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企業面臨倒閉,工業機器人產能嚴重過剩

中國工控網 發佈 2020-06-23T08:20:11+00:00

已經與這一會議打過多年交道,面對這一現實,我們彼此心照不宣:即便沒有疫情,會議的規模和影響力也早已大不如前。

「由於受疫情的影響,今年我們活動的規模比往屆要小了……」不久前,某機器人行業會議的負責人在邀請我們參會時如是說。

已經與這一會議打過多年交道,面對這一現實,我們彼此心照不宣:即便沒有疫情,會議的規模和影響力也早已大不如前。

遙記得第一次參會,正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鼎盛時期」,會議無論從規模、到場卡司還是參會品牌,都極力詮釋了「機器人熱」,到場媒體除了大眾媒體和工業類媒體外,機器人行業權威媒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後來的二三年,首先是很多機器人行業媒體已經不再參會;而且參會或參展企業也大打折扣,相對於此前國內外領先機器人品牌齊聚一堂的「盛況」,參會企業基本靠園區相關廠商或供應商等的「捧場」;此外,相對於市場和行業本身,會議的話題開始更多偏向於國家、地方或相關機構的扶持利好政策。

百感交集之餘,回想起當初參會時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議題:演講嘉賓類比了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全球領先的韓國,以此描繪了一副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宏偉藍圖」。

不過當時他沒有說明的是,在韓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平均每5家供應商中,大概僅有1家存活到了今天。在迎來可觀的機器人保有量之前,工業機器人供應商們做好「滅亡」的準備了嗎?

「市場很冷,選擇堅守」

「市場很冷,選擇堅守」想必是近年來說起工業機器人行業,聽得再多不過的話了,市場不景氣,企業勵精圖治、艱難求生的畫面躍然紙上。

在探討「市場很冷」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工業機器人市場真的冷下來過嗎?

從外部因素來看,市場似乎的確「冷了」:

工業機器人較為依賴的汽車和3C行業近年來發展不明朗,直接導致裝機量下滑,從2018年開始就沒有停下「增速放緩」的腳步;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情況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

而且,利好政策和資本也不同於往日,大眾對於工業機器人的關注逐漸轉移到其他新興行業。

但從工業機器人廠商的角度來看,似乎相反:

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20年新註冊的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就有15111家,然而2019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不足19萬台,每家僅分到12台左右;

受到技術門檻的限制,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同質化非常嚴重,價格競爭可以說一直處於「白熱化」的狀態。

即便如此,選擇迎難而上和「堅守」的企業依舊非常多。

為什麼選擇堅守?(可能是餅畫的大吧)我們不妨延續同韓國市場的對比。

2010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287台/萬名工人,受產業屬性(發達的汽車和3C)影響,同年保有量增速從2.7%激增到28%,到2018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增長至774台/萬名工人,位居全球首位。

2018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晚,201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10台/萬名工人,同樣乘風製造業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市場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這一數據提高至140 台/萬名工人。

儘管增幅顯著,但得益於大體量,與領先國家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確有著可觀的市場空間,但前景可期顯然並不適用於所有企業。

「淘汰」正加速到來

首先從大環境來看,低迷是全球市場的主題。

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與上年相比有所回落,亞洲依舊為體量最大的市場,中國和韓國的裝機量均出現了明顯下滑。其中,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減少了6.10%,延續了負增長的狀態。

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很難達到韓國的高度。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道路和韓國十分相似,最初是政策利好、資本入局,崛起於下游產業拉動。在2010-2018年這段迅猛發展期,韓國得益於其發達的汽車和3C製造產業,強力拉動了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由此一躍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

反觀國內,發展套路基本相同,也主要依賴於汽車和電子製造這兩大產業的需求刺激,然而相對起步較晚,相關產品市場的份額也不大,因此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無法趕上全球發展紅利的「快車」,想要達到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

與韓國連續性好、規劃性強的發展策略不同,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發展初期是野蠻生長的。

地域廣闊帶來的零散發展問題以及「山寨」問題等不可避免,在近年來已經有所改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研發和創新,但「低端化」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在控制器和減速器這兩大核心零部件領域也依舊有待持續突破。

很大一部分國內工業機器人尚無法滿足國內用戶需求,出口更無從談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升級也越來越有必要。儘管擁有全球最大體量,但市場認可的品牌已經越來越有限,沒有核心技術,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下行,讓淘汰越來越近。

隨著時間推移,除了產業內部問題,受到經濟下行影響,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不再為了「換人」而「換人」,即便是來自傳統行業的富士康或新興領域的碧桂園,都不可避免地停掉了「機器換人」的腳步(機器換人,蘋果也遇上難題了),這是直接導致裝機量下滑的原因。

對比韓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軌跡,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優勝劣汰」很可能來得更快。而且受到2020年疫情影響,這場淘汰可能會來得更加猛烈和殘酷,預計面臨淘汰或轉型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零部件廠商甚至可能超過80%。

結語:

從公認的工業機器人「元年」——2014年到今天,已經足足有六年時間,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大踏步」前進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顯露出技術基礎不足的弊端,相對於本體和低端化應用,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應當找准自身定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是市場良性發展的根基。

聲明:本文為中國工控網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若轉載者為團體,務必註明「本文轉載自中國工控網(www.gongkong.com),版權歸中國工控網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