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的?

史海尋蹤 發佈 2020-06-27T05:27:22+00:00

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之前,巴基斯坦有兩大部分,一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的西巴基斯坦,二是位於次大陸東北的東巴基斯坦,兩者相隔兩千餘公里之遙。

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之前,巴基斯坦有兩大部分,一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的西巴基斯坦,二是位於次大陸東北的東巴基斯坦,兩者相隔兩千餘公里之遙。

巴基斯坦國土這種奇特的構造方式,源於英國炮製的「蒙巴頓方案」,簡單生硬地按宗教人口分布劃分而成,東西巴正是穆斯林主要聚居區。英國這麼幹確實很省事,但是給日後印巴兩國留下了極大的禍端。

路易斯—蒙巴頓

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由於距離甚遠,在民族、語言、文化風俗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西巴主要由旁遮普族、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構成,而東巴民族結構單純的多,98%人口都是孟加拉族。

雖然東巴面積僅占巴基斯坦16%,但人口占比高達56%。讓東巴孟加拉族十分不滿的是,本民族雖人數占優,國家權力卻集中在西巴手中;大多數人說的是孟加拉語,卻將西巴的烏爾都語作為官方語言,這讓東巴感到在國家生活中遭受歧視和排擠。

東巴境內水系豐富,適合發展農業,出口大量農產品換回的外匯,卻只能留下1/5,其餘部分都用到了西巴的發展建設上,造成兩部分從整體經濟或是個體收入上差距愈發擴大,這讓孟加拉族頗覺不公。

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中,以孟加拉族為主導的人民聯盟取得勝利,並藉機提出東巴自治,這一要求當然遭到巴基斯坦拒絕,隨後派出軍隊進入東巴維持秩序,致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大量孟加拉人逃往印度。

東巴動盪的局勢讓印度看到機會,開始緊鑼密鼓籌劃軍事干預。

當時的印度國際關係處於有利態勢,正值春風得意。蘇聯為加強在南亞影響力以及利用印度牽制其北方鄰國,對印度百依百順,兩國甚至在1971年8月簽訂了《蘇印友好合作條約》。該條約具有軍事同盟性質,這讓印度無後顧之憂。

相比之下,美國雖借用巴基斯坦抗衡蘇聯在該地區的滲透,但苦於深陷越南戰爭,頗感自顧不暇,無法傾力支持巴基斯坦。況且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前,印度花費相當時間對美英法等西方主要國家進行訪問,一方面是示好,更重要的是摸清西方陣營的態度。至少在開戰後,讓西方無法直接介入。

對北方鄰國,印度也做了重點分析調研。令印度欣慰的是,該時間點是北方鄰國重返聯合國前夕,且國內出現突發事件,直接對印出兵的可能性極低。即便如此,印度也做了預防措施,特意將戰爭發起時間選在冬季,那時漫天飛雪將會封閉喜馬拉雅所有通路。

萬事俱備,沒有了外部力量的參與,印度準備擼起袖子,跟巴基斯坦來次改變南亞格局的戰爭。以雙方不均衡的力量對比,印度深感勝券在握。

1971年11月下旬,印度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小規模襲擾。對於印度的挑釁,巴基斯坦奮起還擊,這正中印度下懷。

挑釁只是印度放出的「煙霧彈」,東巴才是它真正的目標。對此印度制定了兩線作戰的策略,西北部對西巴主力進行牽制,從而給干預東巴創造機會。

印度在西線投入約30萬兵力,包括戰機300架,在東巴投入17萬兵力,戰機200架,並出動了50餘艘艦船,封鎖東西巴的海上通道;巴基斯坦則在西線投入25萬兵力,戰機200架,至於東巴方向,只有9萬兵力和數量可以忽略的戰機。

如此布局,令兩國軍力在西線維持均勢,但在在東線,印軍力量取得壓倒性優勢。

同年12月,印軍從西、北、東三面,對達卡實施分進合擊,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順風仗,印軍各部爭先恐後使出渾身解數,用上了快速戰、空降戰、甚至是心理戰,全方位瓦解東巴防禦。在強大壓力下,僅僅不到一周時間,達卡幾萬孤軍即放棄抵抗宣告投降。

至此大局已定,印軍審時度勢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無奈之下接受現實,戰爭結束。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內亂以及周密準備,盡占上風,成功剝離東巴使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即孟加拉國,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兩面「臨敵」問題。

然而令印度始料未及的是,由自己幫助獨立的孟加拉國,在新政府上台後,一改之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積極密切同阿拉伯各國的關係,並與巴基斯坦冰釋前嫌,這讓印度極為不爽。

之後伴隨著印孟兩國接連不斷的爭端,孟加拉國同印度之間愈發冷淡。印度雖然費盡心思肢解了巴基斯坦,但並未如預想般那樣增加一位夥伴。

關鍵字: