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台灣軍力-海軍實力到底如何?

溫哥華的魚 發佈 2020-06-28T04:13:40+00:00

台灣海軍的組織結構和美國海軍不同,沒有海軍作戰部這樣一個為海軍部長提供諮詢的機構,行政、作戰指揮都集中在海軍司令部手中。

台灣海軍兵力結構

台灣海軍的組織結構和美國海軍不同,沒有海軍作戰部這樣一個為海軍部長提供諮詢的機構,行政、作戰指揮都集中在海軍司令部手中。海軍的作戰兵力都歸屬於艦隊指揮部,指揮官為中將銜,由6個艦隊、1個獨立潛艇戰隊和航空、岸基飛彈、特戰、監偵等輔助兵力組成。艦隊之下設戰隊,戰隊再分為大隊,直至單艦,艦隊司令為少將。陸戰隊也不是一個單獨的軍種,而是隸屬於和海軍艦隊指揮部平級的陸戰隊指揮部。全海軍包括9000人的陸戰隊在內共有兵員3.8萬人。


台灣海軍目前擁有4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4艘常規動力潛艇、31艘飛彈快艇、13艘巡邏艦、9艘獵雷艦、9艘兩棲艦艇和10艘輔助艦船,在一些海外媒體製作的海軍排行榜上能排到第十,僅次於義大利海軍。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它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是單艦的艦齡、艦況和武器、雷達裝備都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並沒有多少提升空間。


台灣海軍還有一個比較特立獨行的地方,就是2014年前後進行了整編,把所有同型艦編組在一支艦隊、駐紮在同一個基地,而不像大多數海軍那樣由各種不同型號的軍艦組成特混艦隊,其用意是「合併同類項」以減輕老舊艦艇的後勤保障壓力。


基隆、蘇澳、左營、馬公4個主要海軍基地中只有左營是專用軍港,其它3個都是軍民合用港



蘇澳 - 168艦隊

168艦隊是1995年為了加強台灣東海岸防禦新設立的艦隊,下轄231戰隊和251戰隊,駐地在宜蘭縣蘇澳。

蘇澳港本身也相當年輕,1965年始建小型商港,1969年蔣介石下令擴建為軍港,1978年完成一期工程開始進駐兵力,到1983年才全部建成。蘇澳港是台灣東部唯一一座正規大港(台東港為小型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險要。港區分為北方澳、蘇澳及南方澳三個海灣,北方澳為單獨建設的海軍中正基地,東、北兩側有40-60米的小山遮擋,非常隱蔽;蘇澳為商港(2012年貨物吞吐量為472萬噸),南方澳為漁港。蘇澳的外港水深有15米,台灣四大軍港中只有這裡可以停泊吃水達到9.6米的基隆級驅逐艦。


不過這座台灣最新的軍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是造得小了,171米長的基德級勉強停得下,今後要想駐泊一支001A編隊實在是施展不開,我試著擺了2艘就塞滿了,要大力擴建才行,得有前瞻性啊。


【 基德級 】

168艦隊的主力就是鎮島之寶 - 4艘基隆級驅逐艦,即原美國海軍基德級。這是大陸軍迷最為關注的台灣軍艦,也是老舊的陽字號退役後台灣海軍唯一的驅逐艦。

基德級身世坎坷,原先為巴列維王朝訂購的居魯士級防空驅逐艦,採用斯普魯恩斯級的艦體,在保留反潛設施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防空能力,以控制波斯灣的空域。為此基德級安裝了2座①MK-26雙臂發射架代替原來的8聯裝「海麻雀」點防禦系統,發射「標準-2」中程艦空飛彈(前後彈庫共備彈68枚),在後桅上配備了更先進的②SPS-48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前桅上裝有③SPS-49兩座標遠程警戒雷達,艦橋頂部和後煙囪前是兩座④AN/SPG-51照射雷達,達到提康德羅加級服役前美國防空型核動力巡洋艦的水平。


