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 |《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努力打破中年女性刻板印象嗎?

界面新聞 發佈 2020-06-22T08:28:16+00:00

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乘風破浪」了嗎?「看理想」以《沒有給出完美答案,卻是一個好的開始》為題刊文指出,雖然中年女性困境在全社會範圍內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單靠一部綜藝節目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浪姐》帶來的巨大聲量,還是給了市場和社會一個強有力的反饋。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思想界』欄目是介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乘風破浪的姐姐》和11歲女孩繆可馨墜樓事件。

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乘風破浪」了嗎?

6月12日,《乘風破浪的姐姐》(下稱《浪姐》)在無官宣、無預告、微博熱搜暫停的一個周五中午悄然上線,立刻引爆網際網路。經過一個周末,截至6月14日晚9點,節目第一期播放量已突破3.4億人次。事實上,還在宣傳期時,這檔節目就引發了諸多網友關注。和慣常的女團選秀節目不同的是,參加節目的練習生不再是青春年少的素人女孩,而是30位年齡在30-50歲之間的、在行業內已經有資歷和名氣的已出道女藝人。她們將通過三個月的培訓和比賽,擇優組團出道。

寧靜、伊能靜、阿朵、張雨綺、鍾麗緹……當這些成名已久的女星出現在「選秀」這個貌似與她們毫無交集的場域中,為了「出道」這個目標彼此競爭時,原本已司空見慣的女團選秀節目激盪出了陌生化的火花,也成功地吊起了觀眾的胃口。「第一財經YiMagazine」的一篇文章認為,這註定會是一檔社會價值大過綜藝價值的節目,節目的嘉賓選擇和最終呈現也是製作人成功揣摩大眾心態的結果。

事實上,無論是楊蓉感慨自己年過30還要維持少女人設否則沒戲拍,還是海清在2019First電影節閉幕式上呼籲行業給中年女演員多一些機會,從2018年開始,關於中年女演員困境的討論就時不時出現在公共討論中。近年來,女性平權話題的熱度不斷走高,全社會都越來越關注針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問題,女藝人的「年齡焦慮」無疑更加讓人心有戚戚——畢竟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都已屬社會上游,而即便如此,她們也逃不過父權社會對中年女性的規訓和定位。

根據「DT財經」的統計數據,參加《浪姐》對於部分女星來說可謂是一次自救:在參加節目的25位有表演經歷的藝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女藝人在2018年-2020年年均有一部新作品播出;2019年能有五部及以上作品播出的女藝人在全部演員中占比僅1%,65%的人同年沒有任何影視作品;在2019年沒有影視作品的演員中,超過六成空窗期達到兩年以上。統計數據顯示,整個行業內女演員面臨的競爭比男演員更激烈。2019年,女演員無影視作品的比例比男演員高7%,女演員的平均空窗期也比男演員長近100天。

也正是因為如此,觀眾對《浪姐》充滿了期待——人們希望看到女性在過了「傻白甜」的年紀後,能夠展現與「少女人設」不同的、獨屬於成熟女性的智慧和主見,能夠用實際行動證明年齡不是女性的束縛,反而是資歷和能力提升的證明。「看理想」以《沒有給出完美答案,卻是一個好的開始》為題刊文指出,雖然中年女性困境在全社會範圍內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單靠一部綜藝節目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浪姐》帶來的巨大聲量,還是給了市場和社會一個強有力的反饋。

最重要的是,它展現了中年女性多元的可能性。上述文章指出,無論是節目中還是節目外,《浪姐》營造了一個開誠布公討論這一議題的氛圍:一直以「甜姐兒」形象示人的金莎和張含韻選擇在節目中突破自己的往日形象;用傳統女團的單一標準去評價姐姐們的評委杜華被節目組、姐姐們和觀眾質疑;節目的配套訪談節目《定義》每期與一位姐姐深入對談,展現她們真實的狀態;《浪姐》豆瓣小組執行不主動挖姐姐「黑料」的不成文規定,組內各種有深度的見解比比皆是,「哪個姐姐更有少女感」的話題被群嘲是「讓整個立意變淺了」。

