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至,與眾不同

說說歷史那些事 發佈 2020-06-23T09:58:16+00:00

為顯示它的隆重登場,它先在這天推出了父親節,父親節是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


不知不覺,夏至悄然而至。

今年的夏至與往年迥然不同。為顯示它的隆重登場,它先在這天推出了父親節,父親節是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就是這麼巧,夠隆重吧!感恩父親、孝敬長輩,這可是每一個作為兒女應盡的責任那。

好像還缺那麼一點什麼,是的,如果場景上再渲染一下氣氛,效果就達到了。「金環指」日環食—夠炫麗吧!百年難遇,也在這天隆重登場,這可是夏至里上天獻給老爸最好的禮物了,精彩的瞬間,永恆的幸福。

還是繼續來說說夏至吧。夏至是夏季里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直射北回歸線,距離地球也最遠,這天裡有兩個極至,即白晝最長,夜間最短。

據《恪遵憲度抄本》中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這便是夏至的由來。夏至意味著夏天的真正到來,我國氣溫開始持續升高,同時進入多雨季節。唐代劉禹錫有詩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描述的就是這個時節的多雨情景。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古人就採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古代帝王常在這一天祭天祭地,以祈求福澤綿延,天下太平。《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民間也伴隨著一些風俗習慣,如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北方有吃夏至面的習俗,老北京人則愛吃冷淘面,南方有喝粥的習俗,還有吃餛飩、吃莧菜、食醮坨等等;遼代時女子之間會互贈扇子與香囊,宋朝百官放假三天,清代之前放假一天等等,可見古人對夏至節日的重視性。

後來出現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由於和夏至相隔沒幾天,兩個節日就合併一起過了。這樣習俗就逐漸多了起來,有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畫額、薰蒼朮、佩香囊、放紙鳶、蓄蘭沐浴、拜神祭祖、打午時水、拴五色絲線、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等等。

總的來說,夏至過後,天氣開始炎熱,最熱時候在「三伏天」,故飲食要以清淡為主,還可適量喝一些綠豆湯或者冬瓜湯來消暑降溫。

冬至過後有「九九歌」,夏至也有「九九歌」。元末的陸詠在《吳下田家志》中就記載了「夏至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最後,一同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元稹寫在夏至里的《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一同藉此「清涼一夏」吧。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