> 左為「基德」號,右為斯普魯恩斯級7號艦「彼得森」號,已接受現代化改裝安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1996年4月12日攝於諾福克24號碼頭。

為了適應海灣地區的氣候,基德級將斯普魯恩斯級的3座空調站增加到4座,燃氣輪機進氣口加裝了沙塵分離器,還增強了海水淡化能力,滿載排水量增加到9783噸(台灣媒體往往採用10784短噸以擠進萬噸艦行列),比斯普魯恩斯級多出1600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驅逐艦。斯普魯恩斯級在80年代改裝垂髮系統後依然缺乏「標準-2」飛彈的火控系統和照射雷達,所以64單元的垂髮只能發射「戰斧」巡航飛彈和「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尚未交付的訂單被取消,4艘基德級(原規劃為6艘)在1981-1982年間建成後被美國海軍接收並長期派駐中東地區,目標直指前東家,並被海軍內部戲稱為「Ayatollah - 阿亞圖拉」級,暗指霍梅尼。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綽號「陣亡將軍級」,因為4艦都以二戰中陣亡的海軍將領命名,艾薩克·基德少將就是珍珠港事件中在旗艦「亞利桑那」號上犧牲的第一戰列艦分隊司令,被追授榮譽勳章,並有3艘驅逐艦以他命名:弗萊切級DD-661(1943)、基德級DDG-993(1981)和伯克級DDG-100(2007)。


> 1991年1月10日,「基德」號伴隨「艾森豪」號從海灣歸國途中接受航母的補給

1988-1990年間,基德級接受了「新威脅升級」改裝,實驗性地集成了C3I系統數據鏈,可以和提康德羅加級展開區域協同防空作戰,由後者的宙斯盾系統制導基德級發射的防空飛彈,讓基德級保持電磁靜默充當武庫艦,這也是全世界最早實用化的「A射B導」形態。

不過隨著冷戰結束以及伯克級的大批服役,非親生的基德級迅速落伍且顯得多餘,在服役僅僅17年後就於1999年全部退役封存。1997年美國提出以3千萬美金的超低單價(不含武器和船廠維修費)將基德級出售給澳大利亞,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在1994年接收2艘美制新港級坦克登陸艦時遇到大量問題,美國的外銷建議被澳方拒絕。當時的工黨總理保羅·基廷選擇保留並升級4艘阿德萊德級護衛艦(美制佩里級),而放棄了更加昂貴複雜而且武力過剩的基德級驅逐艦。

1998年美國又轉而向希臘推銷,提出無息租借5年再選擇一次性購入,包含武器的合同總價為7.42億美元。但為了平衡和土耳其的關係,基德級只能搭載「標準-1」而非「標準-2」,希臘方面反對降低防空能力,雙方不歡而散。此時最後一艘「錢德勒」號也已經從美國海軍退役,全部都成為封存的「冷艦」。

在多次求購宙斯盾艦無門後,台灣海軍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2000年12月向美國提出採購意向,2001年4月獲得批准,也就是「光華七號」計劃。合同總價格7.32億美元,包括了硬體升級(比如AN/SPS-48對空搜索雷達從C型升級到E型)、整修、重新啟動和培訓,還包含148枚「標準-2」Block IIIA和32枚「捕鯨叉」Block II,從價格上看還不算太坑,甚至略低於給希臘的報價。不過這個備彈量是打了折扣的,每艘基德級的標準載彈量是68枚「標準」+ 8枚「捕鯨叉」,因為購艦經費遭到當時在野但控制立法院的國民黨削減,4艦各自只配備了37枚「標準」,「捕鯨叉」也沒有多餘的備彈。


