粗淺的錯誤的,或者我們稱之為迷信的東西,也總比沒有理解要好。哪怕這種理解也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就像我們看一部懸疑片。就是想明白想知道,明白了死也瞑目。

所以我們原本遵照的常識,是通過編造完整的故事來給人類賦予一定的意義。

哲學告訴我們源遠流長的東西也可能是錯的,我們要的答案需要批判才能獲得

我們並不能否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而人文和哲學並不可能帶來這種變化。

哲學是什麼?哲學不只是問:我們為什麼活著,還會問:我們為什麼會問這個為什麼?

通常,只有在脫離我們常識範圍之外,針對比較特殊的事情的時候才會問為什麼。那我們為什麼問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呢?

是因為西方的思想制度在上兩個世紀統治了世界。所以我們把西方的發展視為正常。你要和他不一樣就會被問為什麼。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反問,西方怎麼沒有發展出哲學科學呢?

希臘哲學史說科學是從哲學發展出來的分支。是以希臘的方式思考世界。蘇格拉底說反省你自己。

既然神話是傳統的智慧,但是通過反省,能不能生長出科學呢。一種反省的認知,批判的認知正是符合現代科學規律的,因為源遠流長的東西可能是錯誤的,真理往往需要通過批判才能獲得。

所以科學的態度其實是哲學的態度。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就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直到康德還出現了明確的劃分。

哲學家有很多的分支和流派,似乎總要說,康德這樣說,黑格爾這樣說。但是科學,你研究科學的歷史,會發現有一脈相承後人總是在前人的實驗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的連續性。理科的學生在讀最新的研究報告。而文科的學生卻依然還在老子孔子。

哲學家們在研究世界的本質。就把自然科學也納入其中。他們想知道宇宙的為何如此,想知道人生不是一種偶然,想知道外在的物質的關係。


結語:

本書的作者陳嘉映常對他的哲學系的學生說:「並非咱們哲學系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傳人,整所大學才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傳人。當然,傳到今天,差不多傳到頭了,大學正在逐步變成職業訓練班,若說不止如此,那麼,對教師還是學術名利場,對學生還是青年娛樂城。」那麼,人生的意義就是賺錢養家,及時行樂還是別的?或許陳老師的這句話也值得我們現代人深思,你說呢?


歡迎關注我@KiKi成長說 我知道的,都願與你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