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還沒搞定英國,就進攻蘇聯,難道不怕兩線作戰嗎?

知兵堂光亭 發佈 2020-06-22T11:49:02+00:00

為什麼希特勒在還沒有完全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就敢於進攻蘇聯,難道他不怕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嗎?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投入152個師又2個旅,以及僕從國19個師又18個旅,總兵力大約550萬人,4300輛坦克,4.7萬門火炮,5000架作戰飛機,突然大舉進攻蘇聯。

深度

摘要: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大舉進攻蘇聯。為什麼希特勒在還沒有完全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就敢於進攻蘇聯,難道他不怕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嗎?


【頭條號首發】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投入152個師又2個旅,以及僕從國19個師又18個旅,總兵力大約550萬人,4300輛坦克,4.7萬門火炮,5000架作戰飛機,突然大舉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過此時,英國並沒有屈服,雖然經過歐洲大陸的慘敗,從敦刻爾克狼狽撤回英國,但是英國的空軍還在不斷空襲德國,英國的海軍還在大西洋上和德國海軍殊死角逐,英國陸軍還在北非和德意軍鏖戰。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希特勒調集如此龐大的兵力就敢於進攻蘇聯,難道他不怕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嗎?要知道,兩線作戰不但是病假大忌,而且對於德國來說還是最有切膚之痛的慘痛教訓。

首先是意識形態的原因。從民族血脈上來看,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其實是德國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和英國國王喬治一世是表兄弟。所以,從民族性來說,德國人民對於英國人民是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所以,希特勒始終不願意對英國痛下殺手,總想留有餘地以便媾和,在敦刻爾克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也有這方面的因素。至於後來納粹德國的三號人物赫斯駕駛飛機單槍匹馬飛到英國,也是在沒有確實可行的溝通渠道的情況下無奈之舉。只是英國斷然拒絕並將赫斯關押起來,德國才宣布這完全是赫斯的個人行為,更大可能是受了希特勒的指派前去,談判不成才說成個人行為。



而對於蘇聯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民族性上,日耳曼民族和東歐的主體斯拉夫民族,雖然談不上宿敵,但絕對也沒有什麼親近感。在希特勒的理論中,斯拉夫民族是要清除的劣等民族。何況,蘇聯還是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在意識形態上是不共戴天的死敵,之前和蘇聯的合作,以及聯手吞併波蘭,更多是出於國家利益的權宜之計。在希特勒心中,蘇聯才是真正的敵人,而且還是一定要置於死地的那種。

所以,等到不列顛空戰結束,德國無法掌握英吉利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對英國的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從這時候起,希特勒就決定要進攻蘇聯,對英國只是繼續保持壓力,同時作為進攻蘇聯的掩護,因為在希特勒心中,英國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實力上,都已經不是勁敵了,可以先放一下,等解決了蘇聯再說。

其次是戰爭資源的原因。對於各種戰略資源匱乏的德國來說,戰爭的重要目的就是奪取資源。其中最重要當然是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儘管納粹德國的僕從國羅馬尼亞是歐洲第二大產油國,1939年石油產量約為600萬噸,德國石油的90%來自羅馬尼亞。但這點石油對於要稱霸全世界的德國來說,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德國的戰爭走向基本都是圍繞石油來進行的。先打波蘭,得到了波蘭的石油儲備,再用這些石油儲備來閃擊西歐。奪取了西歐的石油儲備後,如果不再「開發」新的石油資源,那麼坐吃山空之後怎麼去爭霸全世界?於是,1939年石油產量高達3000萬噸,是羅馬尼亞的五倍,位列世界上第二大產油國的蘇聯就自然進入了希特勒的視野。



這也是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時,始終覬覦巴庫地區油田的原因所在。也正因為如此,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目標就和國防軍以消滅蘇軍主力的目的不可避免出現了分歧,而且希特勒對蘇聯石油資源的爭奪,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很大影響和干擾,也並沒有貫徹到底。

毋庸置疑,年產3000萬噸石油的蘇聯,自然是讓德國垂涎不已的目標。

再次是時機的原因。很多人認為希特勒選擇1941年進攻蘇聯,有些倉促,至少應該再等一年,將各方面的準備進一步落實完備之後再發動。但是請別忘記,蘇聯也沒有閒著,史達林也一直是將德國視為最大的敵人,之所以他一直不相信各方面發出的德國將要進攻的警報,最終導致蘇軍戰爭初期在措不及防的情況遭到了極大損失。不是他相信德國會始終遵守德蘇友好條約,而是他認為德國進攻蘇聯是會在1942年以後。所以實際上蘇聯也在積極進行備戰,像T-34坦克、拉-3、雅克-3戰鬥機等新裝備正在源源不斷生產,如果推遲到1942年,那麼蘇軍的裝備水平會有很大改觀,到那時就會更加棘手。

而1941年恰恰是蘇聯還比較脆弱的時候,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最後有人會說,難道希特勒就不怕兩線作戰的大忌?應該說,還真不怕,因為這個時候無論是西線的英國,還是東線的蘇聯,實力都很差,即便聯手,也未必能對德國構成多麼嚴重的威脅。如果不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參戰的話,蘇聯到底能不能扛得住德國的猛攻,還真的還不好說。



可能有人不認同小編的這一觀點。那麼,我們在深入討論。戰爭中,美國和英國對蘇聯的援助,從飛機坦克卡車糧食到蘇聯最急需的戰略原料橡膠航空汽油等等(關於美英援助本號之前有專門文章,標題「二戰時美英給蘇聯的援助到底有多重要,就連朱可夫都說多虧了美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閱讀),如果美國不參戰,儘管有租借法案,但迫於中立法案的掣肘,以及美國工業還沒有開始動員轉為戰爭狀態,各種裝備的產量有限,援助蘇聯的數量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這些假設暫且不說,就在當時,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有多少人敢斷言蘇聯會取得勝利?幾乎沒有!恐怕大多數人考慮的是蘇聯到底能撐多久,是三年還是五年。而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幾乎所有有點頭腦的人,都意識到由於國力超強美國加入戰爭,同盟國的最終勝利已經沒有懸念了,有懸念只是多久勝利,是三年還是五年。看看珍珠港事變當天邱吉爾、蔣介石等人的日記,就知道了,美國參戰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所以,如果美國沒有參戰,或者珍珠港事變晚個一兩年,希特勒同時對英國和蘇聯作戰,還是完全可以應付的,一點都不是問題。

也可以這麼說,至少在1941年6月22日這天,德國進攻蘇聯,在戰略層面上並不是什麼無法挽回的致命錯誤。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