> 中正軍港中的「基隆」號和「馬公」號,崇尚風水的台軍將舷號跳過了1804

2005年12月,頭2艘基德級抵達蘇澳成軍,次年後2艘也到達台灣,4艦單獨列編261戰隊,並分別以四大軍港命名,可見重視程度。2007年台灣方面追加訂購了100枚「標準-2」,使單艦備彈量上升到62枚。2008年底,2號艦「蘇澳」號的8枚「捕鯨叉」被台灣自製的8枚「雄風-3」替代。2014年開始還有傳聞台軍將用自製的海軍版「天弓-3」代替「標準-2」,但尚未發現「天弓-3」具有兼容Mk-26發射架的能力。同年實施「精粹案」艦隊精簡整編,撤銷261戰隊,4艦平均分配給231和251戰隊。


> 2013年9月26日,在台灣東北部海域舉行的「海標」演習中基德級準備發射「標準-2」

2005年隨著171艦「海口」號的入役,海峽對岸的人民海軍剛剛組成江南四劍客,加上2艘現代級就是當時全部的區域防空能力了(後2艘138、139艦2006年入役)。052C型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單艦來看固然比24年艦齡的基隆級新銳得多,但是以南海艦隊的2艘052B + 2艘052C或者東海艦隊的4艘現代級分別對陣4艘近萬噸的基隆級,在當時並不一定能占多少便宜。


基隆級的雷達、武器、作戰指揮系統都要更加成熟完善且經過長期實戰部署檢驗:ACDS Block 1先進戰鬥指揮系統能在500公里內偵測識別256個目標,並對64個目標同時進行有效追蹤;SPS-48E三坐標雷達420公里的探測距離加上「標準-2」Block IIIA 166公里的射程具有相當可觀的防空能力;基隆級載彈量更大,反潛性能也更突出,因此當時海峽兩岸在主力艦層面上還是基本持平的。

「馬公」號發射「標準-2」,打一枚少一枚啊

當然15年後早已是一個天一個地了,基隆級還是台軍的珍寶,052C早已泯然眾人矣,參見從《向海圖強》看中國海軍。

【 濟陽級 】

台灣在90年代初向美國租借了8艘諾克斯級護衛艦,說是租借實為購買,只是避免政治衝擊的一種折衷叫法。這8艦於1972-1974年間服役,1991-1994年從美國海軍退役,1993-1999年陸續以20幾歲的高齡加入台灣海軍,改稱濟陽級。


1969年服役的諾克斯級在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中專職大洋反潛,擁有SQS-26低頻艦艏聲納、SQR-18A(V)1拖曳聲納與SQS-35變深聲納,搭配拉姆普斯I型反潛系統、SH-2F「海妖」反潛直升機和8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構成第一代現代化反潛系統。但是它非常偏科,防空僅有艦尾的一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前31艘服役時安裝的是一座8聯裝「海麻雀」),反艦隻有一門Mk-42主炮,部分軍艦的「阿斯洛克」發射架可以共架發射2枚「捕鯨叉」反艦飛彈,僅此而已。而且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綜合作戰管理系統,諾克斯級的各個戰位都是各自為戰的。


> 尚未改裝的7號艦「寧陽」號,保持著美艦移交時的狀態

台灣引進諾克斯級就是看中了它還算先進的拖曳聲納陣,部署在蘇澳執行東部海域深海區的反潛任務,並多次發現過往的各國潛艇。但是台灣並未採購隨艦的「海妖」直升機,因為台灣要求得到更先進的G型,美方只願給退役的F型,於是作罷,把退役陽字號驅逐艦上的MD-500 ASW輕型反潛直升機拿過充數,從而基本喪失了最重要的航空反潛能力。


> 用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4噸的「小鳥」來反潛,真實太難為它了,機頭左側安裝了一部RDR-1300水面搜索雷達,機身右側攜帶一部ASQ-81C(V)2磁探儀,起落滑橇加高以便在機腹掛載最多2枚輕型魚雷或者發煙浮標(通常只能掛1枚,否則航程和滯空時間很感人),台灣共訂購12架,已損失3架。

