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PK丹麥孩子,結果令人瞠目:中國教育那麼不堪嗎?

米粒媽頻道 發佈 2020-06-22T04:44:56+00:00

米粒媽看過一部紀錄片《丹麥9年z班 VS 中國初三13班》,讓中國和丹麥的同齡孩子,在閱讀、數學、英語、創新能力、團隊合作5個方面進行測試比拼,結果卻令人瞠目。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中國孩子PK丹麥孩子

米粒媽看過一部紀錄片《丹麥9年z班 VS 中國初三13班》,讓中國和丹麥的同齡孩子,在閱讀、數學、英語、創新能力、團隊合作5個方面進行測試比拼,結果卻令人瞠目。

以往中西教育大比拼,一般都是拿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孩子去做對比。

而這一次則不同。這次PK雙方來自丹麥胡奧斯市和中國的哈爾濱市,選取的兩所中學背景類似,都是當地最好的公立中學之一。


  • 閱讀

測試的第一部分是閱讀,出題人是丹麥一位閱讀方面的專家,通過5段閱讀13個問題來考察孩子們的能力。

其中考察的不只是閱讀能力,還有閱讀技巧,隨著難度梯度的增加,出題人還在後面設了個很大的「陷阱」,需要具備很強的思考應變能力才能完成。

在閱讀測試中,中國孩子略勝一籌,中國學生的平均正確率是76%,而丹麥學生的平均正確率是70%,差距不是特別大。

  • 數學

第二個測試的部分是數學,為了公平起見,中國和丹麥的孩子,分別要做兩個國家的「中考」數學題,而中國的考題中,丹麥學校里沒講過、沒學過的部分,會給他們去掉。

但結果依然毫無懸念,哈哈哈,中國孩子大比分碾壓丹麥孩子

  • 團隊協作

第三輪比拼的是孩子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丹麥專家對此非常非常自信。

因為這是他們在學校里著重培養的一種能力,被視為丹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會脫穎而出的部分。

平時丹麥孩子在學校里,分組進行討論、分析、作報告,這是他們學習的常態,日常活動也都是大家一起,分工合作。

中國孩子普遍被認為成績好,但沒有足夠的團隊協作能力。

結果會以中國孩子慘敗收場嗎?

這輪測試是這樣設計的:從每個國家的班級中選出8個孩子,分成兩個小組,給每組學生分配數量一致的紙張和透明膠,要求他們在30分鐘內搭建一個類似房子的獨立支撐物,能讓小組裡的4個人進入到這個「房子」里。

其實最後專家考察並不看結果,而是通過觀看過程錄像來判斷孩子們在團體中如何分工、合作、聆聽、探討、解決問題的。

最後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無論在表達自己意見、聽取同伴想法,分析討論,找到解決辦法,相互支持幫助……等等方面,中國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棒。

而且整個過程中,中國的孩子目標明確,極其專注,使得最後的呈現結果也非常完美。而丹麥的孩子在合作過程中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不夠專注,也過於自我。

這樣的結果,讓丹麥的專家們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他們反思丹麥是不是有點過於自我感覺良好,未來應該在教育中作出調整,讓孩子們更加專注認真,而不是只顧自己一時的快樂。

  • 創新力

第四輪比拼是創新能力,在之前的預測中,丹麥專家普遍認為,創新能力可是丹麥孩子的強項。

他們大量的課外活動,也被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和基礎。

連丹麥的學生都說:中國學生學習很好,但創造力不夠。

這一輪測試內容是給孩子們相同內容的畫,讓他們在15分鐘內自由發揮,創作出新的作品,同時給畫作想一個標題。

最後,專家們一致認為比較有創新性的作品,幾乎都來自中國孩子。

比如正在燙頭髮的女人;跳舞的男人;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彈豎琴的人……

所以在前四輪的比拼中,都是中國孩子勝出。

  • 英語

不過在最後的英語測試中,中國孩子以慘敗收場。

雖然也是意料之中,但米粒媽真沒想到差距會那麼大。

原本專家預測丹麥學生會比中國學生成績好10%-20%左右,但結果卻是:聽力部分丹麥學生平均答對了71%,中國學生答對29%;筆試部分丹麥學生平均答對了61%的題目,中國學生只答對了29%

丹麥官方語言是丹麥語,不過丹麥也是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英語最熟練的國家之一。讓中國孩子跟從小英語丹麥語來回切換的丹麥孩子比英文,結果顯而易見啊

最讓我自豪的就是,一直跟著米粒媽進行英文啟蒙的家庭,有的5歲讀完了上百本英文原版繪本;有的去英語國家讀書遊刃有餘;有的小學就考過了FCE;很多孩子的英文水平都幾乎達到了英美國家同齡人的水平!