與此同時,也有評論認為《浪姐》目前呈現的內容仍配不上這檔節目的初衷和野心。「3號廳檢票員工」發布的劇評《姐姐很好,乘風破浪一般》指出,《浪姐》吸睛之處——姐姐們每一個人都很有自我主張,很有性格——其實是這群姐姐的個人魅力使然,而不是節目本身的效果。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對於這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選秀節目,節目組雖然有野心,但其實沒想好自己要做什麼,依然在用選年輕女團的賽制和評價體系要求、評價姐姐們。

初評級的打分結果明顯違背了節目的初衷:分數較高的基本是30+年齡段的年輕姐姐,40歲以上的姐姐則普遍分數較低,這個結果意味著這檔節目依然相信「年紀越輕越好」的選秀邏輯,區別只在於原來是20歲比30歲好,現在是30歲比四五十歲好。文章認為,節目組邀請杜華來當評委是一大敗筆——節目的定位本身是反對娛樂業資本對女團審美的定型和壟斷,但節目組扭頭又請了樂華娛樂的老闆杜華來當評委,而她又再度以「傳統女團」的標準來評價姐姐們,即使節目組「生存欲滿滿地」在字幕里打出「僅代表杜華女士個人標準」字樣,但並無法抹去她作為評委對姐姐們的去留擁有極大話語權的事實。所以到頭來,評委做的是從各具特色的姐姐們中選出有「標準女團像」的姐姐,一些個人特色很強的姐姐可能拿不到高分。

「至少在我個人的意識里,30+之後的姐姐們的魅力,是不需要去做年輕女孩一樣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年輕有年輕的好,客觀的身體條件擺在那。但姐姐有姐姐的魅力,她們自信,獨立,成熟,大方,她們可以用任何形容詞……應該讓大家通過比賽來看到這些,才能最終傳達出讓中國女性都不要恐懼變老這樣的最終奧義。這才是這檔節目的正確方向啊。」文章寫道。

微博博主@白魚Fiasili認為節目中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節目組把觀眾的期待——在公平競爭的標準下,不同年齡和處境的女性通過努力煥發自己的魅力,打破主流偏見,敢於說真話、表達自我——附著在一些錯誤的對象上,比如寧靜和張雨綺。她們在節目中的「真性情」「氣場足」人設更多是建立在用自身已有的資歷和話語權去謀求特權。

在回答杜華的問題時,寧靜一會說想跳舞,一會說不想跳舞,這種「混不吝」的態度背後是她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和特權,並且她在節目中一再利用這一點。張雨綺帶著王麗坤要求《艾瑞巴蒂》組的選手跟自己換位置,本質上也不是「真」,而是「我弱我有理」,是對規則的蔑視和對其他選手的不尊重。而這樣的行為,傳遞給觀眾的信息就是「你只有掌握壓倒性的權力的時候,才能和別人不一樣」,不掌握這些特權的大多數人得不到優待,只能努力。

白魚認為,《浪姐》雖然讓觀眾看到了許多才華橫溢的姐姐,但節目本身並沒有在女性議題上做任何努力,而只是靠這些女性自己的故事和衍生話題來賣熱度。節目沒有用心去糾正針對「中年女性」的偏見,卻任由其發展。另外,節目也沒有建立一個較為公平、有核心標準的制度,為觀眾提供多元的審美和感受。從這個角度而言,《浪姐》是否只是借用了「中女」的噱頭,把「姐姐」當成一個新的刻板印象來消費,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1歲女孩繆可馨墜樓,誰該為這一悲劇負責?

