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金源、恆大、萬達、碧桂園——中國四大房企巨頭如何做公益?

公益時報 發佈 2020-06-28T10:57:15+00:00

碧桂園集團作為一家自2007 年就已在香港上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2019 年的納稅額已達 702 億元,累計捐贈額64億元。


由於具有行業體量大、產業鏈條長、關聯行業多等特點,二十多年來,房地產企業成為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貢獻良多。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責任理念的逐步深入,房地產企業開始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巨大的經濟體量和能力使其在慈善領域同樣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中國地產頭部企業,世紀金源、恆大、萬達、碧桂園4家格外引人關注,捐贈數額高、扶貧方式多、呈現效果佳成為吸睛的焦點。


共計捐贈約354億元


4家房企官網公開信息顯示,成立至今,世紀金源、恆大、萬達、碧桂園共計捐贈354億元。


世紀金源集團成立於1991年,為綜合性跨行業國際集團,集團以「房地產居住、星級大飯店及文旅、大型購物中心、金融資本運營」等為大型支柱產業。創業以來,累計捐贈60億元人民幣。


恆大集團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目前,恆大總資產2.2萬億,慈善捐款超170億。


萬達集團創立於1988年,現已成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擁有萬達廣場、萬達影城、萬達酒店、萬達文化旅遊城、萬達寶貝王等中國知名品牌。2018年企業資產6257億元,現金累計超過60億元。


碧桂園集團作為一家自2007 年就已在香港上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2019 年的納稅額已達 702 億元,累計捐贈額64億元。


創始人出身貧苦磨難造就英雄。


世紀金源創始人黃如論出生於福建福州連江縣一個小漁村,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養家,剛讀到小學六年級就被迫輟學,喪失了繼續念書的機會。種種艱難的生活讓黃如論堅信——打拚換來幸福生活。


「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是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國家每個月的助學金,讓我讀完了大學,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除精準扶貧外,許家印還積極捐資助學,用實際行動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1998年,恆大集團創始人許家印剛創業不久,就在老家村莊捐贈100萬元創辦小學。多年來,許家印向河南周口捐贈累計16.5億,用於提升家鄉當地中小學教育及醫療水平等。


1958年,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跟隨父母來到了阿壩州的金川縣生活,小學、中學分別在金川縣東方紅小學和金川縣中學度過。


1955年,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生於佛山順德,自幼家貧,17歲前未穿過鞋。農民出身,他從來不曾忘記,小時因為貧窮,政府不僅免了他7元學費,還給予2元助學金,由此完成學業並改變了命運。事業有成後,他決心盡己所能幫助更多人。



重點關注教育事業

數據顯示,4家地產企業在捐贈之初,均將捐贈領域定位為教育並持續至今。而在教育捐贈的具體發力上,又將捐贈方向投向了高校。


2003年,世紀金源捐資2.3億元,興建四年制本科大學福建江夏學院(一期工程),開啟了教育扶貧的步伐。2009年,捐資1.2億元,興建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隨後,創建長沙市北雅中學,捐資4億元興建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南校區、合肥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東校區。2014年,捐資2億元,幫助興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2015年,捐資1000萬元,幫助興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大樓;捐資3000萬元,資助內蒙古希望工程「黃如論基金」。


2019年,恆大集團向清華大學捐贈11億支持學校發展建設、教育與科研等各項工作,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超1.6億幫助貧困學生圓夢,向武漢科技大學捐贈1.4億,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捐贈2000萬,向中國科學院大學捐贈5000萬。在廣東,恆大向暨南大學捐贈3000萬,向華南師範大學助學項目捐贈2000萬,通過廣東光彩事業促進會捐贈3000萬援建100所少數民族小學,向廣州市教育基金會捐贈600萬資助廣州市特困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在職教師。


1990年,萬達集團剛剛成立,捐款100萬元建設了大連西崗區教師幼兒園。2010年10月,萬達集團捐款2億元建設成都七中萬達學校,這是當時國內中學教育的最大一筆企業捐款。2014年10月,萬達集團捐款1億元建設四川師範大學廣元萬達中學。


2010年11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王健林個人捐款10億元建設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這是當時中華慈善史上最大數額的單筆個人捐款。


2017年9月,萬達集團捐資3億元建設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可容納2000名學生,學院設施達到國內一流大專職業學院水準,專業設置針對萬達和丹寨需要,萬達每年擇優錄取50%畢業生到萬達就業。


碧桂園更加重視教育扶貧扶智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根本性作用,通過創辦免費學校、設立教育助學基金、鄉村教師培訓等舉措,改變了無數寒門學子及其家庭的命運。


目前為止,碧桂園已經創辦3所慈善學校,分別是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以及甘肅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