面對連自保都十分困難的防空火力,台灣海軍從陽字號上拆下「武進三型」戰鬥系統和「標準-1」中程飛彈發射架,見縫插針地裝在濟陽級上,打了一個大補丁。但是武進三系統只有7套,所以首艦「濟陽」號沒有安裝。


> 駛入蘇澳港的3號艦「汾陽」號,煙囪桅後面對稱安裝了2座三聯裝發射架,機庫頂部安裝了2座雙聯裝發射架,共10枚

在1995年前後,我軍稱得上現代化的只有2艘052驅逐艦,主力仍然是眾多051驅逐艦和053護衛艦,面對8艘濟陽級只有反艦能力占優,防空半斤八兩甚至還不如一門「密集陣」,反潛則差距太大,濟陽級的3部美制聲納實在是讓人眼紅不已。

如今濟陽級的艦齡已經達到49歲,蒸汽輪機動力系統故障不斷,艦況越來越差,「濟陽」號和「海陽」號已經在2015年退役,由新採購的「逢甲」、「銘傳」兩艘佩里級替補。除此之外再無新艦可用,所以不得不繼續改進,計劃將主機換為柴油機,擴大、增強直升機甲板以操作S-70「海鷹」,並在「淮陽」號上試驗了海軍版「天劍-2」艦空飛彈,半百老兵還得繼續撐下去。


> 最年輕的8號艦「宜陽」號建造於1974年,正在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可以看出台灣海軍把最大的基隆級和反潛能力最強的濟陽級部署在蘇澳都是為了進行深海大洋反潛,保護往日本、美國方向的海上生命線。台灣海軍的官網上說基隆級具備強大的防空、反艦、反潛和戰場管理能力,戰時能擔任作戰支隊旗艦,並且在作戰中心和戰管中心受損時擔任備援,也就是依靠相對先進的通信、戰管系統承擔海上後備指揮中心的任務。


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4艘基隆級在戰時真正的任務是在台灣東北海域待機「救駕」,當台灣領導人乘坐「黑鷹」直升機從台北撤出時在海上接應,然後依靠強大的防空能力和33節的高航速逃往日本或者關島方向。


馬公 - 146艦隊

146艦隊成立於1952年,長期承擔海峽第一線防務,1965年八六海戰中被擊沉的「劍門」、「章江」兩艦都屬於該艦隊,當時為巡防第二艦隊。在過去強化澎湖、金、馬防禦的時代,146艦隊一直是台灣海軍最優先裝備新式艦艇的單位,70年代裝備陽字號驅逐艦,90年代換裝成功級護衛艦,和對岸相比戰艦質量一直處於優勢。如今主要力量收縮回本島後,它的重要性才開始下降。

146艦隊下轄226和268兩個戰隊,基地在澎湖馬公,位於海峽中線東側,距離高雄120公里,金門150公里。馬公港為軍民共用港,分為馬公和龍門尖山兩個碼頭區,馬公碼頭區的內港為商港和漁港,外港被稱為測天島軍港,外港之外還有一圈半島環抱,駐泊條件相當好,附近的白沙和西嶼兩個島上部署了天弓-3和雄風-2飛彈。


不過馬公軍港的規模並不大,碼頭長度只夠停靠138米長的成功級,075都相當困難,航母就更不用說了。


【 成功級 】

146艦隊全部由成功級組成,也就是美制佩里級護衛艦。1981年台灣曾計劃在美國協助下自行開發取代陽字號驅逐艦的後繼艦,但因為技術風險過高於2年後終止,轉而引進美制護衛艦設計。1989年開始執行「光華一號」造艦計劃,以長艦體的佩里級改進型「考夫曼」號護衛艦為原型,由美國Gibbs & Cox設計公司負責修改設計以滿足台軍的作戰要求,台灣中國造船公司建造艦體(15億美金建造8個艦體),中山科學研究院安裝戰鬥系統。