6月4日下午3時14分,江蘇常州河濱小學五年級學生繆可馨從教學樓4樓墜樓身亡。新聞傳開後,報導揭露的種種細節引起了網友廣泛關注。

繆可馨生前上的最後一節課是作文課,她的作文《三打白骨精》被班主任袁燈美劃滿了刪改筆跡。在文章結尾,繆可馨寫道:「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袁燈美對此的批註是,「傳遞正能量。」

據繆可馨親屬透露,袁燈美曾在2019年10月打過繆可馨,並收下過家長的500元轉帳——這一信息得到了當地官員的確認。與此同時,多名自稱袁燈美學生的網友也站出來指責其師風不正。26歲的馮泓瑋(曾用名馮旺)是河濱小學2006屆畢業生,他在接受《等深線》採訪時表示,他四、五年級時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是袁燈美,對方曾把他叫到辦公室,把他褲子脫掉打屁股,還會在班級中當眾打學生巴掌,暗示學生家長給紅包。

種種證據顯示,袁燈美作為老師有失職之處。媒體人六神磊磊在其個人公眾號上撰文指出,袁老師對繆可馨作文的修改意見是很有問題的。這篇作文一共不過三四百字,但被刪掉了至少上百字,刪掉的部分大多是鮮活、有趣的細節,這些細節原本體現了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和寫作天賦,卻被老師無情地否認了。另外,袁老師對作文結尾的批示也令人不解。繆可馨對《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見解,但她的獨立思考和有趣個性都倒在了「傳遞正能量」這五個字面前。

六神磊磊認為,袁老師最應該批改的不是上述內容,而是《西遊記》的作者其實不是羅貫中,但她偏偏沒有看出這個事實性錯誤。「越是那些沒有學識的人,比如袁老師之輩,往往最熱愛片面追捧所謂的正面的能量。因為她可以掩護自己的無知和不會思考。因為他最沒有門檻,不需要真才實學,甚至都不需要搞清楚吳承恩和羅貫中,就可以收穫最廉價的正確,用來指責任何一個繆可馨,」他寫道,「修改孩子的作文,這是大事。事實上,這是修改孩子的頭腦,修改孩子的心靈,修改孩子看世界的方式,修改孩子的個性和精神。你沒有能力,就別亂動手。」

《等深線》的報導從兒童心理問題關懷的角度討論了學校和家長各自應該承擔哪些責任,以防止類似悲劇的發生。報導指出,早在2012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就要求各地各校逐步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專職教師原則上必須具備心理學或相關專業本科學歷,「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並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然而在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偵查系原教師、二級心理諮詢師馬如軍看來,政府層面雖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很重視,也提出了相關措施,但到了市區、街道、學校層面,具體工作開展得並不到位。截至發稿,河濱小學並未向媒體披露該校駐校心理老師、心理課堂的情況。

專業從事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和兒童心理教育的龍雨注意到,在繆可馨從教室出來爬上欄杆到墜地有15秒左右的空隔。龍雨認為,這背後是孩子發自本能的求生欲,她的猶豫是希望能夠被人發現、被人攔住;如果當時有人能攔住她,她會大哭一場,把心裡積壓的壓抑沉重的東西宣洩出來,但可惜的是她的求生欲沒能得到正面反饋。

龍雨認為,繆可馨的輕生念頭應該不是瞬間產生的,而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壓抑,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意志。「如果孩子有與家長爭辯的習慣,家庭也有讓孩子去發表自己想法的空間,出了問題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彈性去面對困難,孩子一般遇到難事也不會選擇自殺。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會與家長或其他外界環境磨合,從磨合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空間有機會疏解壓力,其實就像一個會適當地撒氣的氣球,這樣就不會輕易爆炸。但如果孩子過於乖巧、過於順從父母老師的意願,則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父母認為,學校就應該管我孩子全部,孩子回家就是吃個飯睡個覺,第二天家長照樣送學校,認為學生就該在學校學習,別的事情不需要操心太多。真不是這樣的,最起碼,父母應該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在。哪怕不清楚什麼方法,家長也應該知道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跟孩子待一會兒。應該在孩子不順心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安慰、陪伴。這樣,會讓孩子從心理感受上覺得家長是有依靠的、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孩子真的遇上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想到跟信任的家庭成員去講一講。」龍雨說。

