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史上最強太監將出場

蘇斌汽車達人 發佈 2020-06-30T03:23:07+00:00

《大明風華》中老皇帝朱棣終須下線,接下來精彩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比如將要出場的這位明朝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太監——王振。他與其他太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會讀書寫字,據說在進宮前還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因為才能平平,而名落孫山。考場失意的王振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另闢蹊徑進宮當了太監。明朝時期的太監多位犯了罪的奴隸(比如鄭和)或窮苦人家的孩子,所以幾乎都沒有上過學,用目不識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王振作為科舉考試中的鳳尾,一下子成了太監中的「雞頭」,自然就引起周圍人的注意,甚至還被當時已經是皇帝的朱瞻基(朱亞文扮演)派去給年幼的皇太子當東宮局郎(見注釋1),服侍皇太子朱祁鎮讀書。

後來這位皇太子繼位,便是明朝歷史上的明英宗,再後來王振仗著皇帝對其信任,冒失的御駕親征,最終引發土木堡之變,皇帝成了俘虜,大明差點亡了國,要不是有于謙力挽狂瀾,打贏了京城保衛戰,中國歷史或許就此改寫。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縱使王振會讀書寫字,也沒有那麼容易權傾朝野吧。難道輔佐皇帝的大臣都是擺設?皇帝親媽親奶奶都不過問?事實上王振的權傾朝野並非一蹴而就,為了達到目的,王振也是頗為用心,是近渾身解數養好身體,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活生生把能夠牽制他,或管得到他的人熬死,然後取得勝利。其中能夠牽制王振的便是明朝前期著名的內閣「三楊」,分別是楊士奇(1366年-1444年)、楊榮(1372年-1440年)和楊溥(1372年-1446年)。由他們三人組成的內閣,先後歷經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朝,在輔政期間,三楊主持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對明朝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也因此名留青史。

三楊健在的時候,身為太監的王振處處受到牽制,稍微有一些越界干政,便會被輿論圍攻,縱使明英宗想袒護也沒辦法,因為朱元璋掛在宮門上寫著宦官不可干政的鐵牌依然健在。除了三楊,明英宗的奶奶——誠孝張皇后也會時不時教訓下不懂事的王振。但太皇太后死的要比三楊還早,於是王振開始真的無法無天了,所以在正史中真正擔得起賢后的其實是誠孝張皇后,至於《大明風華》中故意塑造出的女主孫若微(湯唯扮演),在正史中的重要性和參與感並沒有電視劇中描繪的那麼高,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藝術加工吧。

聊到太監,船夫帶大家順便了解下這個詞背後的歷史。太監一詞最早只是一個官名,隋唐時期因為太監主管的是皇帝身邊的日常起居,便主要由宦官來擔任。這也就意味著,從嚴格意義上說並非凈身進了宮就可以稱為太監,而是需要當到比較高的官職時才可以這麼稱呼。

不過隨著後來宦官勢力的逐漸壯大,給宦官溜須拍馬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於是太監一詞變逐漸變為對宦官的尊稱了。但就如「小姐」、「老師」等詞,一旦被濫用,便很快會從一個尊稱變為一種特殊稱呼,到了明清時期,太監一詞已經變得毫無讚美之意了。注釋1:東宮局郎是太子東宮中的一個官職,級別頗為不低,乃正五品,主要負責太子的日常起居和其他事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