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豪橫?還是另有所圖?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世宗背後的考量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0-06-29T15:27:32+00:00

一直以來,韓國都是我國眾多鄰國中,存在感最足的國家之一,當然這不僅是因為韓劇與韓國綜藝在我國十分的暢銷,更是因為韓國和我國歷史上關係匪淺,所以我國民眾對韓國的一些新聞還是比較感興趣的。

一直以來,韓國都是我國眾多鄰國中,存在感最足的國家之一,當然這不僅是因為韓劇與韓國綜藝在我國十分的暢銷,更是因為韓國和我國歷史上關係匪淺,所以我國民眾對韓國的一些新聞還是比較感興趣的。

而在2012年7月1日,韓國做出了一件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那就是將國家的行政首都遷往從首爾遷往到了世宗。

——要知道當時的世宗不過建成才5年罷了,不僅基礎差,而且面積還遠比首爾要小。我們反觀首爾,它幾乎是整個韓國最為重要的地區,韓國所有的大型企業都在首爾,毫無疑問是經濟、政治重心。

因此,很多人都很好奇韓國為何這樣做呢?是因為過於豪橫嗎?畢竟韓國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達,在上世紀就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了,它完全是有這個資本,也有這個底氣去重新構造一個行政首都。

但這樣做我們先不說麻煩,退一萬步講,這也會引起韓國諸多核心企業的不滿。

——畢竟原本行政首都在首爾,企業們可以很好的享受一些政策一手的扶持。但行政中心遷移,勢必也會引起國家重心的轉移,這對於首爾的諸多企業家來講是一個重大打擊。

韓國政府不可能沒有考慮到這個,所以它仍舊要遷都的後面必定是另有隱情。

那隱情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韓國首爾在政治主導下的經濟發展太過於畸形了。

我們都清楚,韓國開始走向正軌是在朴正熙時期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正是經過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後,韓國才創造了「寧漢奇蹟」,經濟成為當時的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而要知道在朴正熙之前的李承晚時期,韓國的經濟甚至不如朝鮮的一半,人均收入不足一百美元。

從這前後的表現,我們足以看出韓國的改革作用有多高效。

——那它到底是如何改革的呢?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動用政治手段,比如關稅政策,或者貿易保護之類的福利政策,全力扶植在首爾的本民族企業,給予它們足夠多的優惠。畢竟首爾是首都,離得近,資源好投放,更好扶持一些。

我們如今赫赫有名的三星、浦項鋼鐵等集團,其實都是借著這個政治扶持而興起的。

這些大型集團的興起,很好的起到了集聚效益,拉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而又加上一直有政治的主導扶持,首爾經濟越來越發達的同時,人口也越來越多了。據統計,首爾如今的人口已經達到了2500多萬,占據了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首爾的人數一直在不斷攀升。因此,在如今首爾經濟發達的背後,隱藏著諸多社會問題——比如境內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物價昂貴,交通擁擠等,這些問題若一直不根治,任由其持續發酵,自此必將會導致首爾城市犯罪率劇增。

—因此,政府想盡辦法為首爾分擔一些負擔是目前的燃眉之急。而韓國政府也明確表態了,要在2020年與2030年,分別對世宗增加至30萬人和50萬人,以此來減輕首爾的負擔。

當然了,這也只是遷都世宗深層因素中,最為迫切的一個,也是首爾內部的問題。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是屬於首爾以外地區的問題。

韓國雖然發達,但在政治主導下的經濟發展規模是極其畸形的,比如首爾就占據了全國GDP的21%,可想而知首爾以外的其他地方與首爾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長久以往下去,也會導致首爾之外的其他地區的民眾心理極度不平衡。他們因首爾人口飽和,在前往首爾無果後,會將這一切遷怒於政府,造成舉國上下社會動盪也是說不定的。畢竟在朴槿惠時期,就有上千萬人參與反對朴槿惠的集會,而口號就是反對這種地域的不公平性。

而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則是韓國政府考慮的更加深遠的。

我們前頭有提及,韓國是政治主導下的經濟模式,而這種模式其實還會造成一個弊端,那就是官商勾結——財團會給一些好處給韓國官員,讓他們再借著便利,給予自己更多的一些優惠與扶持,這種扶持有時候甚至會是幫助財團進行惡性競爭,打壓其他小企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在韓國境內不減反增,越來越嚴重,韓國民眾對這種行為可以說是深惡痛絕。所以長遠來看,韓國政府打壓財團壟斷是勢在必行了。

那如何根治財團問題呢?自然得從源頭上下手了。財團問題的起源,在於早前政府對於他們的扶持。而解決辦法毫無疑問就是要變著法子去減少對他們的扶持,而把行政中心給遷移出去就是如今最好的辦法。

——這樣勢必會帶動一些中小企業的崛起與發展,打破原有財團的壟斷趨勢,從而遏制住首爾財團勢力的逐漸攀升;當然了,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促進公平公正,更好的讓市場去調配資源,促進韓國經濟合理髮展,而不是繼續畸形發展。

因此,遷都對韓國政府來講完全是利大於弊。畢竟不僅限制財團了,還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與經濟合理髮展。

看到這裡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奇怪,將行政首都遷走是完完全全觸動了財團們的既得利益啊,為何他們最終會鬆口呢?

這其中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呢,這個遷都並不是韓國政府搞的突然襲擊,而是有一個長遠的計劃。

——遷都計劃早在2002年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的韓國總統盧武鉉就明確表態要新建行政首都,而在次年韓國國會也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將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南遷至韓國中部地區。

也就是說,國家給了財團們一個緩衝時期,讓他們去接受現實。

再說了,這個計劃一直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期待,這些財團們都看在眼裡,他們深知遷都形勢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他們到最後也不得不同意。

當然了,財團們能夠同意,也是有政府的妥協在裡面。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韓國遷都世宗,是因為世宗離首爾很近,遷移起來成本低,難度小。沒錯,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很顯然並不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世宗離韓國近這是它最大的優勢不假。但離得近,並不是只有單純的遷移成本低這一個好處。對於首爾的財團來說,若是一定要遷都,世宗一直就是最佳的選址。

——我們都應該清楚,大企業會有集聚效益,但它同時也具備輻射功能。越離的近,受其輻射影響越大。而財團之於世宗就是這麼一個理。雖然遷都,會帶動一些小企業開始崛起,影響到自身。但很顯然,財團在某些方面的影響力並不會因此而削減,只是從以前影響力最大,成為如今影響力較大的企業罷了。換句話說,他們是從賺大錢,到少賺一些。

總之,他們依舊是賺,並沒有什麼虧損。

說到最後,來做個精要的總結。

——韓國遷都世宗這一舉措,其實就是韓國政府與財團之間的一個妥協,在長時間的博弈之下,雙方都最終選擇了退讓了一步。韓國確實達到了削減財團壟斷地位的目的,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想要完全實現均衡,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