讓許多網友不適的,除了涉事老師以正能量為名批評繆可馨的作文以外,還有悲劇發生後微信群里眾多家長罔顧孩子同班兒童在校自殺身亡的事實和當事家長的情緒,給老師點讚聲援的現象。播客節目《不合時宜》主播孟常認為,家長群里排隊點讚的父母實際上是在身體力行地告訴自己的孩子,社會規則難以撼動,能做的只有適者生存,由於家長自己在社會中無力抵抗上司和更大的權力,順從權威於是成了那個更安全、更能讓自己獲益的選擇,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接受這套規訓的時候,他們不認為這其實是有問題的。

於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出現了。面對別人家孩子的意外,他們不僅不認為這是老師和學校的失職,反而為老師點讚,認同老師對孩子的正能量規訓。他們認為,孩子如果保有天真、正義感,總是提出問題、總是質疑,會讓孩子在社會中碰壁吃虧,倒不如早早磨去這些稜角。在孟常看來,在當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中,正義、美、善、天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這些美好的品質難以得到獎賞,這導致了一個詭異又諷刺的結果,即雖然我們在教育和公共話語中不斷提倡「正能量」的美好的詞語,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這些詞語的反面。「到最後,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不要把這些當真,因為沒有人嚴肅對待這些事物和價值。繆可馨作文最後寫的是非常深刻的,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沒有人相信嘴上的這些大詞,這是非常讓人難過和痛心的。」

參考資料:

《姐姐來了,有風有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zMjk2MA==&mid=2653549056&idx=1&sn=1619e24ed69a7b7dbcd2103e87e17e7c&chksm=bd50ae2f8a272739b85d6a645fc4205f7b3433ca62a0345f3c2e0d39c04ba795245624f2cb74#rd

《綜藝里姐姐們乘風破浪,但現實里大多接不到戲 | DT數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k5MDM5MA==&mid=2650841801&idx=1&sn=79d27761bd3db194ce4a3adc22549e21&chksm=8ba17e50bcd6f74604d54c8348dc8cd74acadb8766730bb9ad92bed0731ebabdbe51d8a1d6bd#rd

《沒有給出完美答案,卻是一個好的開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M3NjE5NQ==&mid=2650855773&idx=1&sn=a91d7a999c14ba1df8b83f01fdd64b82&chksm=84c9b731b3be3e27cff32ef7d8f4d73700bdb3d9c3dd73dd10c14c1b4cd22be2dac5e8c58acc#rd

《姐姐很好,乘風破浪一般》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Q3ODU3OQ==&mid=2247509181&idx=1&sn=ef690723e29389db8201786e0e30e904&chksm=e86279e1df15f0f75c510317f6548a367d5fdb76b8acc6194052cd4e61d7b8d199e6b2709f61#rd

《姐姐們很好,但為什麼沒能乘風破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EyMjI1Mg==&mid=2247507556&idx=1&sn=53c612faf6338894820173505af00783&chksm=fb732cc7cc04a5d19f543f63636925c3395f3cedbd34e479d9b1ad21f1cf1b19560709eb0464#rd

《11歲女孩的最後一節作文課》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jYyNTk5MA==&mid=2247485837&idx=1&sn=272c7700bde4f18cbc69215d8a09838d&chksm=e86cd924df1b50326f318c303eb0a88c1663519c3b0177b611747003c1e73a54b60959960306#rd

《袁老師這作文改的什麼玩意》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zNTMyMA==&mid=2650320931&idx=1&sn=2b1c6c989c1e7de9a6d18f0bbec89300&chksm=87e7ccd4b09045c23e4b3a14b8223de766c962134674bcec6c34a6437b04eea6328e662a0c50#rd

播客節目《不合時宜》:正能量的悲劇:教育的現實和可能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0981562/30922825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