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歧視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拍了一部紀錄片,火速刷屏

鄭廣之聲社會 發佈 2020-06-28T20:45:24+00:00

除此之外,中國還在果斷採取措施、快速查找傳染源、迅速隔離救治感染者等方面詮釋了「中國速度」。在武漢防控成功,得以解封之後,許多人在談及武漢這個城市依舊是惴惴不安,竹內亮也不例外。

疫情發生之初,中國就以抗疫成功的優異成績被國際社會所讚揚。除此之外,中國還在果斷採取措施、快速查找傳染源、迅速隔離救治感染者等方面詮釋了「中國速度」。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政客卻不顧美國民眾的安危,幾度將自己抗疫不力的事實試圖「甩鍋」給中國。令人「啞然失笑」的是,在甩鍋過程中,美國還極力攛掇其他國家一起來指責中國。但無論美國怎麼扭曲事實,中國抗疫成功的案例就擺在那裡。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計劃拍攝一部武漢抗疫現場紀錄片

鑒於我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出色成績,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打算拍攝一部關於武漢抗疫現場的紀錄片來以此勸誡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夠更加重視疫情防控,並且能夠虛心借鑑中國的有益經驗,不把生命當兒戲。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曾拍攝過南京抗疫紀錄片

其實早在今年3月份,竹內亮就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而這部紀錄片當時也曾登上了雅虎日本網站的頭條區,並在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朝日電視台等多家日本主流電視台傳播。

在武漢防控成功,得以解封之後,許多人在談及武漢這個城市依舊是惴惴不安,竹內亮也不例外。對於此次的武漢之行他還是有著很多的顧慮,他的團隊還對家人隱瞞了這次出差的目的地。在這樣小心翼翼的背後其實是因為他們不確定如今的武漢是否真的足夠安全,然而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隨著旅程的深入而逐漸消失殆盡。

竹內亮和其團隊的武漢之行

剛到武漢,竹內亮以及他的團隊看到的是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好像疫情從未「侵略」過這片土地一樣。而最早出現新冠病例的華南海鮮市場如今也重現生機,沿街而過依然能夠聞到濃重的海鮮腥味。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竹內亮及團隊採訪了一位曾在一線抗疫的已有5年護齡的護士龔勝男。據龔勝男表示,在抗疫過程中,除了救護工作,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疏導病人的心理,使確診病人能夠放鬆心情接受治療。而在她被問及如何面對病逝者家屬時,龔勝男突然淚崩。她表示:看著病人家屬在殯儀館門口排隊領取遺物時,那種無力感是她一輩子不願提及的傷痛。除此之外,她表示這場疫情也讓一些原本迷茫的年輕人突然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爾後竹內亮他們採訪了一位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建築工人李傑。據報導,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是當時代表「中國速度」的兩個臨時戰場。因為這兩個醫院原本最少也需要半年的工期。但是在疫情的前提下,這兩個醫院竟然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

據李傑表示,最忙的時候,他四天三夜沒有好好睡覺,實在累得頂不住了就和妻子視頻以此來驅散困意。雖然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也很害怕,但是翻倍的工資可以用來補貼家用這一點對他的吸引極大,當然最重要的是他當時覺得自己必須要去做這個事情,在國家遭受如此危難之際,能夠為國家盡一點微薄之力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竹內亮對此次武漢之行的感觸

竹內亮表示,如今大部分的人在回憶起這小半年裡的「驚心動魄」都是笑著敘述的,並且還會取笑彼此在疫情發生之初那種驚慌失措的「傻樣」,但其實在這些看起來雲淡風輕的背後,仍然是人們難以癒合的傷痛和遺憾,因為確實是有太多的人永遠的留在了那個冬天。

截至正式發稿之前,這則紀錄片已經被轉發了超過10萬次,評論區的好評也是如潮水般湧來。很多網友留言稱,這部紀錄片裡面沒有類似西方國家的惡意抹黑,也沒有過度的浮誇煽情,片中敘述的故事都展現了武漢人的真情實感。不僅如此,這部紀錄片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們的無奈和辛酸以及他們對未來依舊充滿信心的感動。

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