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200億!富士康在印度撐不住了?郭台銘:想回去了

芭樂科技社 發佈 2020-06-29T16:36:23+00:00

富士康成立於1974年,實際上也是主打科技的,是一個科技集團,但是如今只是個「代加工」廠,跟聯想很像,都是想走「貿工技」的路線,但是到現在為止這麼多年了,也沒有正兒八經的技術。

原創文章,請勿洗稿

富士康到底怎麼樣?

前幾年,富士康的風評不是很好。為什麼?因為富士康的「連跳」記錄太過嚇人了。但富士康作為一家工廠,對中國的貢獻還是很大,這一點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有看過台灣方面紀錄片或者一些發家史的文章會了解到富士康究竟是扮演著一個怎麼樣的角色。

富士康成立於1974年,實際上也是主打科技的,是一個科技集團,但是如今只是個「代加工」廠,跟聯想很像,都是想走「貿工技」的路線,但是到現在為止這麼多年了,也沒有正兒八經的技術。

而且1974年是個關鍵節點,為什麼關鍵?因為這個第一次產業轉移開始的時候,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開始向日本轉移,當時就有很多的國際巨頭,比如尼康、東芝、松下、佳能等等,千萬別以為它們只會做相機。

尤其是日本尼康,同時掌握了光刻機製造技術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等)的材料,連美國人都有點怕。這個時候,韓國、台灣、香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就沾光了,建立了很多組裝和代加工廠,富士康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那時候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老一輩的台灣人對富士康影響都是不錯,只要願意加班,錢是很多的。但是現在富士康就不行到了,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富士康,尤其是「深圳龍華三和人才市場」的「老哥」(「三和大神」)。

富士康轉移

之所以國內很多人都不喜歡富士康,無非就是時間長、工資低,進了工廠就跟另外一個世界一樣,不僅僅是富士康,幾乎所有的工廠都面臨這個問題。為什麼工廠會這麼「黑」?因為成本在不停的上漲,所以這幾年工廠在不停地搬遷。

如果你有機會去深圳的寶安看看,那邊很多工廠都搬走了。富士康最近幾年也在搬遷。這個不能怨人家郭台銘,為什麼?因為富士康就是個大的組裝廠,沒什麼技術,在這個產業裡面是下游的下游。

像這一類工廠只有兩種「技術」,一個是成熟生產線,另外一個是品控,其實都不算是技術,就是把兩年的經驗用個十年,沒什麼了不起的,頂多在搞點自動化的設備在生產線上用一用,但是人工不可替代,這是小編打暑假工的經驗。

這也是富士康的無奈,在1974年成立的科技集團,忙著去撈錢,但是華為和台積電是1987年成立的,但是看看人家都是大佬了,富士康還是小老弟。可悲。

所以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其實這種壓縮成本最終會把自己也給壓死的),富士康把很多的廠房搬到了印度,尤其是在蘋果訂單減少的這幾年,富士康就是吃蘋果吃胖的,當然,人家要做空他也是分分鐘的事兒。

富士康把廠房放到了印度,無非就是看上了印度的勞動力,印度一直對標中國,人口也是,但是這次疫情在印度的情況幾乎把富士康的腿都給打折了,而且蘋果在全球的銷量今年也是涼涼,富士康這是損失慘重。

損失無法避免

即使不是今年特殊的情況,富士康也是難逃一劫,這次只是損失了200億,後面會損失更多,可以這樣說吧,所有的代工廠離開了中國什麼都不是,不僅僅是富士康撐不住。為什麼?

因為勞動力,不是說人多就行,還有一個勞動素質,中國的工人是世界第一,至少是小學初中畢業,看得懂手機,還有一個民族性格——勤奮,其他國外的工人,給人的印象就真的是懶洋洋的,中國工人是「馴化度」最高的,當然也很可悲啊。

人口要變成紅利,就只有中國人才行,其他的就是浪費糧食。所以富士康在印度等國家撐不住是遲早的事。

當然富士康也有一些小套路,比如狠狠坑了川普一頓,近些年,尤其是川普上台了以後,美國政府一直在鼓勵製造業回歸,同時也邀請很多工廠到美國建廠房,其中就有富士康,郭台銘也不傻,騙完補貼維持生活,很多廠房都是沒有人的。

郭台銘想回去了

說句實話,郭台銘心裡也清楚,富士康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自動化產線的路子,但是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科技還沒有先進到這個地步,人工是無可替代的,自動化智能是用作管理,監督工人,比如令小學生心驚膽戰的釘釘。

第二條是就是北望神洲,力爭上遊,向著華為這些科技公司靠攏,這時候上車還來得及,如果,因為富士康已經錯過了2000年第二次產業轉移的機會了,富士康現在的困境就是那時候種下的因。

讓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為真正的科技集團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最近富士康就表示要支持國產晶片的發展,打算進軍半導體行業,要在大陸建研發基地,想回來大陸轉型,不得不說是明智的選擇。

想要了解更多,點擊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