1994-1998年完成前7艘的建造,2000年追加建造了部分採用ACS先進戰鬥系統的8號艦,全部採用中國著名武將命名,分別是成功、鄭和、繼光、岳飛、子儀、班超、張騫和田單。


佩里級在美國海軍中是一個打雜的低成本通用護衛艦角色,混在提康德羅加級、斯普魯恩斯級、伯克級等大艦中顯得其貌不揚,毫無傳統戰艦高大威猛的感覺。但是它的低調背後採用了很多開創性的設計,在護衛艦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和前型諾克斯級相比,佩里級首次在護衛艦上配備了「標準-1」艦空飛彈(備彈40枚,可共架發射「捕鯨叉」),MK-13 Mod.4單臂發射器發射最高發射速率可達每分鐘6發,在執行外層反潛任務時不再需要防空艦或者艦載機的保護,也提升了整個艦隊的區域防空能力;雙機庫的佩里級在後期型加長艦體後可以操作2架「海鷹」反潛直升機,從70年代直到今天在護衛艦上都是相當罕見的高配置;4100噸的噸位裝備了2台LM2500-30燃氣輪機,以20節巡航速度續航力達到8300公里,最高航速29節。這樣的作戰能力完全達到60年代飛彈驅逐艦的標準,而艦員只有176人,費效比非常高。


> 2003年10月11日列隊駛入舊金山灣參加「艦隊周」活動的美國艦隊,依次為提康德羅加級「莫比爾灣」號、佩里級「薩奇」號和伯克級「霍珀」號 - 參見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台灣海軍當然沒有美國艦隊那麼豪華的配置,所以引進佩里級設計時著重加強了反艦能力,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上安裝了2座雙聯裝「雄風-2」和2座雙聯裝「雄風-3」反艦飛彈發射架,共8枚。在左右舷還各增設了一門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用於打擊小型快速艦艇(「田單」號未裝)。


> 「子儀」號上巨大的雄風發射架是十足的違章建築

出於政治上的顧慮,在建造成功級時美方沒有提供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和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只裝備了SQS-56中頻艦殼聲納,主動搜索模式有效探測範圍不超過9公里,遠程作戰能力只能依靠2架反潛直升機,為此台灣特別委託西科斯基開發了具備獨立水面/水下搜索及反潛能力的S-70C(M),將原本由母艦完成的數據處理能力搬到機上執行。S-70C(M)共採購21架,已損失3架。

成功級和濟陽級一個沒有拖曳陣列聲納,一個沒有反潛直升機,兩者編隊互補倒是正好,歷史上美國海軍在70年代也是這樣搭配使用的,只是台灣本來就軍艦嚴重不足,只好東西各守一攤了。

2017年台灣再次購入2艘原裝佩里級,仍然稱之為成功級,2018年11月入役,即「逢甲」號和「銘傳」號,這兩人都為清代台灣官員,建設、保衛台灣頗有建樹。兩艦在美方批准出售時仍為在役「熱艦」,艦況相當好,而且安裝了AN/SQR-19A拖曳式陣列聲納和SWAK淺水主動偵測套件,反潛能力比台灣自製的成功級要強很多。主炮和「繼光」號、「岳飛」號一起送回義大利原廠升級(換裝隱身炮塔,安裝Strales套件提高近程反導能力,升級單價2百萬美元),但沒有安裝雄風飛彈,仍然使用共架發射的「捕鯨叉」。


> 2019年9月28日,在基隆威海營區參加開放參觀活動的「銘傳」號,可見主炮已換裝隱身炮塔

台灣海峽平均水深不足50米,並不適合潛艇活動,10艘成功級駐守在海峽內主要當作防空和反艦平台使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良好的艦況以及在台軍中還算不錯的作戰能力令它成為頂在最前沿的炮灰。



本來準備寫上下兩篇的,可還有兩個基地和3個艦隊加潛艇沒寫,後面還有陸戰隊和海鋒雄風飛彈基地的部署,只好分三篇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