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21處長城,每處只選1張黑白照,來自北京周邊

leo1980街頭攝影 發佈 2020-06-30T02:47:45+00:00

這是一組拍攝跨度5年的長城黑白攝影作品,來自北京周邊的21處不同長城遺址,每處最多僅選擇1張作為代表,還有些地方沒有入選。這一組照片大致按照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的順序,開頭和結尾幾張都已經進入河北省,中間大部分是位於北京市內。全部使用黑白,是因為:1、增加歷史厚重感;2、去除四季等不同色彩干擾,讓注意力更集中在長城的形態上。 圖1,鎮邊城,河北。一條規格原本不高加破損嚴重的長城,指向群山之中的一座小鎮。

圖2,橫嶺城,河北。和鎮邊城距離非常近,這兩個小鎮,都是古代京城西向防線的關鍵點,兩處在當年都有長城和城堡。無論古代還是金代,這裡都有過著名的戰役。明1505年建橫嶺城,防韃靼蒙古入侵;1937年8月,湯恩伯對日軍組織了南口戰役。十五天後國軍在長城沿線全面潰敗,此次戰役國軍投入6萬人,傷亡近3萬。 在此聲明一下,本文為總結和留存長城影像記錄,絕不號召或者宣傳大家貿然前往非景區,任何人都不能有意破壞長城古蹟!

圖3,坊口(踞虎關),河北。長城由橫嶺繼續向北,在坊口村外不遠的山間,便是踞虎關。這裡的城牆,在當初建設時,便沒有那麼高的規格和等級(和八達嶺等處相比),結構都是干砌塊石,寬度和高度也略遜一籌。加上多年的大自然、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大部分牆體結構有較大的破壞。沒有那麼威猛、兼顧的陽剛之氣,但一路走向依舊清晰,「皮外傷」難免,「筋骨」還在。

圖4,大營盤,河北。一張長城和公路,各自蜿蜒在起伏的山地丘陵之間。 無人機的「上帝視角」,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清格局。大營盤長城位於河北省懷來縣瑞雲觀鄉南部山區,修建於明朝正德15年,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營盤村只剩下幾戶人家,出於保護、防火等目的,入村道路不讓外人進入。這裡的長城段落被成為樣邊長城,也曾經是長城施工的樣板。

圖5,鵰鶚,河北。這是本圖集中唯一一段土質長城,也是歷史最久遠的段落之一,據稱可以追溯到戰國-金,至少也是建於唐,後加固於明。雖然如今長城已經成為我們明確的保護對象,沿線有明顯的標識,但畢竟土質牆體本身脆弱,加上多年風雨侵襲,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這段長城狀況越來越差。這裡是長城上面,有一個洞,可以看到對面新建的住宅小區。

圖6,青邊口,河北。在宣化以北,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青邊口。第一次見到這裡,被那份蒼涼、沉重、廣闊無邊的感覺深深震撼。這裡的長城已無牆體可尋,但碎石堆依舊很好的標誌了長城,這道曾經的邊境防線的清晰走向,每隔不遠,有敵樓依然矗立,內部填料已經不斷流出,但結構依舊牢固。從戰國-趙,北魏,北齊,最後到明,幾個朝代都在此修建長城禦敵。

圖7,獨石口,河北。獨石口為外長城南北的交通要口,於明初建城堡,為抵擋漠北的塞外雄關之一,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從無人機視角,可以看到古城堡庇護的小鎮,還有鎮外一座孤立的古敵台。

圖8,大莊科,北京。大莊科長城最獨特的地方,在於這裡是明長城的一處「留白」、「斷點」。這裡是長城故意斷開的位置,無人機幫助我們把一處長城盡頭看得更加清楚。明長城在八達嶺鎮石佛寺村的川字一號台至大莊科龍泉峪之間直線距離近20公里的地段內,是斷開的,為何?只因擔心長城擋住「龍脈」,天壽山和川草花頂是兩座祖山,之間才沒有修建長城。

圖9,撞道口,北京。此段臨近著名的黃花城水長城,建於明永樂二年,據《西關志》載:「撞道口,正城一道,堡城一座,過門一空。」拍攝時剛好遇到日暈現象,當時手頭的相機焦段不合適,於是選擇了這張手機廣角端拍攝的日暈和長城的組合。代表著陽剛的古長城遺址,和代表了陰柔的天空雲朵與圓形日暈,同框出現;長城是歷經近千年屹立的人文奇蹟,日暈和雲層是隨時可能出現消失的自然現象。

圖10,黃花城,北京。無人機視角,記錄了這段呈「L」型走向的著名長城段落。處理成黑白時,使用了紅色濾光片效果,把周圍的綠色全部壓暗,只為突出一條亮線——長城的走向。