中國教育就那麼「不堪」嗎?

丹麥孩子和中國孩子5輪比拼過後,中國孩子4:1完勝丹麥。

雖然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但米粒媽卻看到評論區里,各種鄙夷的口氣,各種酸溜溜的冷嘲熱諷

「考試再好,再優秀,那又怎樣?經濟還是比不上國外,小朋友比不上國外的小朋友快樂!」

「除了成績比較好看,有什麼用啊!」

「看眼鏡數量不就知道區別了~」

「考試X而已,世界性影響的數學家大多在歐美。」

……

其實這些年,提到中國式教育,類似這樣的聲音一直都有。

比如去年底公布的2018年PISA結果,中國內地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個領域重回世界第一。(上一屆中國排到了十名左右,再之前中國內地一直排名第一)

不知道PISA的親們,米粒媽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哈,PISA就是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是一種國際性的科學評價方法,考察各國學生的知識面、綜合分析,創新方面的素養。

參加測試的是各個國家15歲的學生,評估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

三個領域都排名第一哎,結果又被說成: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個發達地區的學生,能代表中國孩子的整體水平嗎?」

「也不看看,中國孩子拿多少時間來學習?」

「中國這麼牛X,諾貝爾獎怎麼都讓外國人拿去了?」

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米粒媽就很無語。中國教育在這些人眼裡就這麼不堪嗎?

紀錄片不是中國拍的,出題人也不是中國人,而PISA又是世界公認的非常權威的評估體系。

所以中國孩子排不了第一,會被說「不行」,排了第一,又被說「有什麼用」,中國孩子簡直太難了

國情不同,決定了教育方式不同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眼饞「北歐教育」,因為那裡的學習氛圍非常輕鬆,避免競爭,沒有考試,毫無壓力,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為什麼中國孩子就不行?

因為國情不同啊!

北歐是福利國家,像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這幾個國家,人口少,國土面積小,貧富差距也非常小。

高收入人群繳稅高,低收入人群又跟高收入人群享有一樣的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等福利,所以不存在太明顯的社會階層、貧富懸殊。

在北歐,一個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做一名白領,他的生活水平跟當初考入技校的同學不會有太大差距。

但是在中國,一個孩子考上大學,很可能就改變他們一家人的命運。這能一樣嗎?

中國多少人?北歐幾個國家加一起才多少人?中國孩子註定出生起就要面對競爭。

小時候沒有壓力,沒有考試,被保護得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未來進入社會,有競爭力嗎?能承受挫敗嗎?

丹麥那麼小的國家,出過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出過安徒生,還有讓全世界大人和孩子都瘋狂的樂高……這當然非常非常了不起。

但米粒媽想說,這些不也都是丹麥教育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嗎?他們也只是極少數啊。

而金字塔底的那些人呢,之所以幸福指數高,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高福利國家。

鼓勵教育+避免競爭,對孩子就好嗎?

「真香」的北歐教育,拒絕考試,避免競爭,總是給孩子鼓勵,他們認為在孩子畢業的時候,帶著自信的離開是最好的結果。

其實也不光是北歐,西方教育中,大多是鼓勵占主導。

之前米粒媽在美國學習生活的那些年,接觸了不少美國家庭,孩子考了個B,媽媽親吻、爸爸擁抱,懷著滿足和感恩的心告訴孩子,「你真的太棒了,你考了個B,爸爸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但這些年,其實連北歐自己的教育專家和一線的校長、老師們也都在反思,這樣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

為什麼體育可以競爭,數學就不能競爭?

這樣刻意迴避考試和競爭,其實會造成一種誤導:孩子是體育健將,很好;是藝術達人,很好;是能工巧匠,很好;是成績好的學生,異類,排擠ta!

丹麥學校里這個成績很好的女孩,說到自己每門學科都考滿分的時候,居然委屈得哭了。

連老師都說,太有上進心的孩子會被其他同學孤立。

所以,這是不是另一種極端呢?