抗擊疫情身體力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4家地產企業均積極踐行企業責任,設立公益基金抗擊疫情。


2020年1月27日,世紀金源集團響應中國僑聯關於海內外僑胞為抗擊疫情捐贈款物的倡議,通過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毅然捐贈1.2億元,助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抗擊與防控。這筆善款將主要用於疫情所需的各種緊急救助,為一線提供堅強的物資與資金支持;並將持續關注疫情發展,一部分資金對有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以及受困者群體,予以進一步關懷和資助,為疫情後期問題處理或者社會其它需要提供幫助。


2020年1月24日,恆大第一時間捐出2億元現金助力武漢抗擊疫情。3月23日,中國紅十字會官網宣布,恆大已向中國紅十字會捐贈1億元,設立「恆大國際抗疫援助基金」,支持開展國際抗疫人道援助工作。在抗疫科研攻堅上,恆大也向中國醫學科學院捐贈1億元用於加快抗疫藥物研發。同時作為總協調人,聯合鍾南山院士團隊、哈佛大學成立中美新冠病毒肺炎科研攻堅專家組,5年提供8億元經費支持科研攻關。


2020年1月25日,萬達集團官網掛了則公告,聲明大連萬達捐助1000萬援助武漢。同時,自1月24日-2月25日期間,萬達商管集團將對全國各地所有萬達廣場的商戶租金及物業費實行全免政策。


2020年2月13日碧桂園集團宣布,在此前捐贈1億元設立首期新冠肺炎疫情基金的基礎上,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追加捐贈1億元,設立二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基金。至此,碧桂園捐贈設立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基金規模累計已達2億元。



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


2015至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系列減貧脫貧政策,明確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


在上述政策指引下,民營企業在為弱勢群體送愛心燈傳統助困事業之外,積極參與、加大投入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助困工作。世紀金源、萬達、恆大、碧桂園4家龍頭房企,在自身企業社會責任中都寫入了鄉村振興一塊業務。


2005年,世紀金源通過福建省慈善總會助養3000名孤兒,歷年資助上萬名貧困大學生,捐款1億元成立非公募基會——福建江夏百姓醫療救助基金會,專門資助患病貧困人口;捐款近億元用於邊疆窮困山區臨滄建設萬畝泡核桃基地,幫助當地農民飼養1000頭優良品種奶牛,讓這些缺少經濟收入來源的家庭擁有一步步致富的希望。


2015年12月1日,恆大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全國政協鼓勵支持下,開始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無償投入30億元,到2018年底實現18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2017年5月3日開始,除大方縣外,恆大集團又承擔了畢節市其他「六縣三區」的幫扶工作,再無償投入80億元,共無償投入110億元扶貧資金,並派出2108人的扶貧隊伍,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工作到村、包干到戶、責任到人,到2020年底幫扶畢節全市1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截至目前,已捐贈到位75億元,已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90.5萬人初步脫貧,大方縣、黔西縣、七星關區、織金縣已脫貧摘帽。


2020年,恆大還要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12.5萬人穩定脫貧。


2014年,萬達集團開始包縣幫扶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創新推出長、中、短期結合,教育、產業、基金並舉的扶貧模式,總捐資投入23億元,建設「產業扶貧基金」、「旅遊小鎮」、「職業技術學院」三大扶貧項目。創造「企業包縣,整縣脫貧」的精準扶貧模式,帶動全縣3.38萬貧困人口脫貧。


丹寨萬達扶貧產業基金規模5億元,每年分配5000萬元。對鰥寡孤獨、重病重殘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兜底幫扶,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


丹寨萬達小鎮是萬達幫扶丹寨的核心項目,捐資13億元建設,建築風格苗侗特色,配套建設四星級酒店、會議中心、錦秀劇場、多廳電影院、兒童娛樂等設施,引入丹寨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苗侗美食、苗醫苗藥等內容,打造一站式苗侗文化體驗。2018年遊客超500萬人次,帶動全縣旅遊收入超37億元,幫助1.28萬貧困人口增收。


不同於大多數企業捐款捐物、間接參與,碧桂園探索出了一條精準扶貧之路,即通過黨建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并力推消費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建立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新路子。2018年,碧桂園正式將扶貧事業確立為集團主業之一。


2018年5月20日,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啟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結對幫扶全國9省14縣。迄今為止,碧桂園扶貧幫扶項目已涉及16省份57個縣(市、區),其中整縣幫扶全國9省14縣,聚焦33.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推進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4+X」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2020年,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階段,凝聚社會力量、發揮市場作用更顯得尤為重要。民營企業在探索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方面已有許多創新實踐,讓貧困地區優勢資源與市場接軌,助力貧困戶精準脫貧,不再返貧,成為民營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張明敏


值班編輯:於俊如 責任編輯:張雪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