圖11,大榛峪,北京。此段僅在下方仰視,拍攝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位置。在一條崎嶇山路,到達長城的一個城門,在此處,長城向西在陡峭的山上快速爬升,受到山勢的影響,中間還有一段收窄的位置。據記載,大榛峪一段長城修建得非常堅固,大明萬曆年間,大修北京長城,此段更是工程浩大。大概源於此段長城兩側的鐵礦峪和箭扣,更為險峻,易守難攻,使得大榛峪成了地形上相對薄弱的位置,便需要人工增加防禦能力。

圖12,響水湖,北京。大榛峪向東沒有多久,過了著名的「驢鞍嶺」,就是響水湖長城,這裡已經被開發為景區,遊客可以爬長城賞湖景。此段長城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入口為磨石口關。長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起伏綿延,遊客在談笑風生,品古論今。

圖13,箭扣,北京。箭扣長城因此處長城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照片中部的凹部,是整個箭扣W造型的一部分,右側畫面邊緣的另一處凹部,便是「箭扣」得名的位置——W型滿弓,搭箭的地方。而這張照片另外一處打動我的地方是:由此遠眺,過了長城,進京便是一馬平川了!所以可見此處防禦工事的重要性。

圖14,神堂峪,北京。歷史上神堂峪為京畿要塞,修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屯兵城堡遺址完好,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龍潭發生過「龍潭慘案」。神堂峪本身是一個適合帶孩子們玩水的地方,而在航拍之際,順便可以看到河流、山勢、長城、村莊。

圖15,河防口(西段),北京。此段長城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自古為兵家所注目,明穆宗時曾派河間三衛官軍戍守。此段長城腳下,有懷北滑雪場,而此河防口西段長城,也是剛好俯視滑雪場,並且有修建木棧道可以遊覽。這裡有著名的「夾扁樓」(非本圖位置)。選擇這一張,是因為特別喜歡古城樓的光影,剛好陽光從門洞攝入,照出攝影師的剪影。

圖16,河防口(東段),北京。利用小光圈,把太陽拍出星芒,配合方正排列的垛口帶來的光影。藉助這個位置,在此強調一下,長城是重要的歷史遺蹟和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財富,是無限珍貴的瑰寶,大家千萬要保護古蹟。另外,長城常常在荒野的崇山峻岭之間,各種探險、遊覽活動,一定一定注意自身安全、山林防火安全、古蹟安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圖17,金山嶺,河北。此段長城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由抗倭名將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被譽為長城的精華地段。這裡攝影師選擇了一張大弧線的城牆,引出保存完好,結構複雜的一座敵樓,而利用光影,把不很重要的區域壓暗,簡化圖面,突出重點。

圖18,玻璃台,北京。京北長城在密雲和承德交界附近,向東延伸,又向南轉,經黑關、牆子路鄧處,入北京平谷境內。在平谷最高峰東指壺附近,玻璃台長城有一處殘存的敵樓基礎遺址,成為此段長城的終點。

圖19,黃崖關,天津。黃崖關長城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556年),是較為有名的一處景點,歷史上,薊州城共有守營墩台十八座,黃崖關為其一,也是最為重要的關隘。個人覺得黃崖關長城比較典型特點在此: 1、漿砌塊石的牆體,紋理和色彩很有特點,特徵明顯; 2、遠處樓台的建築比例,與常見樓台略有不同,偏瘦高; 3、牆體為單邊,與常見的雙側有所不同; 4、蜿蜒的牆體,在此處形成一個大曲線,和遠處蜿蜒的公路也有一定的呼應。

圖20,河流口,河北。據《永平府志》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蒙古把都幾入犯陷河流口,尋引即去此關,距古邊城5里,南北山凡三重雄偉不足,而各相環抱,中寬十餘丈,路狹僅通馬,其西為堡即河南營。長城在河流口處,形成了「套城」,也就是在主線基礎上,通過複線的方式,建成了一個自成閉環的城牆。套城的複線長城,和主線相比,規格低很多。

圖21,義院口,河北。義院口長城位於撫寧縣境內,長城蜿蜒前行至此,已接近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老龍頭。據考證,此段長城建於隆慶五年(1571年),萬曆年間幾經修繕加固。如今總體走向清晰,部分段落已經坍塌。 本圖集總結了5年間攝影師拍攝過的北京周邊長城較為典型位置,當然21張照片完全不能代表長城的雄偉壯觀,甚至沒有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八達嶺、司馬台等。希望通過不同類型的照片,更能喚起大家對長城的保護意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