在米粒媽看來,讓孩子畢業時帶著自信離開,不如讓他們帶著能力和本事離開。因為能力可以創造價值,而價值可以給人自信啊。

學習本來就是挺反人性的一件事,有要求有期待才能有提升。如果要求孩子考A,孩子真的就會考A,即使考不到A,也不會差太多;但如果家長覺得考B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可能就會考個C回來,因為沒有期待啊

真正的自信不是父母或老師的一句「你真棒」,「你很好」,而是全力以赴、追求極致,當孩子的潛能被無限激發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憑藉努力走到了自己都難以想像的一步,這種喜悅和滿足才是真正的自信。

中國現行教育,是在保護大多數

紀錄片《丹麥9年z班 VS 中國初三13班》里,丹麥專家和老師都承認,丹麥的孩子好的特別好,差的也特別差。

比如在閱讀測試中,中國孩子雖然略勝一籌,但高分段大部分集中在丹麥孩子中,但同時,丹麥孩子又包攬了所有低分段,拉了後腿,這樣整體平均下來,中國孩子才險勝。

丹麥這個畢業班的孩子,有的能力可以達到高中二年級都不成問題,而有些還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水平,差距真的太大了。

當班主任被問到能不能幫助最後20%的孩子,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在畢業前趕上進度,她非常肯定地說:不能,因為沒有時間。

丹麥9年級的孩子(等同於咱們初三的孩子)每天在校時間只有6個小時,每天下午2點多就放學。

一周只有一天下午會多一門課,放學時間需要延長到3點多,就這樣,丹麥孩子還叫苦連天,說累死了。


對於成績好的孩子來說,這些時間足夠學到書本上的知識了,剩下的課餘時間可以用來發揮自己的專長,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但對於「差生」來說,時間根本不夠用啊!課本里最基礎的知識都沒學明白,然後就放學了,撒歡了,沒人管了,這樣的結果,中國的家長能接受嗎?

孩子每天晚上學、早放學,沒有考試,沒有課外班……今年疫情下的中小學,不就是這樣嗎?你還覺得北歐教育「真香」嗎?


國外所謂的創新教育,個性化學習,在玩中獲得知識,移植到中國,其實更有利於上層社會的家庭或者超級牛娃。

要麼拼爹,藝術、音樂、運動、科學、外語……各種特長班興趣課走起;

要麼拼娃,又聰明又努力,全憑自己努力就能甩開同齡人一整個小宇宙;

如果你不是牛爸牛媽,你家孩子也不是牛娃,那米粒媽勸你就別跟著高喊「快樂教育」了,真心拼不起啊!

其實這些年,咱們好多內地的學校也都嘗試了各種各樣新的教育方式,但這條路要慢慢摸索,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育不只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更重要的還有家庭教育。

紀錄片《丹麥9年z班 VS 中國初三13班》中,跟丹麥孩子比,中國孩子成績好,團隊協作、創新性也不弱,但確實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英文水平,比如與世界的連接,比如更開放的眼光……

被問到知不知道「披頭士」,被問到2001年9月11號發生了什麼,很多中國孩子搖頭說不知道。


其實關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環境保護、甚至時尚娛樂、體育消息等等,不見得對考試成績有什麼直接影響,但這是一個人與這個世界的連接,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體系。

比如對人體的認知,包括性教育等等,也是我們的教育中常常迴避的問題。

在創新能力的測試中,不少丹麥孩子創作了關於人體器官、體態方面的畫作,但在中國孩子的作品中,一個都沒有。(也可能中國孩子有這樣的想像力,但不敢在測試中表現出來)


還有最重要的英文水平,這也是米粒媽經常念叨的,英文學好了,不只提高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其它關於科學、關於思維方式、關於創造力,米粒媽光是這段時間就給大家安利過很多日本特別棒的科教片、BBC的紀錄片、動畫片等等。

與其抱怨教育制度的不完美,為什麼不在享受優勢的同時,在家庭教育上給予補足?這才是家長真正要做的事。

虎媽蔡美兒說,中國教育的精髓,就是從一開始,不給孩子「不努力」的選項。其實這正是我們送給孩子的一份禮物,讓他們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始終保持一股積極向上的衝勁兒,敢於面對失敗,一往無前。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愛分享)

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